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精選|中國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

很難想象,北京每天都會產生近2.6萬噸生活垃圾,全市29個垃圾處理終端設施時刻處於滿負荷運轉狀態;在上海,12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就能堆滿一座東方明珠,23天堆滿一座環球金融中心;而在西安,一個擁有近2000村民的何村,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竟然高達約2000公斤……目前,大量的生活垃圾已成為我國建設美麗中國、綠色中國的一大制約,實行垃圾分類、減少垃圾汙染刻不容緩。

熱點精選|中國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

目前,我國正在不斷完善頂層設計,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由點到面大規模推動垃圾分類回收治理體系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在政策鼓勵和技術推動下,垃圾處理回收已成為一個前景廣闊的大市場,吸引了眾多先進企業的進入。

為此,《經濟參考報·中國智造》在6月11日推出了《中國探索運用“互聯網+”解決垃圾分類難題》的整版報道,對廣州、長沙、銀川的做法進行了實地採訪,本期再次聚焦上海垃圾分類回收的典型經驗,以期推動垃圾分類的進程。

上海:“互聯網+”打造垃圾回收新時尚

通過手機下單預約,一小時後就有社區回收人員上門。線上垃圾分類回收平臺不僅可以收廢舊家電,報紙、塑料瓶等低價值的回收品還可兌換積分,累計可免費領取雞蛋、大米等日用品。上海靜安區彭浦鎮與支付寶聯合打造的全國首個“兩網融合”在線“垃圾分類回收平臺”,讓垃圾回收和寄快遞一樣方便。

為進一步解決“垃圾圍城”問題,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成為社會管理重點熱點之一,互聯網+垃圾(廢品)回收,正逐步深入上海市民的生活生產之中。專家認為,“互聯網+”垃圾回收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市民群眾垃圾分類投遞習慣,助力打造綠色環保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實現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共同發展。

互聯網回收助推垃圾分類管理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並將於7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此舉標誌著,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將正式進入強制時代。

據統計,全上海2400多萬人,每天會產生2萬多噸生活垃圾,12天堆滿一座東方明珠,23天堆滿一座環球金融中心。減少垃圾總量,從源頭實施垃圾分類,加大可回收物回收利用,變得至關重要。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建立可回收物回收體系,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綠化和市容部門負責推進可回收物“點、站、場”建設,並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扶持政策,培育回收服務市場。

熱點精選|中國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

此外,《條例》指出,商務、經濟信息化等部門應當建立再生資源回收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向社會公眾提供預約回收服務,以及交易價格、回收方式等信息。鼓勵採用“互聯網+回收”、智能回收等方式,增強可回收物投放、交售的便捷性。

近期,上海市黃浦區舉行推進“互聯網+垃圾分類”啟動儀式,旨在推出全新的垃圾分類合作模式:線上使用“支付寶”平臺進行預約/互動/宣傳/支付,線下由服務商提供時尚的分類垃圾袋,定時定點上門回收可回收物,因地制宜打造流動服務點和上門回收方式。這一垃圾分類新模式目前覆蓋了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豫園街道和小東門街道,7月1日前將覆蓋整個黃浦區。

上海市政協常委胡光在今年的兩會提案中指出,通過互聯網平臺下單+社區人員上門回收的新模式,解決了回收人員難找、可回收品隨意丟棄造成資源浪費的問題,有效促進垃圾減量,是城市環衛系統與再生資源系統“兩網融合”的典型代表,同時建立了政府、企業、社區、居民共治共享的新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