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順眾生和隨順真實,這兩個缺一不可,亦不能有有所偏廢,如果有偏廢,也不是真實的佛法。
如果一味的隨順眾生,而不隨順真實,也就是一味的迎合凡夫,向凡夫妥協,而不具有引領著凡夫從凡夫境界走向智者境界的一種功能,只隨順眾生而不隨順真實,這樣的佛法不是真實的佛法,是相似佛法,甚至是“心靈雞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佛教書籍市場上,就充斥著大量的相似佛法,心靈雞湯。這些法讓我們凡夫聽起來歡欣鼓舞,契合我們的心性,其實就是這些法與我們凡夫的“無明”相應了,這些法根本就不具備接引我們去向涅槃的功能。因為它只隨順了眾生,沒有隨順真實,這是相似佛法,不是真實的佛法。
反過來,如果只一味的隨順真實,而忘記了眾生的水平和根基,缺少了隨順眾生這一面,那麼這個法,就是高高在上的法,無法度眾生,大乘佛法講普度眾生,這也是和大乘佛法的核心教義相違背的。不光無法普度眾生,甚至可能還會引起眾生的誤解和懷疑。這是把佛推向眾生的對立面,這種情況下說法者是有過失的。
佛陀在二時教法中所建立的這個“二諦”的模式,就是“隨順眾生”和“隨順真實”的一個巧妙完美的體現。前面我們知了佛陀的二諦模式,其實就是一個遞進模式,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模式,是經過一對又一對的幾重“二諦”把我們從凡夫境界一步一步的解構,讓我們去向智者的境界。具體的講,當我們建立第一重二諦,就有第一重的世俗諦和勝義諦,當我們建立第二重的二諦的時候,你就會發現第一重的勝義諦其實就會成為第二重二諦的世俗諦,一次類推。所以重重二諦是環環相扣的。
那麼構建幾重二諦是合理的呢?佛教有一部非常重要的論典《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第六十四卷裡面有“四俗一真”。玄奘大師也翻譯過一步非常重要的論典《成唯識論》,《成唯識論》第九卷有“四重勝義”。在中國佛教裡面有一個三論宗,三論宗就是依據三部論典建立的宗派,這三部論典就是龍樹的《中論》《十二門 論》和龍樹的弟子提婆的《百論》。在三論宗中,有一位佛學大師,叫吉藏。吉藏大師在講二諦的時候,他把二諦構建成四重二諦。
由此可見,無論是古印度的祖師還是中國的佛教祖師在解構二諦的時候,都試圖建立四重“二諦”。那我們今天學習的時候,也完全可以按照祖師的路徑來學習,也就是我們也可以把二諦構建成四重二諦。我們凡夫經過四重二諦,佛陀把我們從一個凡夫的境界解構到去向智者的境界。
閱讀更多 張三省的自留地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