佛教之什麼是菩提心

佛教之什麼是菩提心

對於前文提到的大乘佛法下面的出離心,這樣的一種思想境界,一種心境的升起,佛教裡面也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菩提心”。對於菩提心的升起,本篇文章專門討論不同情況,不同角度的來解讀什麼是菩提心。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說了,佛陀對一個人不僅升起了出離心,還能夠升起菩提心,佛陀給他他們說傳授的法門,就叫作大乘佛法。而《金剛經》是大乘佛法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

到這裡,可以把佛教教義進行一個區分,分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就是不能認同三世說生命觀的人,對於這樣的人,佛教教義就是一種宗教文化。

第二個層次,認同了三世說生命觀,但是生不起出離心的人,這樣的人,學習佛教裡面的人天乘法門。

第三個層次,認同了三世說生命觀,又能夠生起出離心,但是生不起菩提心的人,學習佛法裡面的小乘法門

第三個層次,認同了三世說的生命觀,又能夠生起出離心,同時還能生起菩提心,學習佛法裡面的大乘法門。

修行人天乘,所獲得的果報,就是保證來生能夠的人道,不會墮入六道之中的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修行小乘法門所獲得的果報,就是那種斷除了自我內心的煩惱,證得了,自我的清淨的解脫涅槃境界的那個果,佛教叫做阿羅漢。大乘法門修行的果報就是以眾生的苦難作為自己的苦難,以度化一切眾生而實現自我解脫的這樣的修行,所得獲得果報就是成佛。

那麼如何成佛呢?為什麼佛陀他成佛了,我們沒有成佛,我們還在生死中輪轉呢?造成我們生死輪轉的原因是什麼?

佛陀成佛了,他證道了,他給我們指明瞭一條成佛的道路。在佛陀看來,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之所以輪迴於生死,不能涅槃,原因就是糊塗。佛陀他成道了,他自稱“buddha”,這個詞是範文,我們把他翻譯成佛或者佛陀。這個詞如果用現在現代漢語解釋以下,就是“覺者”,覺者,通俗的來說,覺悟的人,明白人。釋加牟尼三十幾歲坐在菩提樹下證道,他自稱是覺悟的人,是覺者,言外之意就是在他的眼裡,我們這些輪迴於生死輪轉的凡夫都是糊塗的。正是因為我們糊塗,所以我們才輪迴於生死。

那麼在佛陀的眼裡我們糊塗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大家不論是否是佛教信徒都聽過一句話“遠離顛倒夢想”,這句話出自於佛教《心經》。所以在佛陀的眼裡,我們凡夫此時正顛倒著,正夢想著,我們的糊塗是顛倒性的糊塗,是夢想性的糊塗。

把事情搞反了,就是顛倒,也就是佛陀理解的這個世界和我們凡夫理解的世界是正好顛倒的。理解佛法,難就難在這裡,這是一個打亂之後重新再建構的過程。

舉個例子,戶“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這四句話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這四句話的核心是第三句“本來無一物”,另外三句是這句話的陪襯,所以我們在理解這四句話的時候,重點要放在“本來無一物”,什麼都沒有,在惠能所證悟的那一刻的境界就是,什麼都是不存在的。而且表述很準確,說的是“物”沒有,不是說“心”沒有。後來惠能來到現在廣州市的光孝寺,正好看見兩個小僧人在爭論一個話題,就是寺院的旗子,佛教叫幡子,在那迎風招展飄動,一個小僧人說,這是風在動,另一個小僧人說這是幡子在動,二人一番爭論,誰也說服不了誰。惠能走過去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你倆的心在動。這就說明了,一切外在的物的存在不過是我們的心的顯現,但是我們凡夫總是以為物是客觀的存在的,所以我們是顛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