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武戲發展思索:在危機中尋找生機

戲曲武戲發展思索:在危機中尋找生機

戲曲武戲發展思索:在危機中尋找生機

戲曲舞臺上,“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虛擬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縱橫之筆,長歌當哭、長袖善舞,“無畫處皆成妙境”;寫意的舞臺簡約空靈,無花木卻見春色,無波濤可觀江河;唱唸做打中“匯千古忠孝節義、成一時離合悲歡”,處處體現著戲曲自身詩的藝術表現和詩的抒情美。

戲曲武戲發展思索:在危機中尋找生機

戲曲武戲發展思索:在危機中尋找生機

漢代百戲中的角抵戲《東海黃公》可謂武戲的萌芽,既有武技表演,又具戲劇情節。宋元南戲、宋金雜劇的武戲有了不少的發展,但武戲的興盛是在清代中葉以來,地方戲中大量出現三國、隋唐、水滸、楊家將等戰爭劇目,武戲廣受歡迎。四大徽班之一的“和春”即以“把子”(武打)著稱,內廷亦見喜好,宮內興建了多處三層大戲樓,昇平署檔案多見各種檔子(多人打鬥)的排演記錄,可知這些大戲樓上經常排演較大場面的武戲劇目。

京劇大武戲有武戲文唱、文戲武唱之說,文以載情,武以載志,其內蘊也在於演繹人物、演繹情感、演繹戲劇性。戲諺說:無情不動人,無技不驚人,無戲不服人。前輩藝術家深知此中深邃的哲理。張世麟先生曾言:情感、技巧都要與戲相符,“戲”就是人物,只有把人物立起來了,才能有藝術的說服力,才是高級的藝術。

戲曲武戲發展思索:在危機中尋找生機

戲曲武戲發展思索:在危機中尋找生機

都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舞臺之上的驚豔亮相,掩藏其後的從來是舞臺下不計其數的勤學苦練,這樣的法則也許滿含血淚,卻也不乏苦盡甘來的溫情慰藉。蓋叫天回憶自己學戲的經歷時說道:“熱天穿著破棉襖跑圓場,心裡熱得跟刀攪一樣。冷天沒衣服穿,凍得心裡直打顫”。再熱的天,再重的戲,他都不出汗。從從容容,穩定如常。當戲幕落下,卸去妝之後,那汗水就像噴泉一樣,滿臉流瀉。他演武戲,最終成就了一個藝術流派。

武戲演員的傷痛總是難以避免。他們年復一年地在練功場上揮灑汗水從不停歇,甚至為了舞臺上的精彩一瞬,身體受損。每一個程式、每一個絕活都傾注了他們無數的情感。

戲曲武戲發展思索:在危機中尋找生機

戲曲武戲發展思索:在危機中尋找生機

崑曲裡有句話叫做男怕《夜奔》,這是一出武生的獨角戲,對演員的唱唸做打的功力有極高的要求。空蕩蕩的舞臺上只有林沖一人惶惶奔走,黑夜中的遙山近水,都在演員絢麗而寫意的表演裡一一展現,生動地表現出英雄在逃亡途中的矛盾與彷徨。 在空曠的舞臺上,演員連唱帶做,要將林沖的內心活動全部外化。這樣的一番從心力到體力上全神貫注,一個人的搏殺。這種搏殺是內心的。他內心是那麼樣的不甘心背叛朝廷,他自己說“專心投水滸,回首望天朝。”他不捨的絕不是一個職位,不捨的是他原來對王朝的信念,但是前方的路越來越近,心中的夢越來越遠,這就是一個英雄內心的廝殺。

戲曲武戲發展思索:在危機中尋找生機

戲曲武戲發展思索:在危機中尋找生機

京劇在崛起發祥的時代,武戲就曾創造過無限輝煌。北有楊小樓,南有蓋叫天。楊小樓是“武戲文唱”的典範,但也有時人強調“小樓之藝術純出朝夕之練習”。蓋叫天亦云:“要學天下奇男子,須立人間未有功。”蓋叫天以短打武生為主,注重造型美,有“江南活武松”之稱;高盛麟則優美嚴謹、威猛穩健;張世麟身段挺拔,技巧純熟;厲慧良武打功夫過硬並有真實感。而如今,京劇變成了以唱為主,有人說是聲部時代,武戲只是演很少的摺子戲,成了點綴。“武生泰斗”王金璐先生曾經說過:“京劇的衰亡就是從武戲開始”。武戲是玩命的把式,演員積年累月練功,換來的是一年少得可憐的幾場演出,許多演員耐不住寂寞和偏低的收入而改行。只有改變這種困境,武戲演員才能更有尊嚴地演戲。善待武戲,戲曲界的專家不知呼籲了多少年。可在大多數人看來,情況並未好轉。

戲曲武戲發展思索:在危機中尋找生機

戲曲武戲發展思索:在危機中尋找生機

觀眾是戲曲的土壤,培養觀眾尤其是培養年輕觀眾成為戲曲發展的迫切課題。相較於動聽的唱腔,細膩的念與做,武戲中的刀來槍往,撲跌翻倒,只有親臨劇場,身在臺下,跟臺上的演員同在一個共同呼吸的空間裡,才能真正感受其中的酣暢。畢竟,一個肉身在眼前殭屍摔下的瞬間,花槍在真人腳尖飛來飛去的眼花繚亂,如此這般直撲眼前的刺激感,只有在現場,才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

戲曲武戲發展思索:在危機中尋找生機

戲曲武戲發展思索:在危機中尋找生機

戲曲,一旦愛上便無問西東,哪怕被貼上小眾的、孤獨的、叛逆的標籤,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閒尋遍,在幽閨自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