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抗日年代的乡村回忆


往事:抗日年代的乡村回忆


在我们家乡的一个小镇,流传了一个以前的故事,经历过这件事的人早已故去。但故事一直在人们口中相传。我还是从妈妈口中断断续续了解了故事的全貌。


1.


那大约是四几年秋天,小鬼子占领了县城,常在乡下带着伪军追捕抗日分子。


某天,有两个人被一帮鬼子追的慌不择路,逃到庄里,因为听到枪声,家家关门闭户,只看到村口小路边有个很大麦秸垛,两个人一前一后钻了进去,用麦秆遮住自己。


那帮鬼子们追丢了人,挨家挨户搜捕,把躲起来的村民都抓到村口的路边,逼着乡亲们交出他们,不交的话就要行凶杀人。


第一个人没问出来,被鬼子用枪托砸倒在地,簌簌发抖,第二人就是小奶奶,鬼子还没开始问,她就朝着麦秸垛努了下嘴,鬼子立刻会意,围住那麦秸垛,直接从里面揪出那两个人。


就在路边,当着众乡亲的面,把两个人用刀砍了,其中一个鬼子的刀很钝,就一直砍,一直砍,接连十来刀后,头才“舍得”掉下来,滚倒到路边。


鬼子们走了,留下惊魂失魄的乡亲们和倒在血泊的两个死人。自那天开始的很久一段日子,都没有人再提及此事,他们见到小奶奶都如同看到瘟神一样,躲着走开了。

往事:抗日年代的乡村回忆


2.


一年后,小奶奶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孩子生下来就不住摇头,这个孩子就是我二堂叔。


又一年,小爷爷突然摔到,伤到脖子,从头以下动弹不得。


民间说法是家里人都受到了报应,但是根据我模糊不清的回忆,小爷爷生前身子还是能活动的,虽然手脚不太利落,至少不是高位截瘫。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长大成人的二堂叔在村里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名人,这个名一部分来自于他的不住摇的头。二堂叔从小爱唱戏,那老生唱法到了他那里变成了摇头唱法,孩童的我常蹲在一边,看他们敲着鼓锣还有梆子练豫剧的段子。看的多了,以至于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草台班子就是应该一边唱一边摇头。


按道理说这种乡间报应说会慢慢被人遗忘,可是那一年,蹊跷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二堂叔疯了,病因是因为对一个寡妇的迷恋。据说他为了求寡妇开心,经常半夜里窜到她家附近,咿呀呀的唱自己拿手的段子。寡妇也不是善茬,勾三搭四不说,也对二堂叔时常抛个媚眼,引得他神魂颠倒。可是寡妇压根儿就瞧不上他,终于在某个夜里唆使野汉子痛打了他一顿。究竟如何辱骂,也不得知细节,只知道经过那天后他疯了。


那段时间,经常有人半夜里看到二堂叔,唱着小曲穿着红衣服摇摇晃晃的夜里出没。村里的人被他吵得,夜里都在咒骂。


在一个狂风暴雨后的早晨,在村头那个早被人遗忘的路口,发现了趴在路边身披红衣的二堂叔,扭曲着脖子,早已冰凉,嘴角挂着邪异的笑…

往事:抗日年代的乡村回忆


3.

摇头的二堂叔下面还有个弟弟,比他小三岁。


因为他从小长的比较瘦,排骨身材,自打跟着二堂叔结识了草台班子,他就整天跟武生练劈叉,被人叫了外号三叉子。


三叉子自小没读书,整天跟痞人混街面,学了一手占活,街头摆个摊子,几个碗下面猜石子来赌钱的生意。


几年下来也弄了些钱,小奶奶给存着。


年岁渐大了些,看着大街上姑娘媳妇们,心里觉得痒痒的。


就想着这些年也挣了不少钱,央求二奶奶给在院子里盖间配房。


二奶奶说什么也不同意,说老二还都没娶上媳妇怎么能先给老三张罗?


三叉子一恼之下离家出走,在鲁南公路线上做起了车匪,抢人钱财。


两年后冬天,摔了脖子的二爷爷没熬过年咽了气,三叉子回来奔丧,一下子成了村里的明星。

奔丧回来的三叉子竟穿着一件女款的裘皮大衣,袖子上还打着补丁,手腕上戴着明晃晃手表,不知道什么牌子,到了整点会吱吱呀呀叫一阵。


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一个浓妆艳抹的女子,说了一口胶东土话,叫人听着好费劲。


三叉子走到哪里都被人围着,大老远就听见他滔滔不绝讲着自己大战公安英雄事迹,说完以后嘿嘿走掉,留下身后一群被讲得晕晕愣愣的街坊们。

往事:抗日年代的乡村回忆


再是名人也要尽人事,棚还是要跪的。


他是我的长辈,磕头时候站在我前面,我瞄着他一起一落时候腰里别着什么东西,伸手去摸,被他打了手背,"小子,别动。"向我挤挤眼睛。


下午,到了要下葬时候,我们都站在一边,他从腰里拔出那东西要我开开眼界。


居然是一把开了刃的匕首,还有刀鞘。


就在那一年,公安系统严打车匪路霸,把三叉子一伙给堵在了济宁郊县路上。就他一个人逃了出来,在庄稼地里狂奔。


没想到出动了那么多武警,每个路口都有人持枪看守,三叉子伏在一片玉米地里等天黑。


天色渐暗,还没有全黑,却下起雨来,前面传来劈啪声音,灯光乱闪,听着有不少人朝着三叉子这边过来了。


越来越近,一束灯光照了过来,闪过三叉子脸上,顿了一下。


三叉子也在同一时刻看到了对面的拿张脸,那人的眼神有些迷乱,三叉子恶狠狠地拔出了匕首,准备鱼死网破,对面的人却把灯光闪到一边,急匆匆的走了过去。


三叉子松了口气,这算是捡了一条命。

往事:抗日年代的乡村回忆


半夜奔到一个同乡那里,魂飞魄散的他向同乡要了一瓶啤酒,倒在一个大碗里,一饮而尽。碗还没有放下,却觉得碗里闪过一道红光,他突然想起那张脸,竟然如此熟悉,那个人的身上还披着一块红布。


三叉子嘴里的酒慢慢涌了出来,趴在桌上再没有起来。


两天后,接到本家通知,二堂叔和三叉子在同一天出殡。


往事:抗日年代的乡村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