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满清四百年(17)经抚败局

【熊廷弼再次出关】

熊廷弼本不愿接手辽东这个烂摊子了,朝臣让他再赴辽东的时候,他多次拒绝了。当时他抱病在家,从辽东回到家里,心志颇受打击。

天启元年五月,天启皇帝给熊廷弼写了一道敕书,召唤他回京任职。朱由校主动认错,语气相当诚恳,其文大意是这么说的:你经略辽东这一年,威慑夷酋,力保危城,后来我却听信朝臣谗言把你停职了,现在想来非常后悔。辽阳沦陷后,导致你之前所作的工作功亏一篑。希望你念在皇祖环召之恩,不计前嫌(熊廷弼曾打死1名生员,被弹劾回籍,后被明神宗重新启用)。我正直冲年,碰上边患问题,恳请你能勉强为我再度出任辽东,平定边患。希望你始终念及君臣大义,尽快来京报到。

这封敕书可能不是出自天启皇帝之手,但绝对是天启本人意思的体现。像这种类似“罪己”或者“道歉”的上谕,没有皇帝本人亲自示意,臣子可是不敢乱写的。

熊廷弼看到敕书后,也被朱由校的诚恳所打动。他告别乡亲父老,再次踏上前往辽东的征程。

六月,熊廷弼入朝后,熊廷弼陈述了自己的三方布置方案。第一,在广宁集结大量步兵和骑兵阻挡努尔哈赤八旗南下,由广宁巡抚统领;第二,在天津组建水师,由天津巡抚统领;第三,在登、莱组建水师,由登莱巡抚统领。一旦交战,用广宁的重兵凭城固守,拖住八旗主力;天津、登莱水师则从水路进攻金国控制的辽东半岛区域(金州、海州、复州、盖州等)熊廷弼自己坐镇山海关,统领三部巡抚。此外,还要联结朝鲜一起发兵助威。

策略制定了,接下来就是做备战工作了。熊廷弼他开口就是要兵20万,银子百万,还顺带要尚方宝剑,方便他去砍人,并强烈督促户部、工部、兵部立刻去办,态度蛮横那是自然的。

这些要求虽然苛刻,刚继位不久的天启皇帝还是咬牙答应了。七月,在熊廷弼临行之际,天启皇帝朱由校大摆宴席为他送行,让百官给熊廷弼敬酒送行,这样的待遇是一般臣子享受不到的。

兵部尚书张鹤鸣喝下送行酒,准备就辽东事务来个即兴讲话。熊廷弼一拍桌子,挥手说道:“今日不谈边事!”

张鹤鸣话到嘴边了,不得不咽了下去,场面一度非常尴尬。张尚书脸色比猪肝还难看,也只能强忍着奉旨把熊廷弼送到三十里外。

熊廷弼到了辽东后,才发现问题比他想象中的还要严峻。之前他辛苦募集到的13万人在辽沈之战中精锐尽失,尤其是最精锐的川军和浙军全军覆没。所谓无川不成军,努尔哈赤自与明开战以来,遇到最强烈的一次血战当属与川军在浑河北岸的肉搏战。川军以一万精锐对抗数倍于己的八旗精锐,士气丝毫不落下风。这些宝贝疙瘩,就这样被袁应泰全部糟蹋了。当时的辽东,只剩下五万不到的残兵分散在广宁附近,还有一些逃到了登莱和朝鲜沦为难民。按照熊廷弼的标准,剩下的这些士兵全部不能用,留着也是浪费粮食。

除了兵员匮乏,粮草和器械也几乎丢失殆尽。根据熊廷弼上疏所言,到泰昌元年九月(万历四十八年),他在一年多的时间,共计铸造百斤大炮上百门、四十斤火炮上千门,鸟铳和三眼铳七千多件,盔甲、战车、刀枪不计其数。为了打造这些东西,熊廷弼不可谓呕心沥血,现在这一切都没了,只得从头再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头再来又如何?只要给我时间,我有信心重振辽东。

就金国当时的情况来看,熊廷弼是有这个时间的做准备的,这个时间不多,差不多也就一年多左右。这个在后面再说,留个悬念。

【经抚之争】

熊廷弼上任后,立刻着手做战争准备。之前皇帝答应了,给钱给兵,相关部门也没有表示反对,但是到了兑现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兵部说好的抽调20万兵,迟迟不见人影;要求打造的军备器械,也不见送到辽东战场。整个辽东,除了熊廷弼很着急以外,其他部门好像都漠不关心。

在这节骨眼上,王化贞跟熊廷弼闹翻脸了,倒是解救了朝廷那些相关部门,把所有的注意力成功转移到了这两人的骂战之中。

这两个是怎么闹翻脸的呢?

说到王化贞,不得不说他也算是个人才,只不过不是打仗的人才。王化贞同志,出生年月不详,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是当朝首辅叶向高的门生。他投入工作后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主动向东林党靠拢。

此人嘴皮利索,对上擅长拍马屁,深得领导喜欢;对下擅长搞安抚工作,深受百姓拥护。辽沈沦陷后,无论官兵,争相往关内逃命。当时王化贞驻守广宁,手头只有老弱病残千人。眼看八旗兵就要打过来了,但是王化贞丝毫不退缩,大力招抚流民,安抚百姓。朝廷得知后非常震惊,认为王化贞带着一群老弱,独守孤城,胆气过人。

都察院副都御史朱童蒙到辽东视察工作回朝后,大力推荐王化贞。朝臣也对王化贞多年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杨镐被逮捕以后,让薛国用代替他的工作。薛国用患病难以任职,就让王化贞暂时经略辽东,巡抚广宁。

王化贞重任在肩,就防御工作积极进行了一系列部署。他先是沿着辽河驻扎了六个营的兵力,首尾相望,抵挡八旗军渡河南下;接着又在又分别在西平、镇武、柳河、盘山诸要害驻军,驻军密集,丝毫机会不留给金国。

熊廷弼到任后,看了王化贞的防御部署,基本上可以确定他是个智障了,直接全盘否定了王巡抚的方案。

王化贞忙活半天,没讨到一句好话,自己的方案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人都是好面子的,熊廷弼激烈的言辞让王化贞难以接受,两个就此杠上了。

王化贞认为,沿河布置军队,首尾相顾。只要敌军敢渡河,来一个我杀一个,来一队我杀一队。他们无论打我哪个地方,其他地方的军队闻风而动,过来支援,他们怎么有机可乘?

说得好像没毛病!

熊廷弼则认为,辽河太狭窄,金国轻骑兵一旦过河集中击溃一个营,其他营地会不战而逃;边防堡垒也过小,容不下太多士兵武器,无法抵抗八旗大军的进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集中兵力部署在广宁这样的大城,在敌人进攻的路上多设置一些哨堡侦察即可。一旦发现敌情,就放烽火通知,全部退回广宁,凭城固守。从辽阳到广宁有360里路,就是骑兵也难在一天到达,所以发现敌情后有足够时间备战防守。

没跟八旗军交战过,都是这样不知死活,熊廷弼也懒得跟他耐心解释,直接上疏驳斥,丝毫情面不给王化贞。朝臣还是有明白人的,大家认真思考过后,认为熊廷弼说的更有道理,天启皇帝特别下旨表扬了熊廷弼同志。

在王化贞看来,金军一旦和任何一处明军交战,其他处的明军可以立刻支援,进行围歼。熊廷弼根据自己的实际调研经验得出,这是不可能的。明军士气低落,只要有一处战败,其他各处立刻逃跑,根本不会应战,更别说围歼敌人了。

这才是两人争论的焦点所在。王化贞错在太相信明军的士气和战斗力了。

第一回合交手,王化贞失败了。

现在第二回合开始,王化贞给募集而来的四路援军命名为“平辽军”,熊廷弼则要给士兵取名为“平东军”或“征东军”。当时辽东还未完全沦陷,王化贞取名让辽东多有不悦,而熊廷弼取的名字又让王化贞很不爽。为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吵到朝堂之上,这两个人也真够闲的。

既然都不喜欢,可以把援军命名为北伐军、关东军,真不行叫解放军总行了吧。

第二回合,王化贞又失败了。

连续两次失败,王化贞直接撂挑子不干了,愿意主动把广宁的兵权交给熊廷弼。你牛你来指挥,我坐一边当吃瓜群众总行了吧。

熊廷弼根本不搭理王化贞,上疏说自己统领整个辽东战区,广宁的地方归王化贞管理,老王不能把责任推卸掉。

来硬的被搞,服软也被搞,这个熊廷弼真是个磨人的小妖精,王化贞被他折磨得无所适从,情绪低落。熊廷弼还是不依不饶,讽刺王化贞工作态度不端正。

朝臣这时对熊廷弼也颇多不满,认为他上任后一直赖着山海关不走,整天除了打王化贞小报告,就没过什么正经事。人家王化贞好歹还驻守广宁,身处前线。

兵部尚书张鹤鸣非常讨厌熊廷弼,却非常欣赏王化贞。张尚书让他别听熊廷弼的话,放手大胆去干一番。

八月,毛文龙传来捷报,奇袭镇江成功,举朝欢喜。按理说,熊廷弼此时是辽东一把手,应该先向他汇报战功。可是这个毛文龙跟王化贞比较投缘,直接绕过了熊廷弼。

满朝听到王化贞的奏报,都觉得开心。辽祸起来这么久,还没有人像毛文龙这样直接打入敌人后方,简直是奇功一件。

当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中,熊廷弼直接对着王化贞和满朝乐观派开火:“还奇功?三方兵力未集合完成,毛文龙就过早暴露进攻意图,打乱了原先的进攻谋略,看着像奇功,实际是奇祸也。”

熊廷弼一大波冷水泼下去,把朝臣都得罪了,谁看到他的奏疏都烦,也懒得听他说什么,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了王化贞身上。

众人拾柴火焰高,得到朝廷支持的王化贞,胆子也变大了。之前他因为防守的方式跟熊廷弼闹出了矛盾,现在他转换思维,直接抛出了自己的作战计划。

大致思路是这样的:西边联合蒙古察哈尔出兵四十万,东边联合朝鲜出兵,南边由毛文龙率皮岛将士进攻,他自己以李永发为内应,率广宁六万大军直捣黄龙。

如果认为王化贞一开始就坚持要进攻努尔哈赤,故意和熊廷弼捣乱,那是有点误解王化贞了。他这个人虽然本事不大,做事还是很认真的,无论对领导还是对百姓,把关系处理得都不错,唯独他跟熊廷弼搞不好关系。纵观熊廷弼的为官生涯,确实是个比较难相处的人。在两个人矛盾逐渐升级中,王化贞也被带的逐渐失去了理智,加上张鹤鸣等一堆朝臣支持他单独行动,所以他也想找努尔哈赤练练了。

熊廷弼在争吵中,跟所有人都闹翻了,渐渐变成了有名无实的经略。他的三方布置策略成为一纸空谈,募集过来的人马全给了王化贞,他自己只有五千军队。每天他除了上疏骂王化贞和朝臣,几乎无所作为。他多次责问张鹤鸣为何把调来的士兵都给了王化贞,老张也懒得回复他了,全当没看见。

【灾难重演】

经过一番斗争后,熊廷弼彻底被架空了,这下轮到他天天闷闷不乐了。

王化贞倒是越活越开心,胆子也越来越大了。从八月到十月,王化贞竟然前后出兵五次,主动找金国军队决战,都无功而返。比起熊廷弼,王化贞表现出的胆识让张鹤鸣更刮目相看,对他更加信任和器重。

面对王化贞的挑衅,努尔哈赤都干嘛去了?

他在忙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金州、复州、盖州、海州等四卫的平民全部屠杀。

在七月二十日,镇江中军陈良策与毛文龙私通,在城中发动叛乱,杀了城中守卫佟养真。后来又煽动金州等四卫的平民造反。

努尔哈赤果断出兵镇压,把四卫的平民全部屠戮殆尽,坚壁清野。在努尔哈赤占领的领土中,就这四卫最富有,城中人口众多,但心向明朝。努尔哈赤占领后,一直在做安抚工作,这四卫是块烫手的山芋,既不能迅速吃掉,又不忍心丢掉。

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熊廷弼料定努尔哈赤在短期内不会大举进攻,他才有时间做战备工作。

经过毛文龙镇江一战,努尔哈赤害怕后院起火,直接把这里的人全部杀了,反而帮助金国了却了后顾之忧。血腥的杀戮,直接把朝鲜都吓傻了,根本不敢再联合明朝进攻金国。

第二件大事,就是与喀尔喀五部结盟。萨尔浒之战时,杨镐曾经想联合察哈尔和喀尔喀五部一起进攻后金。两部首领拿了钱以后,只有喀尔喀五部信守承诺,派兵一万帮助明朝。

明朝四路大军在四天内连丧三路,姗姗来迟的喀尔喀五部联军直接被金兵围歼,首领斋赛被代善活捉软禁。喀尔喀五部求救无门,最后只得在天启元年八月(天命六年)筹集了一万牲畜换回了斋赛,被迫与金国结盟。

两件大事办完,努尔哈赤又命阿敏统兵趁夜袭击了镇江,毛文龙所部战死1500多人,率残部逃回皮岛。

后方摆平了,努尔哈赤就着手准备修理王化贞了。努尔哈赤见过不怕死的,但是像王化贞这样主动找死的还是不多见。此前,努尔哈赤听说熊廷弼再次经略辽东,还有所顾忌。后得知熊廷弼仅为傀儡,两人还在闹矛盾,真是天助我也。

王化贞在也多次主动出击中找到感觉了,觉得八旗军也没有那么可怕了。他在广宁吃得好、睡得香,只要听到八旗军有何动向,立刻就率军出征,气焰非常嚣张。

熊廷弼每天除了在山海关生闷气,就是上疏对朝臣对骂,日子过得比较憋屈。遇到这样的同事,张鹤鸣也头疼不已,这人跟刺猬一样,说不得碰不得,真不知道拿他怎么办。

张鹤鸣强忍内心怒火,催促熊廷弼出关掌军。希望他以大局为重,和王化贞同心协力搞好工作。

熊廷弼老毛病又犯了,立刻跟张鹤鸣吵起来:“让我与王化贞同心协力,那你怎么不跟我同心协力?”直接把他怼得哑口无言。

最终磨磨蹭蹭,熊廷弼带着他那几千人马驻扎在了右屯,把之前相关的军事部署又重申了一遍,违令者杀无赦。法令刚颁布,王化贞收到探子来报,在海州发现敌军,他立刻带兵赶去,又扑了空。不仅如此,平时王化贞也喜欢带着兵在前线一带晃悠。

熊廷弼看了又忍不住参了王化贞。说他动辄出兵,无功而返,把自己的军备情况全部暴露给了敌人。这样轻佻用兵,把我的名声都败坏完了,希望皇帝下旨约束一下王巡抚的行为,别再让人看笑话了。

王化贞知道后,快马加鞭上奏道:“愿请兵六万,一举荡平……我不求升官加爵,只求天下太平,免除辽饷加派,我就心满意足了。即使我胜不了,也能杀敌相当,重创敌军,保证河西太平。”

“说得好,那就把我也罢免了,鼓舞士气。”熊廷弼针锋相对。

张鹤鸣对熊廷弼的忍耐也到了极限,在首辅叶向高示意下召开廷议讨论,最后决定撤去熊廷弼。天启皇帝不同意,让廷臣再议。

吵吵闹闹到了天启二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真的过来了。

八旗大军在辽河口东昌堡浩浩荡荡登陆,防守渡口的明军见状拔腿就跑。八旗军一路追击至西平堡,将其围得水泄不通。

西平堡守将罗一贯(罗一贵)率军死抵抗,数千将士血洒孤城。参将黑云鹤出城血战,横尸城下。罗一贯本人眼睛被流矢射中,满脸鲜血,依然毫不退缩。

八旗军早上攻城,中午的时候城攻破。罗一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着大明帝国都城的方向下跪,含恨痛呼:“臣力竭矣!”,遂引刀自刎。

王化贞得知西平堡被围,总共派出三路大军支援,分别由孙得功、刘渠和祁秉忠率领。双方在平阳桥展开激战,明军说有十三万,实际上清史记载就三万人而已,不足八旗兵一半。

孙得功率部躲在后面,激战开始后他站在马上使出吃奶的力气高喊:“明军败了,大家快跑啊。”本来斗志就很薄弱的明军,一听到孙总兵歇斯底里的呼喊,立刻丢盔弃甲朝着祖国的方向拼命逃窜。

几番攻击下明军不支,刘渠战死,军心动摇。八旗精骑挥刀追击五十里收割人头,逃亡路上哭声、叫声、哭爹喊娘声,声声刺耳,祁秉忠身中两刀三箭,跌下战马,士兵拼死把他扶上战马,保护他突围,他却在半途因伤势过重阵亡。

孙得功赶回广宁后,召集自己的士兵控制了广宁城。可怜的王化贞,当时还在办公室整理文书,侍卫江朝栋闯进来的时候,他还怒斥侍卫为何不敲门喊报告。

侍卫告诉他广宁沦陷了,再不走就要去阎王那里报告了。

王化贞面对混乱的局面不知所措,幸好在侍卫江朝栋帮助下,颤抖地整理好文书,骑着两个骆驼逃出城来。

广宁城不战而降,连努尔哈赤都不敢相信。广宁城连续四次派人过来请他进城,他都拒绝,第五次派亲信贝勒过去打探虚实后才进城。广宁跟辽阳一样,从级别上看都属于最高的镇城,城墙高大坚固。如果按照熊廷弼的方案,努尔哈赤想攻下广宁,确实不易。

王化贞败得这么惨,一方面是他太高估了明军的野战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他所托非人。蒙古没来帮助他,毛文龙也没去偷袭金国后方,李永芳也没当他的内应。

孙得功本来奉命去策反利用李永芳,结果在李永芳的诱惑下,反而被对方策反了。李永芳美酒佳人招待孙得功,经过糖衣炮弹的轮番攻击,孙得功飘飘然了。李永芳反过来说服他,说你在明朝那边这么多年混成这样,对象没谈、房子没买,一天到晚累得要死还没有五险一金。现在明军战斗力这么低下,指不定哪一天打到广宁,你小命就没了。要是来金国,吃喝嫖赌一条龙服务。

意志薄弱的孙得功从自己的人生前途出发,经过短暂的深思熟虑以后毅然决定加入李永芳的卖国行列。回来后骗王化贞,说李永芳愿意当内应。之后王化贞轻信谗言,以为八旗军限于苦战,疲惫不堪,正好率兵实施包围打击派兵支援西平堡,故倾巢而出。

王化贞逃窜到大凌河的时候遇见了前来断后的熊廷弼,深感羞愧的他竟然忍不住在熊廷弼面前放声痛哭。熊廷弼却冷冷讽刺道:“王大人那六万部队要一举荡平敌军,现在如何了?”

听到熊廷弼这样羞辱自己,王化贞哭得是老泪纵横,恳求熊廷弼赶快集合残兵败将,配合剩下的五千部队,再重新夺回广宁。

熊廷弼挥手拒绝:“时机已晚也。”遂把部队用来护送这些流民进入山海关。

【是非恩怨】

事后,王化贞和熊廷弼全部被判死刑。生死存亡之际,双方都走了后门,改为缓期。

本来熊廷弼托汪文言贿赂魏忠贤四万两,求他在皇帝面前说点好话。魏公公这人比较实在,事情没办成之前不收钱。汪文言以为魏公公不同意,就改道找了东林党帮忙,双方一起努力把熊廷弼的命保下来了。

事情办成了,汪文言没有如约把银子送过来。魏忠贤震惊了,不敢相信汪文言敢给打空头支票。他心生怨恨,发誓要弄死汪文言和熊廷弼。在杨涟案中,这两个人都被牵扯了进去,弹劾魏忠贤的《二十四大罪状》据说是出自熊廷弼之手。

熊廷弼在天启五年被斩首,传首九边。到崇祯二年,才准许归葬,而不是昭雪。从头至尾,大明都没跟熊廷弼平反昭雪,而是认定熊廷弼有罪。

那么熊廷弼的罪在哪里?

第一,用人不淑。熊廷弼身为辽东经略,加兵部尚书和尚方宝剑,职责节制一方,王化贞既然不合适,就果断换掉,废话那么多没有必要。如果不换掉,那么王化贞犯下的所有错误,第一责任人就一定是熊廷弼。

第二,坐观虎斗。王化贞所部陷入苦战,熊廷弼不率兵救援(五千兵也是兵),而袖手旁观,致使明军覆没。救援不成功那是失策,不救援那就是失责。

第三,兵败畏逃。广宁沦陷,熊廷弼身为经略不及时召集残部、安抚流民,却只身退回山海关,致使士兵死亡、器械丢失无数。

简要来说,在广宁沦陷这件事中,王化贞做不好工作那是能力问题,熊廷弼做不好工作那是态度问题。

造成熊廷弼犯罪的根本原因,则是他自身的性格缺陷。熊廷弼出身贫寒,在成长的道路之中一切依靠自己,缺乏团队配合能力。在他工作环境中,他就是一个暴君,一个都要听他的。事实上,这个社会就是由庞大而复杂的分工体系组成,配合是确保体系顺利运转的关键所在。缺乏配合能力的人,纵然能力出众,也难有作为。

反观王化贞就不一样了,无论对上级还是对下级,对国内还是国外,他把关系都打理得很好,大家都很喜欢他。当他被逮捕的时候,百姓夹道痛哭。熊廷弼回京听堪,夜里骑着马悄无声息地走,百姓对此毫无了解。相比之下,熊廷弼脱离了群众基础,是个活在自我世界里的人。他两人一个善于治兵,一个善于理政。熊廷弼哪怕哄哄王化贞,让他专心搞行政工作,自己专心治兵,荣辱与共,两人最终都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熊廷弼遭遇给我们的启示是:先做人,后做事!施展抱负前得先很好地融入所住的环境,让别人接受你,进而看到你的能力,最终把机会留给你,这才是正确施展才华的方式。而不是像熊廷弼,遇见跟自己意见不合的人针锋相对,锱铢必较。这样最终只会落得被众人抛弃、形单影只的悲惨结局。(国庆期间比较忙,就没停止了更新,今天开始继续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