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狀》讓我們明白,大清不是亡於列強,而是毀在兄弟鬩牆

《投名狀》—是一部以晚清時代為背景,將太平天國起義為契機的電影。

講述了龐、趙、姜三兄弟為了保一方平安,寫下投名狀參軍的故事。

雖說表面是在描寫三兄弟,但真正的主角是由李連杰飾演的龐青雲。龐青雲在遇到趙二虎、姜午陽兄弟之前,是一個滿營皆被屠殺的落魄將軍,之所以能夠活下來,是因為自己裝死,這在一名軍人眼中是莫大的恥辱。


《投名狀》讓我們明白,大清不是亡於列強,而是毀在兄弟鬩牆

投名狀


這部講述“兄弟情”的影片中沒有相濡以沫的兄弟情深,只有為了整頓軍紀的鐵面無私;沒有為兄弟兩肋插刀的義無反顧,卻有為了女人插兄弟兩刀的自私自利;沒有為了兄弟捨我其誰的慷慨,卻有利益至上的官僚主義。

最後,龐青雲為了自己平步青雲殺了趙二虎,而姜午陽也實現了“殺我兄弟者必殺之”的承諾。兄弟三人最後都沒有善終,所謂的投名狀也成了一個笑話。


《投名狀》讓我們明白,大清不是亡於列強,而是毀在兄弟鬩牆

李連杰飾演的龐青雲充滿殺氣


其實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看似兄弟三人是死於姜大人之手,但其實真正擊敗他們的是兄弟之間的嫌隙。
這一切像極了晚期的清王朝,地方割據,中央權力被架空。看似大清的滅亡是因為列強侵略,實則一個壞的蘋果往往是從內部腐爛的。

之所以筆者有這樣的感悟,完全是因為了解了《投名狀》的原型,晚清四大奇案之一—刺馬案。


《投名狀》讓我們明白,大清不是亡於列強,而是毀在兄弟鬩牆

刺馬案


刺馬案,說的是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張汶祥刺殺一案,張汶祥在擊殺馬新貽之後大呼:“刺客是我張汶祥!”,不久,這個奇怪的刺客被凌遲處死,心、肝被挖出放在了馬新貽的墓前。

看似一切都是這麼的順理成章,但是細究之下,驚人的秘密被人扯了出來。什麼人敢刺殺聖上親自任命的兩江總督?必定是當朝的封疆大吏,人們在權衡利益的衝突之後得出了一個結論,貌似只有曾國藩,有實力,也敢這麼做。


《投名狀》讓我們明白,大清不是亡於列強,而是毀在兄弟鬩牆

曾國藩


原來,在清朝末期,曾經驍勇善戰的八旗子弟和綠營兵因為自己滿族的身份驕傲自滿,不學無術,很快就成為了一群混吃等死的“廢人”。恰逢太平天國運動興起,這些驕傲的“八旗子弟”自然是無法與之抗衡,於是清廷不得不依靠地方軍來鎮壓起義。此時曾國藩便臨危受命,回到自己的家鄉湖南,創建了湘軍。

就像李鴻章的淮軍一樣,湘軍這一團體,也成為了曾國藩在朝廷中的籌碼,最終幫助曾國藩坐上了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的職位。


《投名狀》讓我們明白,大清不是亡於列強,而是毀在兄弟鬩牆

太平天國運動


同樣,湘軍也是十分的爭氣,不久之後便攻陷了天京,鎮壓了太平天國的起義。據說太平天國在天京囤積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和戰略物資,本就因為長期征戰國庫有些虧空的清政府便打算以此來填補國庫的空缺。誰知道曾國藩話鋒一轉,竟然說大火把天京燒了個一乾二淨。

慈禧一聽不樂意了,你這是誠心拿我當猴耍,但是又礙於湘軍的勢力敢怒不敢言,沒辦法只好想出了讓馬新貽接替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的辦法。


《投名狀》讓我們明白,大清不是亡於列強,而是毀在兄弟鬩牆

最慘兩江總督馬新貽


據說當時馬新貽在拜見了慈禧太后之後,出宮時面色鐵青,渾身上下的衣服都溼透了,原因是慈禧太后要他密查天京財寶的下落,惹上了這樣的勢力,他自知命不久矣。

再加上馬新貽手段雷厲風行,不斷地觸碰湘軍的紅線。一來二去,湘軍的耐心和曾國藩的野心得不到滿足,最後就出現了晚清刺馬一案。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大清朝的中央政權在後期就好比一個空殼子,真正能夠撐起晚清局面的是那些重臣領導下的地方勢力。


《投名狀》讓我們明白,大清不是亡於列強,而是毀在兄弟鬩牆

兄弟最終走向了自相殘殺的道路


想想也是可笑,天子居然要看大臣的臉色,雖然左宗棠、曾國藩之輩確實是為了大清鞠躬盡瘁,但是在觸及他們利益的時候也是絕不退讓。表面一團和氣,一心為了大清私底下卻各自打著小算盤,這就是所謂的團結。

等到列強大搖大擺的進入中國,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拿著自己的全部家當拼命,都是想著要保存實力,才能在朝廷上有一席之地。

所以啊,人們都說晚清的崩盤是因為列強的入侵,而筆者卻認為強大的清朝卻是首先從內部瓦解的,看似一團和氣的大清,實際上早已分裂成了不同的集團,更可笑的是將溥儀趕下皇位的也是清朝培養出來的袁世凱。


《投名狀》讓我們明白,大清不是亡於列強,而是毀在兄弟鬩牆

人最終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就像《投名狀》中兄弟三人寫下的投名狀一樣,和儒生們所謂的“忠”一樣不堪一擊,到頭來還是利益將清朝損傷的支離破碎。

大清,不是亡於列強的侵略,內部的集團紛爭才是真正的原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