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倍思親,子欲養而親不待

清明時節倍思親,子欲養而親不待

昨天,我去千佛山晨練,有一老哥走在我前面,好一段時間我才追上他,我一直認為自己走路比較快,可是這位老哥比我走的還快,於是我就打招呼道:“老哥,走的還這麼快。有多大歲數了?“老哥回答到:”七十三了,我是陪我爸爸媽媽一塊來的,他們走在我前面,隨後他有點自豪的向一對九十多歲的老人招呼道:“爸!媽!你們等一等。我說陪你們來上山,這個弟弟好像不太相信。”我只好跨幾步向前拱手問道:“老人家,高壽了。”兩位老人回答到:“九十六、九十四。”我心中不由得暗暗羨慕這位老哥,七十多歲了還能陪父母晨練。

清明時節倍思親,子欲養而親不待

我已近花甲之年,父親去世十年,母親也已過世八年了。雖然父母在世時, 這些年略盡了一些孝心,但是遠遠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要求。總有一些遺憾。 每每想起父母親,心中就充滿了深深的愧疚感。

人的一生難免有很多缺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有一天我們驀然發現,父母已兩鬢斑白,此時才孝敬他們,我們會錯過無數時機。甚至當雙親已離你遠去,才幡然悔悟,卻已盡孝無門這將成為永遠無法彌補的憾事。

清明時節倍思親,子欲養而親不待

孝,經不起等待。生時如果不養父母,死後萬事皆空。《孔子·集語》中“子欲養而親不待”就講述了這樣一個道理。春秋時,孔子和弟子們出去遊玩,忽然聽到路邊有人在啼哭,就上前去看怎麼回事,啼哭的人叫皋魚,皋魚解釋了他啼哭的原因:“我年輕時好學上進,為了求學曾經遊歷各國,等我回來時父母卻已經雙雙故去。作為兒子,當初父母需要侍奉的時候我卻不在身邊,這好像樹欲靜而風不止;如今我想要侍奉父母,父母卻已經不在了。父母雖然已經亡故,但他們的恩情難忘,想到這些,內心悲痛,所以痛哭。”

人生在世,必然會經歷種種痛苦的情感折磨,也在痛苦中鍛鍊得愈發堅強,面臨悲痛愈發能強忍聲色,而“子欲養而親不待”卻讓人們倍覺“生命中難以承受之痛”。

現在很多人總在說,等到有錢和時間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你可以等待,但父母不能等待。在不經意間,父母漸漸變老。花點時間多陪陪父母,父母們沒有太多的要求,只是想多讓你陪陪。否則當你摯愛的親人離你而去,你在腦海中回想他們以往對你如何噓寒問暖、呵護備至,你卻只顧著打拼自我天地,忽略了關愛他們,讓他們在守望你的寂寞中落寞而去。你的悔、你的痛,成為你一生最深刻的烙印,任歲月無情也抹殺不去。

清明時節倍思親,子欲養而親不待

生孩子不易,養孩子更不易,付出的辛苦是沒有當過父母的人難以理解的。古時候父母亡故,做子女的要服喪三年,孝敬父母,是每個人都應該奉行的,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

在現代,有些人思想西化,對自由的追求導致了家庭觀念逐漸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漸喪失,這不僅是傳統的文化的重大損失,也是個人品德修養的重大缺陷。今天的我們,不應該只用一些時髦的理論“武裝”自己,彷彿自己不食人間煙火似的,完全沒有傳統文中那種踏實、厚重的責任感。面對過去,新一代的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比如孝敬父母家庭觀念,也就不會再向如皋魚一般暗自哭泣“子欲養而親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