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都南陽郡為何沒有轉正?與漢末襄陽建制是一樣的嗎?

東漢陪都南陽郡為何沒有轉正?與漢末襄陽建制是一樣的嗎?

公元740年,有“詩仙”之稱的李白,在奉詔由湖北安陸赴長安任職途經今河南省時,寫下一首歌頌漢朝的著名詩篇《南都行》,被當地部分學者奉為傳世佳作。

《南都行》詩文

南都信佳麗,武闕橫西關。

白水真人居,萬商羅鄽闤。

高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與五羖,名播天壤間。

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

清歌遏流雲,豔舞有餘閒。

遨遊盛宛洛,冠蓋隨風還。

走馬紅陽城,呼鷹白河灣。

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

專家譯,李白詩文中所稱頌的南都是指東漢荊州南陽郡,因光武帝成業前曾在南陽郡生活多年,觀點認為這片土地堪稱劉秀第二故鄉。

陪都南陽郡為何沒有轉正?與漢末襄陽建制是一樣的嗎?

史料記載,劉秀成就偉業之前、起事期間均與南陽郡關聯極深,手下諸多兵將皆出自該郡,建國後有大臣還建議立都於宛城縣(荊州南陽郡轄),由於戰略安全因素未能如願,但考慮到一起從南陽郡走出的將領臣官親信思鄉,以及南陽郡在漢朝工商業、冶鐵業的發達程度,對南陽郡列為優待地區。因綜合實力一度可與洛陽相媲美,作為當時的全國性大都會,南陽郡被稱為南都。

自秦以來,南陽郡歷經秦、漢、新三朝兩百多年發展,取得史上第一高度即成為東漢某時期五大都會之一,至東漢滅亡,南陽郡在後世數百年裡暗淡了些許,但依舊泛發出耀眼的光芒,從唐代李白稱讚南都的詩篇可以看出。那麼問題來了:假設東漢延續百年,南陽郡有沒有“轉正”的可能性?

劉秀於公元25年建立東漢,至220年東漢退出歷史舞臺,存世195年,是秦隋之間享國最長的朝代。從劉秀稱帝至壽盡,朝堂之上始終未見南陽郡“轉正”為都城而出現的大規模討論,這點引人深思,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南陽郡距離正都僅一步之遙的路程,變得萬分遙遠呢?

觀點認為這與項羽有關,南陽郡地處舊楚地核心區邊緣地帶,漢中王劉邦與楚霸王項羽多番征戰中最終取得了天下,劉秀作為劉邦後裔,深知地緣、民輿戰略利弊。要知道,強大無比的秦國在一掃六合後建立秦朝多年,仍然被楚所滅,可想而知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將都城定在舊楚境邊緣的後果或不良反應。

陪都南陽郡為何沒有轉正?與漢末襄陽建制是一樣的嗎?

還有一個原因也導致南陽郡無法“轉正”,西漢將秦朝郡縣制昇華為州郡縣三級,南陽郡受荊州(當時的省級行政區,並非今天的湖北省荊州市)節制,東漢延續。在地方行政層級中,南陽郡屬於二級,郡治宛城縣是基層行政區,倘若定都(遷都)於南陽郡境內或宛城縣,必然會考慮到成本。

光武帝是中華史上的十大明君之一,以休養生息、恢復生產聞名,出身於底層的他深知社會底層的不易,與其重新造都還不如擴城。而且劉秀是以漢為旗,要延續漢朝首先得尊崇前朝,洛陽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比較欣賞的一座城池,劉秀選擇洛陽也算是“落葉歸根”,這對再創劉家政權毫無弊端。

較洛陽相比而言,南陽郡無正都史,也無宗室成員長期在此擔任重職的經歷。雖然自己起家於此,可西漢劉氏子弟仍舊遍佈全國,要起到一個引領認祖歸宗的作用,必定首選長安、洛陽。而立正都於南陽郡的想法,只能是想法,從大局上講,根本不能去落實。

陪都南陽郡為何沒有轉正?與漢末襄陽建制是一樣的嗎?

漢始者高祖皇帝劉邦開國之初,不少臣子想定都於洛陽,實際操作中採納的是張良等人定都於長安的建議。據《漢書·張良傳》記載:“洛陽其中小,不過數百里,天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而長安城是‘金城千里要人豪,天府之國’。”洛陽,由此開了戰國以來大一統政權設立陪都的先河。

透過南陽郡歷史文化可以看出,全郡綜合實力是非常強大的,至東漢朝末期,轄有宛、冠軍、葉、新野、章陵、西鄂、雉、魯陽、犨、堵陽、博望、舞陰、比陽、復陽、平氏、棘陽、湖陽、隨、淯陽、涅陽、陰、酇、鄧、酈、山都、穰、朝陽、蔡陽、安眾、筑陽、武當、順陽、襄鄉、南鄉、丹水、析等37個縣,擱在現在是什麼概念,可想而知。截止2020年4月1日,原東漢荊州南陽郡主要繼承者的河南省南陽市,現轄宛城區、臥龍區、南召縣、方城縣、西峽縣、鎮平縣、內鄉縣、淅川縣、社旗縣、唐河縣、新野縣、桐柏縣等12個縣(區),並替河南省代管鄧州市。可見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南陽郡管轄範圍變化很大,原東漢荊州南陽郡與今天河南省南陽市相比,減少了24個縣。

陪都南陽郡為何沒有轉正?與漢末襄陽建制是一樣的嗎?

公元208年(東漢建安十三年),荊州區劃調整,南陽郡樊城縣、山都縣、鄧縣劃給襄陽郡,南陽郡南鄉縣、析縣等8縣被劃給南鄉郡。由南郡、南陽郡析土加置襄陽郡。

設置襄陽郡並不影響荊州州治在襄陽正常運行,州治郡治皆位於襄陽郡襄陽縣(今襄陽市襄陽城),在此之前荊州治所所在的南郡襄陽縣,也就是新設襄陽郡的襄陽縣。在襄陽縣城裡駐紮有荊州州一級、襄陽郡一級的兩級中樞機構。初設的襄陽郡轄境相當今湖北襄陽市襄陽古城、宜城、當陽、遠安、南漳縣部分等區域。《三國志卷三·魏書三.明帝紀》記載:分襄陽臨沮、宜城、旌陽、邔四縣,置襄陽南部都尉。己未,有司奏文昭皇后立廟京都。分襄陽郡之鄀葉縣屬義陽郡。

襄陽郡成立於東漢滅亡前十二年,是荊州最年輕的郡級行政區,這是歷史上襄陽南陽兩個同級別建制首次並列。此前,襄陽縣、宛城縣分別代表南郡、南陽郡,都是郡級行政中心所在地,但襄陽縣城同時還是荊州省及行政中心駐地,從建制角度上來說,南陽郡聽令於襄陽城。但這並不能說明襄陽縣乃至襄陽郡高南陽郡一等。但自從有了襄陽郡以後,南陽郡管轄區逐漸縮小。

襄陽郡是荊州駐所,它的身份相當於現在的省會,南陽郡相當於地級市;襄陽縣、宛城縣跟現在的縣類似,前者文化由襄城區繼承,後者宛城區繼承。

陪都南陽郡為何沒有轉正?與漢末襄陽建制是一樣的嗎?

如果加上陪都身份,東漢南陽郡建制會不會比襄陽郡高一級呢?

南陽陪都身份看起來級別蠻高,實際上在歷史記載中仍然屬於荊州管轄,級別為郡,它跟襄陽郡是平級的。

根據東漢末期州郡縣建制得知,包括國都洛陽在內的所有郡縣都歸上一級行政區管轄。以洛陽為例,它屬於司隸校尉部管轄,這個司隸校尉部是漢末建制中非常特別的一個存在,享有行政區之實卻無行政區之名。

通過正都洛陽歸屬於司隸校尉管轄來看,同時期的陪都南陽同樣受制於上一級行政區即荊州,它的地位不僅高不了襄陽郡,反而受駐在襄陽郡的荊州管制。歷史就是在發展中獲得進步,明朝時的“兩京”待遇就遠遠高於府縣了。

陪都南陽郡為何沒有轉正?與漢末襄陽建制是一樣的嗎?

以上內容謹代表個人觀點,圖片來自網絡,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