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佛教是否消極的觀點

我們提到了要真正的升起對佛法的信仰,就必須有一種對生命的苦認同。那麼是否就是說佛教的理論過於消極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從一個特定的角度來看待。就像一輛車一樣,在我們人類的文化中,有一些文化是充當發動機的角色,充當動力的,我自己經常也提到的一句話就是慾望驅動人生,慾望可以說是我們人生的發動機。這些文化可以最大限度的,甚至無限度的滿足人類的種種慾望,它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反過來說,我們發展生產力的目的就是滿足人類的慾望。

但是一輛車想要安全的上路行駛,不僅僅是光有發動機就行了。還需要剎車裝置的,如果僅僅有發動機,這輛車就會越跑越快,會失控的,在必要的時候,我們要剎車,要控制它。而佛教就在人類社會這輛車上面充當來剎車的角色。

因此從這一點上來看,佛教並不是消極的,因為在這輛車上面剎車的消極性對於整輛車而言恰恰是它存在對價值。在我們人類文明中,扮演剎車角色的文化很多,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宗教文化,不僅僅是佛教,其他宗教也是扮演剎車角色。都講究的是克己,修行。在人類社會這輛車上來說,扮演剎車角色的宗教,對扮演發動機角色的主流文化,它的作用是消極的,但是它的消極正是它存在的意義。因為它的消極才證明它存在的必要性。

拿我們中國來比例說明,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們從過去的一種貧窮苦難的狀態,到了一部分人相對富有的狀態。隨著經濟發展取得成就,我們必須承認,今天的中國出現很多新的社會問題,這些社會問題還很尖銳。如果用佛教的理論來看這個問題,就是當我們的發動機變得動力越來越大的時候,越來越靈的時候,我們的剎車跟不上,我們的剎車出問題了。今天的社會,沒有真正有效的剎車,所以官方評論說我們中國人道德滑坡。宗教不是對現實生產力的推波助瀾,而恰恰是對人慾望的制約,是剎車。

我們只在發動機的文化和剎車的文化相互配合和匹配之下,才能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宗教、佛教又是一個積極的,所以說消極和積極都是辯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