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鏡中我”和“塑造者”思維,讓你的flag,立得好、能實現

一、瞭解這2種思維後,你就知道為什麼立下的flag會無法堅持

朋友高飛,畢業後在一家公司做財務,生活過得中規中矩。

這些年,看著有些同學因為通過了注會考試,有些獲得了晉升,有些跳槽到了更好的平臺去發展。

高飛覺得自己也應該努力一把,為自己謀一條更好的出路,於是也報名參加了註冊會計師考試。可在堅持了1個月後,放棄了。

高飛這種情況在我們身邊並不少見。花幾千塊辦的健身卡,一年去不了10次;買一堆書回來,半年過去了卻連外邊的塑料紙都沒拆開。

這類人在進行自我反省的時候,大多會把不能堅持的原因歸結為:意志力薄弱。

持這種看法的人,其實是顛倒了因果關係。

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我們不能堅持某件事情,並不是因為意志力薄弱導致不能堅持,而是因為不能堅持才顯得意志力薄弱,人總是能為自己的行為找到一些看似合理的藉口。

瞭解“鏡中我”和“塑造者”思維,讓你的flag,立得好、能實現

1、鏡中我思維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我們的目標中道崩殂呢?這要從我們頭腦中的“鏡中我”說起。

“鏡中我”,是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的概念。

他認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形成的,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人們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

高飛報名參加注會考試,是因為看到同學成為註冊會計師後,有了更好的發展,“鏡中我”覺得也應該去考一個;

某人購買健身卡,可能是看到閨蜜的馬甲線很迷人,“鏡中我”覺得也應該要有一個。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決定做某件事,原因僅僅是因為:看到別人做了,我也應該去做基於鏡中我的這種應該思維而設定的目標,來得快,去得也快

。正是因為初心難得,所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才備受人們推崇。

知道了“鏡中我”的存在,我們就能知道有時候不能堅持並不是意志力薄弱的問題,而只是因為別人的目標不一定適合自己。

因此,當我們再遇到某個目標不能堅持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自責,而應該想辦法讓自己跳出鏡中思維,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目標。具體如何找呢?這就需要另一套思維,就是塑造者思維。

瞭解“鏡中我”和“塑造者”思維,讓你的flag,立得好、能實現

2、塑造者思維

與鏡中我思維相對的是塑造者思維,是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在《原則》一書中提出的。

達利歐對塑造者的定義是:不但能夠構想,而且能夠實現構想的人。這句話有兩層含義,“能構想”指的是會選擇,“能實現構想”指的是會努力

一般人常常糾結於“到底是努力重要,還是選擇重要”。這個問題對於塑造者來說並不是問題,他們能把選擇與努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回到開頭高飛的故事,對於報考註冊會計師這個決定,採用不同的思維方式最後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

  • 鏡中我的思維方式是:某同學考過了,我也要考。
  • 塑造者的思維方式是:我要成為一名註冊會計師,因此我要參加注會考試。

二、2種思維方式的的關係

“塑造者”與“鏡中我”這兩種思維模式的區別,主要是對“選擇”與“努力”這兩個維度的不同側重而造成的。

瞭解“鏡中我”和“塑造者”思維,讓你的flag,立得好、能實現

塑造者做出的選擇,是基於自己的內心而做出的,因此“選擇(思想)”與“努力(執行)”這兩者的關係是天然統一的

。人們對於自己愛好的事物,付出再多也不以為苦。

“選擇”與“努力”平衡不好的話,很容易使“鏡中我”受到其他人或事的影響,最終導致目標不能實現

下面我們通過《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的行為方式,來具體看一看這兩種思維的關係。

唐僧是典型的塑造者,到西天求取真經是他一生的執念,因此才敢以凡人之身毅然踏上取經之路。一路上,他哭過、絕望過、軟弱過、哀求過,但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我們放棄吧,這事我不幹了”。

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師兄弟三人,不過是唐僧這個塑造者心中幻化出來的三個“鏡中我”。可以把他們分別定義為:執行者、失敗者和空想家

執行者:孫悟空

如果意願和執行力都很強,我們稱之為“執行者”

,這類人如果死磕自己,也有可能完成自己不太認同的目標,但過程會很痛苦。

孫悟空是典型的執行者,他的人生信條是: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的眼;我要這地,再埋不了我的心;我要這諸佛,都煙消雲散”

孫行者,之所以叫做“行者”是因為他超強的執行力。但,他依然需要師父為他指引方向,需要緊箍咒限定他的邊界。

因為,如果沒有方向,執行力越強越容易迷失自我,所以才有生出六耳獼猴這個心魔。

瞭解“鏡中我”和“塑造者”思維,讓你的flag,立得好、能實現

失敗者:沙悟淨

我們把意願和執行力都很弱的人稱之失敗者。失敗者甚至沒有什麼明確的目標,更不用說實現目標。

如果單從意願和執行力這兩方面看的話,沙僧無疑是失敗的。沒有主見,沒有戰力,甚至沒有存在感,只能跟著師父、師兄慢慢西行。

空想家:豬八戒

塑造者的第三個分身是“空想家”,他們的意願很強而執行力很弱,愛做白日夢,屬於敢想不敢幹的一類人,這個角色可以說是為豬八戒量身定製的。

八戒敢想的事很多:高小姐、人參果、甚至連丈母孃和丈母孃的三個女兒都想一併拿下享齊人之美,但可惜都沒幹成。

在生活中,那些能最終完成目標的人,都具備塑造者思維。他們內心堅定地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併為實現這個目標,心甘情願地,日復一日地努力付出。

當然,鏡中我思維,也不是一無是處,當我們掌握這種思維後,對實現目標同樣有用:我們可以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知道自己在社會或周圍環境中所處的水平。“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就是這個道理

瞭解“鏡中我”和“塑造者”思維,讓你的flag,立得好、能實現

比如說前面提到的高飛,他通過“鏡中我”看到了自己和別人的差距,這一點本身沒什麼問題,問題在於他按“鏡中我”的思維方式,給自己定下的“考注會”這個目標,與自己的能力或心底的意願並不一致,最終導致了半途而廢。

在定目標的時候,應該從鏡中我思維,轉換到塑造者思維,問問自己到底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這樣一分析就會發現:高飛羨慕的其實是別人通過注會考試後獲得的那個結果,而不是注會考試本身

因此,高飛完全可以結合自己的優勢,選擇一個更加適合自己的手段來提升能力,從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就是這兩種思維看待同一問題,帶來的不同結果。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如何使用“塑造者”和“鏡中我”這兩種思維來幫助我們實現自己的目標。

三、用2種思維幫助我們實現目標

1、用塑造者思維,確認個人戰略、堅持長期主義

華為的任正非是長期主義的踐行者。

在2000年左右,深圳房地產發展得特別快,有人勸任正非:

“隨便要點地蓋蓋房子,就能輕鬆實現一百億利潤。”

任正非回絕說:

“掙完了大錢,就不願意再回來掙小錢了。”

2010年之後,華為周邊開始建新城,又有人向任正非建議說:

“隨便要點地蓋蓋房子,就能輕鬆賺取一百億。”

任正非聽了,拍著桌子吼道:

“華為不做房地產這個事,早有定論,誰再提,誰下崗!”

從此,再也沒人敢提房地產。

瞭解“鏡中我”和“塑造者”思維,讓你的flag,立得好、能實現

下面再說一個個人成功的例子。

世界知名漫畫家斯科特.亞當斯,是呆伯特系列漫畫的作者。在成名前,只是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是,他把業餘時間全部用來畫畫和寫作,儘管做這些事情為他帶來的收入,只佔他主業工作收入的5%,但他依然樂此不疲。

有人問他為什麼會如此堅持?

亞當斯說,他做這個事情,是為了發展出一個“系統”。雖然他當時不知道這個系統能為他帶來什麼,但他相信“系統”的力量。

最終,如他所願,亞當斯的堅持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呆伯特系列漫畫,被翻譯成25種語言,超過2000家報紙轉載。

任正非和亞當斯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功者都是時間的朋友,他們所做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從塑造者的角度出發,不受他人影響,考慮的是長時間持續下去的結果,最終都獲得了成功。

瞭解“鏡中我”和“塑造者”思維,讓你的flag,立得好、能實現

2、用鏡中我思維,不斷尋找合適對標者,校準自己的方向

有人說:一個人的財富和智慧,基本就是五個與之親密交往朋友的平均值。

處於社會網絡之中的我們,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同時啟動“鏡中我”與“塑造者”兩套思維模式,既要有堅定的信念,也要有抬頭看路的智慧,才能保證前行方向的正確性。

新東方的俞敏洪,大學時候,連考了三年才如願考入北大。

可到了北大之後,他才發現,操著一口江陰普通話的他,對別人談論的話題完全插不上嘴,這讓他一度陷入自卑。

為了向優秀的同學看齊,他沒日沒夜地泡在圖書館裡,北大圖書館的書幾乎都被他看了一遍。

英語不好,他就拼命學英語,不僅苦練發音,還嘗試和外國朋友對話……

畢業後,班裡的同學大部分都出了國,而當初說英語被同學嘲笑為說日語的俞敏洪,成了中國最好的英語培訓學校的創始人。

瞭解“鏡中我”和“塑造者”思維,讓你的flag,立得好、能實現

不僅身邊的人能成為“鏡中我”對標的對象,工作及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同樣能成為前行的航標燈,為我們指引前行的方向。

曾兩奪世界冠軍的日本馬拉松運動員山田本一,正是這個方法的踐行者。

記者問他成功的方法時,他說每次比賽前,他都要乘車仔細地勘查比賽路線,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記下來,比如第個標誌是一家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公寓。這樣一直到賽程的終點。

比賽開始後,他會以百米衝刺的勁頭向第一個目標衝去,到達第一個目標後,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40多公里的路程,就這樣被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而輕鬆跑完。

鏡中我思維能讓我們以人為鏡,以物為鑑,找到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見賢思齊,榜樣的力量會讓你奮起直追,變成更好的自己

四、結語

“塑造者”與“鏡中我”這兩種思維,是幫助我們設定目標、實現目標的思考工具。

我們在定立目標的時候應該用塑造者思維,檢視自己的內心,找到我們真正想要為之奮鬥的目標,惟其如此,在實現目標的路途中才不懼各種困難與誘惑,哪怕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依然能堅定前行。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也不要忘記使用鏡中我思維,合理評估自己的能力,校準自己的方向,只要方向不錯,就算要走十萬八千里,終會取到你的真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