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2018怎么了?除了金庸先生,还有这些“大师级”的人物离世

这个2018怎么了?除了金庸先生,还有这些“大师级”的人物离世

近几日,主持人李咏、武侠小说家金庸相继离世,而在这个2018年,仅国内就有数十位艺术名人离世,如相声演员师胜杰、歌手臧天朔、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小提琴家盛中国、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武术演员计春华、人艺表演艺术家朱旭、电影演员王丹凤、著名作家李敖、影视演员岳华、“章家猴戏”重要成员章金彦、相声演员丁广泉、知名演员李心敏、歌手布尔巴雅尔等人。

他们活跃在荧屏上,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给大众带来欢声笑语,甚至直抵心灵,触动灵魂。但还有那么一大批人,他们穷尽毕生精力做晦涩的研究,远离人们视野,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这些改变,通常被人们认为是习以为常。

下文中这六位专家学者在2018年逝世。可能很多人第一次听说他们的名字,却一定在享受着他们的研究成果。

  1.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刘光鼎
  2. 2018年8月7日逝世,享年89岁。
这个2018怎么了?除了金庸先生,还有这些“大师级”的人物离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最具声誉的称号是“中国海洋地质之父”,他终其一生都在为祖国寻找石油,尤其是为中国海洋能源开发所作的贡献,被称为具有"开创性"。

从1986年开始,他与100位同僚,历时6年,编制出了我国第一份系统的、精度极高的系列海图,描述了中国海洋的地形地貌、地球动力学、新生代沉积盆地与矿产等。9幅系列海图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以及维护我国海洋主权与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还是“金庸迷”,痴迷于金庸一手创制的武侠世界,而他自己为人开朗豁达,生平最恨恃强凌弱之徒,面对不平之事,总是仗义执言,敢为敢当,是大家公认的“大侠”。

以刘光鼎老先生在1970年9月3日的一首诗作为小节吧:“慷慨沧桑不悲秋,吴钩看遍欲何求?人人称道江南好,别时只剩一字愁。斗室酣饮大杯洒,江河湖海逍遥游。踏遍青山人未老,几阵风雨壮志酬?”

2.物理学家-高琨

2018年9月23日病逝于香港,享年84岁。

这个2018怎么了?除了金庸先生,还有这些“大师级”的人物离世

华裔物理学家,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一生埋头研究,获奖无数,被华媒誉为“光纤之父”。早在1996年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被《亚洲新闻周刊》选为“二十世纪亚洲风云人物”;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获颁香港特别行政区大紫荆勋章。

“高琨”这个名字可能鲜少人知,但现如今千家万户所用的光纤,就是源自于他。他成功地利用光纤加快传讯速度,减省资源,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伟大发明惠及全球。并且,即便应当拥有光纤技术的专利权,但他从来没有夺取过,也就是说他本人并没有因光纤这项独一无二的技术而获得多少财富,他说,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我告诉你,今天一定不会有光纤技术成果。我还有什么梦想?嗯……有啊!现时光纤成本愈来愈低,我最希望未来的网络用户能够免费上网。

高琨先生还说,千万不要盲目相信专家,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譬如我说,光纤在一千年之后还会被应用,大家便不应该随便相信我,要有自己的看法和信念。

3.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马瑾

2018年8月12日逝世于北京,享年83岁。

这个2018怎么了?除了金庸先生,还有这些“大师级”的人物离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被国家选派往前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所攻读研究生,师从构造物理学家格佐夫斯基,回国后又与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交流过。她作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地构造物理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几十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桃李遍布天下。

马瑾先生爬过高山,去过荒漠,经历过地震,毕生光明磊落,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她关于褶皱和断层成因机制及应力场的实验研究,在构造地质研究中具有开创意义;她提出的“岩性组合决定构造变形”新认识,在油气勘探研究中起到了指导作用;对“断裂-地块系统变形特征、物理场演化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等科学问题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对中国地震构造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学术造诣享誉海内外。

4.晶体物理学家-闵乃本

2018年9月16日病逝于南京,享年83岁。

这个2018怎么了?除了金庸先生,还有这些“大师级”的人物离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晶体物理科研和教学工作,为我国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作出了杰出贡献。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国际编号199953号小行星被命名为“闵乃本星”。

他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对晶体生长进行研究,于1982年出版41万字的专著《晶体生长的物理基础》,成为当时国际上第一本全面论述晶体生长的理论专著。虽然在1984年发现准晶并掀起了准晶研究热,但闵乃本的研究组将准晶概念导入介电体超晶格时并不被看好,从1986年至2005年整整19年间,他们坐着“冷板凳”,埋头于介电体超晶格的研究,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和挫折,毫不计较回报;他们不断追求和创新,使一个冷门学科发展成了热门领域。终于在这个领域,引领了世界最先进水平,让国外同行肃然起敬。

逝者离去,“闵乃本星”将依然、永远闪耀。

5.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

2018年9月14日病逝,享年56岁。

这个2018怎么了?除了金庸先生,还有这些“大师级”的人物离世

早在1992年就提出“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打破"板块构造假说",是挑战"板块构造假说"的第一人,以非常简洁的模式和合理的动力来源完整地解释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种现象。 他所提出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理论,已成为目前国际地学界的热点。

自1990年首次踏上青藏高原后,此后25年几乎每年都奔赴这个世界第三极开展地质调查和研究,从羌塘到喜马拉雅,从可可西里到阿尔金山,从阿里班公错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行程数万里,踏遍青藏高原和阿尔金山脉主要构造带,用双脚丈量高寒缺氧的茫茫高原,挑战生命极限。

构造专家杨巍然教授如此评价李德威:他是少有的为了单纯的科学梦想而勇于探索的人。

这些时代的先驱,默默无闻地为这个世界做着贡献,他们不曾广为人知,但早已功成名就,却从未停止他们前进的步伐。

花几个小时整理出这些,也许看客寥寥,但期望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专家学者,他们值得我们尊敬,被人们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