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油團粑

布依族油團粑

主要原料

糯米麵、大米麵、玉米麵、小麥面、黃豆麵、紅薯面

製作方法

油團的製作也是相當考究的,分別用一定比例的糯米麵、大米麵、玉米麵、小麥面、黃豆麵、紅薯面等材質混合和水製成,再用一種天然野生的“香粑花”來染色,染成黃色,捏成雞蛋大小放在鐵鍋內用菜油炒制而成。上好的油團色鮮味美,儲藏百天也不變味。油團的製作工序宛如繡花、蠟染一樣十分講究,既能衡量婦女心靈手巧,又可陶冶她們的情操。傳說性情急噪或不賢惠的女人是炒不出好油團的。

相關傳說

相傳在明朝洪武年間“調北征南”和“調北填南”時,母親為了給長途遠行的兒子籌備乾糧,用糯米麵捏成團加油在火上炒熟,既可口又經餓,還便於攜帶,就是今天的“油團”。 正月三十上午出鍋的第一鍋油團,一是用來祭祀祖先,二是用來敬牛,意味著來年的農忙即將開始,人和牛同樣勤苦,過完小年就要迎接農忙的到來。“油團”的寓意標誌著農閒即將結束,新的一年農忙又將開始。據瞭解,製作和食用油團這一風俗在六枝特區的布依山寨沿襲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而現 在製作和食用油團已成為布依族的一種風俗習慣,每年農曆正月的最後一天是布依族的傳統節日“過小年”,家家戶戶製作並食用油團,故稱“油團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都要做上數百斤油團粑,炒熟後存放在瓦缸內,既可在家食用,也可帶著上田間勞動時或是遠行時食用

簡介資料

油團粑是貴州省布依族的傳統食品。每年農曆正月結束的那一天,布依族稱“了年”,家家戶戶都要做油團粑。油團粑主要原料是糯米、菜油,其做法是:先將蠕米篩簸乾淨,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夜,濾幹,用石碓舂成細面,取出與黃花水、菜油、春芹攪拌均勻,捏成雞蛋狀,入油鍋攤成園形餅狀,呈金黃色時起鍋,待冷卻後入壇封存,常年隨時可以取食。油團粑具有軟、香、酥、甜等特點,可通過燒、蒸、炸,配以其它佐料食用,也可單獨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