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不擅长吵架的老好人心态

不擅长吵架,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不知道如何去“吵”,而是害怕与人争吵这件事本身,或是会在与人争执时,甚至在看到别人不高兴时就感到非常不舒服。

看到“不擅长吵架”这个说法,我们立刻想起了之前做访谈时遇到的一位女性。她向我们表示,自己在过去的生活里几乎从不和别人吵架,尽力的避免和别人争执。因为她扮演着一个群体中的“老好人”——另一个名字是“讨好者”(people pleaser)。

“我从来不敢和人提出真实的意见,都是在一味地夸奖他们,像一个每天笑脸迎人的店小二。有时候我听自己说的话,都觉得让自己像吞了苍蝇一般恶心。”

而在“学会吵架”之后,她第一次感觉“做回了自己”,“对自己的人生也变得更主动,整个人变得进取、清晰。”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女士的改变,是与她改变原先所有的“讨好者”(people pleaser)心态紧密相关的。在不再“不敢”惹怒其他人,不再试图取悦周围的所有人之后,她发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况都有了极大的改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种“不会吵架“的讨好者的心态,以及如何改变这种心态,发出自己真实声音的方法。

讨好者”具体有哪些特点?

所谓讨好者,指的就是试图取悦任何人的人。他们总是在取悦别人,把他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并致力于满足别人。他们似乎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和喜爱,努力地让除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高兴。他们似乎完全无法拒绝他人的要求,而他们自己却几乎从来不寻求帮助。一旦他们因为某些客观原因“不得不”“麻烦”别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感受到相当程度上的愧疚与挫败感。

看起来,“做一个好人”似乎并不是什么坏事。但事实上,这种心态对个人有着很多的负面影响:

1. “老好人”面具让你看不清真实的自己,限制了自我成长

主动戴上面具、适度地伪装自己或许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保护,也可以让人际生活更加顺畅。但,在戴上一味讨好的“老好人”面具这样的极端情况下,过度迎合他人的需求会让一个人完全丧失自发性,不能体会到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并且,他们由于过于关注别人,无法将注意力放在自身身上,即便取得了很多所谓的成就,也是空虚的。因为他们已经不知道自己追求的究竟是什么了。

2. “老好人”的人际关系反而更加脆弱

不难想象,靠着一味的迁就和取悦建立起来的关系一旦面临冲突,或是取悦的戛然而止,就会不堪一击。如果讨好者因为某些原因而无法满足其他人的需求的话,他人往往会感觉到极度的恼怒,并往往会导致他们之间关系的破裂。毕竟,他人已经习惯了享受老好人“无私”、“随时随地”的帮助。

并且,当人们真的想寻求建议或意见时,他们通常是不会找那些“老好人”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深知对方无法给出客观的评价,说出真实的想法。

3. 过度讨好会耗尽自己

讨好者的生活几乎都被他人占据。他们不得不压缩自己的个人时间,或者无法按时完成自己手头的事情、不得不为他人的事情奔忙。长期处于满负荷状态下的讨好者,常常感觉到精疲力竭。他们还时常会有一种“我帮别人分担,但是没有人帮我分担”的痛苦。长期以往,他们也有可能产生一些诸如抑郁、焦虑等心理上的问题。

人们为什么会成为“讨好者”?

美国一位有着25年临床经验的心理学家Harriet B.Braiker曾接待过数百位这样的“讨好者”来访。另外,她在一档著名脱口秀上也分享了她自己作为一个老好人的烦忧。Harriet认为,people pleaser背后有三个主要的心理要素:关于讨好的思维或心态,讨好的行为或习惯,以及关于讨好的情感或感受。它们彼此互为原因和结果。

1. 讨好的认知因素

这一类型的讨好者深陷一种执念之中:我必须要让每个人都喜欢我。这种思维定式和信念迫使他们将自尊和个人认同都建立在自己为他人付出多少之上。此外,他们不仅深信“做个好人”就能使自己免受他人的拒绝和伤害,还抱有一种“我对别人好,别人也应该如此对我”的错误逻辑。

2. 讨好的行为因素

“老好人”常常将取悦他人变成了一种习惯。行为习惯为主导的讨好者往往是取悦行为最多、最频繁的一类。不同于认知型的是,他们并不一定能较清晰地认识到取悦他人这件事对自己而言意义何在,也没有认真思考自己讨好的动机。他们密集的取悦行为来源于对快感本能的追求,这种愉悦感来自他人的称赞和肯定。为了获得更多的快感,他们重复着讨好这个行为,并不断扩大取悦的范围,宛如“上瘾”一般。

3. 讨好的情感因素

从情感出发,“老好人”会在面对、甚至光是想象那些随着拒绝或否定别人而来的负面情感时就格外焦虑。他们可能曾“受过伤”,也可能没有。他们无法应付内心的恐惧——被拒绝,他人的失望,被批判,他们通常既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冲突,也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寻常事。此时,取悦他人成为了一种逃避策略,用以保护自己免受情感上的伤害。

不想再取悦每一个人,怎么办?

1. 确定个人成为“讨好者”的根源

Harriet提出,即使“取悦症”并非只由某个单一因素导致,但大多数“老好人”在三大因素中都有一个主导因素。了解你的“取悦症”究竟更多地来源于思维(认知导向),行为(行为导向)还是情感(情感逃避导向),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实现想要的改变,并确定改变的主次先后。

比如,主要是被思维困扰的讨好者们首先要专注于清晰认识到并且纠正自己的心态。如果最能准确描述你状况的是行为习惯方面,那你可能需要把努力的重点放在理解和打破取悦于人的习惯上。而你如果更多地是把取悦当作一种逃避负面情感的工具的话,那你则可以先努力克服恐惧,学会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愤怒和冲突。

2. 学会说“不”

对于讨好者来说,学会说“不”是改善他们的体验的重要一步。然而对于一个习惯了取悦别人的人来说,突然开始拒绝别人的要求对他们来说是相当困难的。研究者认为,讨好者可以学习一些实用的技巧,以帮助他们作出更加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例如,他们可以选择推迟一段时间再去做出决定,以避免他们在遇到别人的要求的时候就立刻脱口而出“好”、“没问题”。他们可以说:“我现在不能确定我行不行,晚点再给你答复好吗?”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能帮助打破无法拒绝的恶性循环,也能为你争取思考和作出正确选择的时间。

3. 去掉“应该”与“必须”

上面有提到,讨好者会有很多带有“应该”、“必须”这样字眼的思维定式。比如:“我必须努力满足每个人对我的期待和要求”,“我为别人做了这么多事,他们应该感激我、喜欢我。”你需要做的是将你心中类似于此的信念和思维都写下来,有时,只有当这些不理性的思维被一条条呈现在你的面前,你才能意识到它们逻辑上的错误。

然后,你可以拿出另外一张纸,将这些错误思维进行改写。比如:“我不必总是满足他人的期待或要求,如果我愿意,我可以选择帮助某些人”,“我并不希望别人喜欢我只是因为我帮他们做了很多事,我希望大家认可的是我这个人。如果我帮助了别人,我会希望他们会感激我的努力。”你可以将这两张纸贴在抬眼可见的地方,甚至照下来,当作手机壁纸,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4. 重新学会“照顾自己”

对于长期把自己放在他人之后的讨好者,你需要明白一件事:只有在你能先照顾好自己的前提下,才能去照顾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人。

Harriet建议,讨好者们可以列出一个“我的娱乐活动”表单,其中包括至少十项能让你真正感到快乐的活动。每当你想到或是发觉更多,都可以扩展你的表单。它们可以是一切让你愉悦的、照顾你身心的事情。接下来的每天,你可以规定自己至少做两件清单上的让你快乐的事,可以小到做个按摩散个步,大到海外旅行。这个过程中,你学会的事情是像你从前对他人那般照顾自己、取悦自己。

5. 学会认可你自己

讨好者们需要知道,要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己、认可自己是不可能的,但对你来说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是你对自己的认可。为此,你可以在每晚入睡前可以做这样一件小事:记下今天你认可自己的一件事情。比如:“今天,我会自己感到自豪,因为我提前完成了任务”。尤其是当你那天做了一件与“取悦”相反的事情,就更加应该褒奖自己的进步。

最后,愿每一个读到这个回答的“老好人”经过努力,最终都能摆脱“好人”这个身份带给自己的过度约束,接受并成为一个真实的自己。勇敢地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