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琴一萬小時,就能成為李斯特?你想多了

“一萬個小時定律”是真的嗎?

“在那裡,我們的演出水平提高了,我們更自信了。我們陷於通宵演出的日子不能自拔……我們每天必須演足8小時,所以我們必須尋求新的演出技巧,不然人們早聽膩了。”

以上是甲殼蟲樂隊解散後的一則採訪中,約翰·列儂回憶的他們當年在漢堡脫衣舞酒吧的演奏經歷。從1960到1962年,甲殼蟲先後5次到訪漢堡,一共演出270晚,回來之後已經脫胎換骨。而到1964年甲殼蟲最終成名之前,他們的實際現場演出已經高達1200場。

甲殼蟲的瘋狂練習和演出,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所謂的10000小時法則——只要足夠努力,就能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10000小時法則”來源於心理學家K·安德斯·埃裡克森(K Anders Ericsson)和同事在1993年開展的一項研究。他們在柏林音樂學院收集數據後發現,在所有小提琴專業的學生中,水平最高的在20歲以前平均累積練習時長都達到了10000小時。埃裡克森因此得出結論:很多我們曾經認為歸功於先天天賦的特徵,其實是長時間(至少十年)持續努力的結果。然而,有些研究者最近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儘管這是在明目張膽地無視勵志名言給公眾帶來的益處,他們還是認為“熟”其實不能“生巧”。凱斯西儲大學的心理學家布魯克·麥克納馬拉(Brooke Macnamara)認為,“這個理念在我們的文化中已經根深蒂固,但它其實過於簡單化了。人類技能是環境與基因因素的複雜結合,並且兩種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能解釋人們表現之間的個體差異。”


練琴一萬小時,就能成為李斯特?你想多了


麥克納馬拉與她的同事梅格·梅特拉(Megha Maitra)重複了1993年埃裡克森研究的一部分,並比較了兩者的結論。她們找到了三組分別為13位頂級、優秀級、和稍遜一籌的良好級的小提琴家們,問了一些關於練習習慣的問題,隨後要求他們填寫為期一週的每日活動日記。根據她們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雜誌中的研究,良好級的小提琴家們20歲以前累積的練習時長平均有6000小時,的確少於10000小時;但想要區分頂級和優秀的音樂家們就沒那麼容易了,因為他們的平均練習時長都達到了大致11000小時。事實上,在三組小提琴家們之間,一共只有26%的水平差異取決於練習時長。麥克納馬拉認為到了一定程度以後,練習的作用會減小。她說:“當你達到優秀級的水平時,練習就不再能將你和其他人拉開差距。所有人都練習了很多,所以此時其他的因素才決定你是否能進一步成為頂級精英。”“這些因素究竟是什麼取決於你學習的是什麼技能:要想增進棋藝,智商和工作記憶可能會更加重要;對於是否能成為頂級運動員而言,你的身體使用氧氣的效率或許會有很大影響。讓情況變得更復雜的是,因素之間會相互影響。比如說,一個享受拉小提琴的孩子可能會更加樂於並專注於練習琴技,因為他/她沒有把練習看作是一個累人的苦差事。”但是,1993年原研究的作者們對她們得出的結論卻不以為然。

成功的原因很多,練習只是其一

這篇新的論文其實成功複製了大部分之前的結果;麥克納馬拉研究的頂級和優秀級小提琴家們之間沒有客觀區別,所以他們相似的練習時長是理所應當的。

當人類的身體在刻意練習的過程中經受高強度負擔時,健康個體DNA中的一系列休眠基因都會被表達,並激活各種奇特的生理過程。任何想要提升自己表現的人都能從刻意練習中受益。

注: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以提高在某領域的水平為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例如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

麥克納馬拉的論文完全沒有讓他懷疑原研究的結果。他本來就不認為練習代表一切,只有練習時長決定技能水平。練習的質量、教師、和父母的支持都會有影響。但他的確認為,刻意練習比其他因素重要得多。

麥克納馬拉:

雖然如此,但人們需要了解練習的侷限性。她說:“大部分時候,練習可以讓你超越昨天的自己,但或許不能讓你拉得比別人更好,無論是隔壁小孩還是世界大師。”


練琴一萬小時,就能成為李斯特?你想多了


Francesco La Ferla在《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一書(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中,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也充分說明,練習並不是決定成功的唯一因素。為什麼加拿大頂尖的冰球運動員大部分都出生在年初?心理學家羅傑·巴恩斯利(Roger Barnsley)在20世紀80年代才發現,這個顯而易見卻之前一直沒被注意到的現象出現的原因很簡單——加拿大冰球隊年齡分組的分界線是1月1日。作為世界上對冰球運動最狂熱的國家,加拿大教練們在孩子們9歲到10歲時就開始挑選選手組成全明星陣容;年長孩子們生理發育會更加成熟,而那些出生在1月的孩子比出生在12月的孩子整整多了11個月的生長時間——在孩子們年齡還小時,多出11個月的生長時間產生的差距是很明顯的,從而讓年長的孩子有更大的生理優勢。這樣的優勢讓出生在年初的孩子從小就更有可能被選入“巡迴賽小組”,也就是說,他們會更頻繁地比賽、訓練,並且可能會有更加嚴格的教練。這樣一層層、一年年的選拔下去,得益於更加優秀教練的輔導和大量高強度的訓練,一開始小小的年齡優勢會累積成更大的、真正的優勢,直到最後,我們就會發現,加拿大頂尖的冰球運動員大部分都出生在年初。


練琴一萬小時,就能成為李斯特?你想多了


練習沒你想的那麼重要

除了出生日期這種完全隨機的因素,家庭環境與教育也對成功與否有重要作用。

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提出的實踐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又或者是“知道該向什麼人說什麼話,該在什麼時候說,怎樣說才達到最好效果”從而達成自己的目的的能力,就很大程度上由家庭環境與教育決定。

同為天才的克里斯托弗·蘭根(Christopher Langan)和羅伯特·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一生都在對自己熱愛的學科傾注鮮血與努力。但前者因為上大學時遭受的挫折決定放棄上大學自學,從而失去取得大學文憑的機會並窮困大半生;後者曾企圖毒死自己的導師,最後卻只被判了緩刑,並在事情發生20年後被委任為“曼哈頓計劃”,人類第一顆原子彈項目的領頭人。造成兩人間成就的巨大差別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的實踐智力。

蘭根與奧本海默的智商都很高,但蘭根的實踐智力明顯更弱——他處理問題的方式總不能讓事情往他期望的方向發展。實踐智力與邏輯能力相比更多地是一種習得的技能,而我們獲得這種能力的場所就是家庭。

蘭根的父親在他出生前就失蹤了,之後的兩位繼父都英年早逝,第四任繼父則常常酗酒,毆打他和弟弟們;他有個弟弟去過寄養家庭,有個弟弟進過少年教養所。貧窮的家境和悲慘的遭遇使蘭根小時候沒有被督促著提升技能,使他的天賦被父母忽視,也使他沒有養成為自己爭取權益的習慣。相反,奧本海默從小在曼哈頓富人區長大,父親是商人,母親是畫家,家境富裕,從小就被鼓勵去實踐成人社會中的遊戲規則,並有很強的自主自尊的意識。這使他能更好的適應社會,並懂得說服或改變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例如——用才能的魅力和成熟的處事方式減小自己的“黑歷史”對事業的影響。

總結來看,練習固然重要,卻並不如很多人以為的那麼重要;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提到的其他影響成功的因素,或許可以彌補埃裡克森的研究結論中的不足,例如出生時間、家庭環境和教育。所以,“熟”或許能“生巧”,但想要“巧上加巧”的話,練習必須是高質量且刻意的。並且你可能還需要有天賦,碰到好的時機和家庭,以及一點運氣。

參考文獻:

[1]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9/aug/21/practice-does-not-always-make-perfect-violinists-10000-hour-rule

[2]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63621/

[3]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93-40718-001

[4]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os.1903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