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2020年的开篇给了人类很重的打击,因为疫情的蔓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如此短暂。我从来没想过以这种方式开始新的一年,也从来没想过死亡离我这么近。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死亡这个问题?

今年1月,我的亲舅舅因为肝癌晚期入院没多久就离开人世了。我曾经以为,人的一生很漫长,原来也可以一下子就烟消云散。我没有亲眼看到舅舅在生命最后几天的样子,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停留在2019年春节。我只是听说舅舅自己在2019年12月体检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但是他选择隐瞒,到了实在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在春节期间才被送进医院。来不及治疗或许是舅舅早已料到,他难以忍受疾病的痛苦,在大舅承诺照顾好外婆舅母表妹一家后,他一下子就轻松了,安详地离去。

我一直思考,如果舅舅早先接受治疗,情况会不会不一样。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如果要提前面对死神,那份心情是怎么样的?在舅舅生命最后时刻,要怎么样才算是最好的告别?直到最近,我阅读了《最好的告别》,我似乎对衰老与死亡有了更多的认识。


《最好的告别》: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葛文德全球十大思想家之一,同时被誉为“最会写作的医生”,是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阿图的一生都奉献在手术台,解救过很多病人的痛苦,也亲眼目睹很多病人的离开。对此见惯生死的他,开始思索,人们应该如何优雅的告别世界?

一直以来,我们都忌讳谈论生老病死这些沉重到话题,但人终究有衰老的时候。面对生命慢慢枯萎,如何与这温暖的世界优雅告别,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衰老与死亡都是我们不愿面对却又无法逃离的现实。今天,我将结合书本《最好的告别》,来谈一下衰老,死亡的话题。正如作者阿图所言,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1)老年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杀戮

贾樟柯新片《时间去哪儿了》中说到“唯独衰老不可医治”,寓意着衰老是人类最终极的疾病。生命老化的故事就是身体器官走向衰竭的故事,我们不愿意承认衰老身体也会暴露出来。

一位打着蝴蝶结领带的老先生看上去衣冠楚楚,但是在医生检查时候,双脚却暴露了问题。他无法弯腰够到脚,以至于他的脚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清洗了,这代表着疏忽与真正的危险。在美国,就有百分之六十点老人就是因为双脚出现问题造成摔跤而离世。

伴随衰老而来的,除了皱纹,肌肉松弛,身体反应的迟缓和不得不依赖药物,更多的是一次角色的重新定位。在美国很多本里可以独立生活的老人因为衰老带来的疾病导致被迫搬到养老院,尽管那里有专门的护士看护,但是在老年人看来,养老院是对他们的一种禁锢,毫无自由。衰老意味着丧失,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丧失了自由的意志。

在衰老之前,人们的健康情况是相对稳定的,可以平安无事地生活。然而身体的衰退就像藤蔓一样悄悄蔓延,一天一天,变化微小不易察觉。直到突如其来的变化,疾病的突然来袭,健康状况会像遇到斜坡一样迅速下滑,才终于明白身体情况已经不同了。老年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而我们,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最好的告别》: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2)善终不是延缓死亡,而是好好活着做好死亡的准备

在美国,有25%的医疗保险费用花在5%生命处于最后一年的病人身上,其中大部分的钱用在了最后几个月没有任何明显作用的治疗上。特别在癌症治疗上,前期治疗花费很高。所以,作者不禁思考,在面对癌症晚期或者不可治愈的疾病,患者是希望医生怎么做来极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这种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还包括心理上。如果死亡还是如期而至,那么什么时候应该停止治疗?

一位80多岁的女士患了末期呼吸衰竭和肾衰竭,她已经入住监护室两周了。因为丈夫也因为重病离世,死前还做过气管造口术。这位女士不希望自己以这种方式结束生命,但是她子女仍然坚持要积极治疗,要求医生采取各种措施挽救她的生命。女士就这样躺在病床上,身体接着各种管子,意识有时候清醒有时候模糊。其实很多病人早已知道自己病入膏肓,然而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都没有为此最后的阶段做好准备。

作者为此希望有一个善终服务可以帮助这些病人实现其重要愿望,让生命更加完整。

其中,“姑息疗法”就是善终服务的其中之一。“姑息疗法”即在患者临终前减少治疗疾病遭受的痛苦,尊重患者的最后的意愿。在大限来临之前,很多人选择了回家而不是在医院里苦苦挣扎。然而结果显示选择姑息疗法的患者反而比没有选择姑息疗法的寿命增加1/4,那些接受医学干预以延缓生命的病人在临终前一周的精神状态和生命质量都比不接受干预的病人要差。而子女患上抑郁的可能性也比后者要大。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因为不治之症而在监护室度过生命的最后日子,完全是一种错误。在生命终点面前,病人除了单纯延长生命之外,还有更多的优先考虑事项,比如他们想要避免痛苦,想要加强与家人们的联系,想弥补生命的遗憾。


《最好的告别》: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3)在生命终点前,怎么样才是最好的告别?

阿图的父亲也是一位出色的医生。在阿图眼里,父亲精力旺盛,从医30年里几乎从没有因病停诊或者取消手术,好比有着长生不老的能力。直到2006年,父亲的脊柱发现长了一颗瘤子,让阿意识到始终要面对家人终有一死的现实。

作为医生,阿图思考父亲的治疗之路如何走?是顺应生死还是权力抵抗?在咨询了专业医生后,阿图的父亲自己做出决定,等到需要做手术时候再做手术。他还为因肿瘤影响神经而逐渐麻木的左手配上手套,除了这一点,他的生活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个体生命因为有限而显得珍贵。阿图的父亲在得知诊断结果后除了一如既往地工作,参加公益活动之外,还额外增加陪伴家人,看望孙女们的时间。到2009年病情恶化,疾病带来的影响已经触犯他的底线,他意识到是时候做手术了。很幸运,手术后虽然经历昏迷但是后来还是可以克服过来又继续正常生活。拿阿图的话来说就是父亲一直在努力改写自己的命运,想要过好当下每一天,而不是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

直到阿图父亲临终前,他还是选择平静地与爱的人在一起告别。尽管身体上的疼痛让他无法忍受,但是阿图的父亲还是得到了家人的成全,安宁地离去。这是父亲最后的愿望,也是他认为的最好的告别方式。

从阿图父亲的故事,阿图想告诉我们的,就是现代医学常常辜负其本应帮助的人们把生命的余日交给一点微不足道的好处。选择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需要明白的是,有时候相比健康,更重要的是幸福。而幸福是关于一个人希望活着的理由,这些理由不仅仅是生命的尽头或者身体虚弱的时候变得紧要,而是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非常紧要。


《最好的告别》: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结语:

书中有这么一句,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

《最好的告别》里,告诉我们两件最重要的事:

第一,人生有限是因为时间有限。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了。

第二:面对死亡,最好的告别是过好当下每一天,让生命最后的岁月更有意义

合上这本书那一刻,我又想起了我的舅舅。我似乎有些明白他的选择。如果把自己的余生交给不知道结果的化疗,痛苦地躺着病床上让家人身心受累,他宁可在最后的日子里,尽他所有去爱他所爱的人,孝顺年迈的母亲,陪伴亲密的爱人,呵护年幼的女儿。对于他来说,这是他所认为的最好的告别。

著名作家卢一萍这样说:“最好的告别,是一步步跨越生命的台阶,找到生命的意义,然后潇洒而去。”未知生,焉知死?反之亦然。死亡并不是一个遥远且可怕的问题,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思考死亡,认识死亡,珍爱生命,活出生命的意义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