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與隴西三種風味麵食

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十二月二十ニ日前後,農曆十ー月中、下旬交接的日子裡。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二百七十度,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地球北半球白晝最短,夜間最長,故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注:“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在中國北方農村傳統的每月一節中,它是冬季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過完了冬至節,再過一個臘月裡小寒前後的臘八節,就到過春節的時候了。

冬至節與隴西三種風味麵食

北方農村到這一天,地裡的農活已全部忙完。顆粒歸倉,一家人坐在一起籌劃一冬的攪用和來年度春荒所需花費,盤算著利用冬閒時候做點小生意,把春節過的紅火一點。富戶們則在這一天盤算還有誰家的租子沒繳齊,誰家的貸款沒收回,貨棧裡該進些什麼搶手貨,三妻四妾們該添置些什麼過年用的物品。《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寧國府塞外山莊莊主烏進孝向賈府進獻年節物品,在路上“走了ー個月零兩日”,於祭灶日(臘月二十三日)到達賈府,算來正是由冬至節啟程的。

隴西民俗,冬至節這天,要接當年新出嫁的閨女回家省親。一來為避婆家分紅利的紛爭,二來在無特殊情況便算是這一年的最後一次轉孃家了。民謠稱:“冬至節,黑毛驢兒接姐姐”。所以,冬至節的一餐飯素有“小年飯”之稱。

隴西民間冬至節的“小年飯”有三種傳統風味食品:公道兒、麻食子、凍餃,且做法有頗多講究。

冬至節與隴西三種風味麵食

公道兒:實際屬燴麵或燴菜的一種做法。要求材料花樣越多越好,做工要求十分精細。基本要求是:將各種時令菜蔬和豆腐、熟肉等切成臊子狀的小方丁或指甲蓋大小的面片或煎餅片。做法主要是在刀功和材料的佐配上,要求湯清、味正,片或丁都要一般大,煮熟後不曲不卷,保持方正。以紅(肉塊)、黃(胡蘿ト)、綠(波菜、白菜)、白(豆腐)、青(芥蓮)五色齊全為上品。食時用筷子可同時夾起三片以上為“公道”。“公道兒”也稱“功刀幾”,故成富人家在年終辭退不喜歡的廚師、丫頭們的藉口。大凡富戶多以燴麵、燴煎餅為主,中等以下人家因為不用廚子、丫環,故多為燴菜加入湯不化的“半起面”烙餅為主,但無論何種做法,都稱:“公道兒”。

冬至節與隴西三種風味麵食

麻食子:做法是將肉和各種菜料切成比家常臊子小四倍的丁狀,燴成湯後再燴入在新木梳或新草帽上佽成的帶花紋的面片。要求煮熟後面片自然捲曲成螺絲狀,並能自動捲入肉丁或菜丁,叫做“補心”。故對菜、肉的切法和和麵的功夫要求根高。面和的過軟,未入鍋先卷,就“補不上心”;和的過硬,則包不住心,肉、菜丁切得過大,則包不進去。

凍餃:有芽面蒸餃和普通水餃兩種,與平常餃子略有區別,一是邊皮較大,如耳朵狀,二是要經凍後再煮食,三是餡子以冬蘿蔔和羊肉最為正統。因內涵詼諧,文人雅士家多食用。

冬至節與隴西三種風味麵食

隴西冬至節三種風味食品的流傳,起源於一則民間故事。

早年間,有一家富戶於這天結賬,大娘子、二娘子和婆婆都坐在一旁等候掌櫃的結完賬後分幾個紅利。這時,有丫環進來問:“今日過節吃什麼?”

大娘子因平日裡男人偏著婆婆和二娘子,就一語雙關地說:“做成公道兒吧,看你能不能切出一般公道。”意思示意男人分紅要“公道”。

婆婆聽了接口說:“別做那沒大沒小的活計,做頓麻食子(諧音“媽食之”)看你能不能補上心。”

二娘子聽了氣不打一處來,嚷叫道:“不是還剩著些蔫蘿ト和羶羊肉嘛,全包了餃子,別忘了把皮兒揪大些,吃了不凍耳朵。”話語中夾帶著罵了婆婆和大娘子,還示意男人小心揪耳朵。

掌櫃的聽了,甚覺頗煩,連連揮手說:“去吧,去吧,照她們說的做,吃什麼都成。”

冬至節與隴西三種風味麵食

聰明的丫環按三個主子不同的吩附,中午做了麻食子,晚飯做了公道兒,包好的餃子則凍到夜裡吃了宵夜,討了個皆大歡喜。

從此,隴西冬至節三種風味食品就傳了下來。尤其是隴西“麻食子”更風靡隴上,蘭州、西安各地都有專營“隴西螺絲面”的館子,成為繼蘭州牛肉麵後甘肅又一大特色麵食。至於“凍餃”則盛傳北方各地,成為全國人都喜食的冬季飯食。

【本文摘選自溫繼忠先生的《隴西民間故事集》,部分文字有改動。碼字不容易,歡迎喜歡傳統文化的朋友留言轉發或收藏,更希望關注我——民間傳說、歷史典故以及民俗文化的愛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