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特殊孩子的陪伴方式?

大部分的父母,在發現自己的孩子身心發展比一般孩子遲緩時,他們的心情多半是既焦急又無奈。

生活教育,特殊孩子的陪伴方式?

如果,能夠有一些專業人員適時的介入,提供父母瞭解子女的發展狀況,並能提供解決之道,至少讓父母感受到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他是被支持的,他是被同理的;更甚而如果有人願意告訴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有哪些機構可以提供必要的協助,哪些人可以讓他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技巧,哪些東西、哪些資源是他可以運用的,如果,父母可以在最需要的時候被幫助、被教育,很多的狀況是可以改善的。

在教養特殊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能有效掌握孩子學習的關鍵期,並以適合孩子發展能力的方式,提供適當的生活與學習環境。

生活教育,是學前特教班的教學重點,因為,當孩子的認知能力確實有嚴重的學習困難時,是不是還要花很多很多的時間,去教孩子概念性的認知課程?

其實不然,生活自理能力才是必須跟著孩子一輩子的,如果從小即學會了操作、練習、類化、應用各種不同的生活技能,不但因此可滿足其心理,而來透過操作,可熟練各種生活的技巧,更甚而因此情緒獲得抒解。

生活教育,特殊孩子的陪伴方式?


就學習的角度而言。如果過度強調認知課程的重要,對孩子的學習歷程太抽象,因此,孩子的學習較不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父母和老師在教育子女或學生時,便容易因為效果不彰而顯得沮喪與無力。然而,很多認知性的概念,可以透過生活教育與經驗而建立。

當孩子透過實物的操作,透過視覺的線索,而能從中習得與生活中相關的概念,再透過一些活動的呈現與教具的選擇,使概念與生活經驗結合,並經過有趣的遊戲學習的歷程,這樣可以讓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感受愉快,老師或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彼此都覺得有趣。

我實在不太贊成把學校整個模式設計的和家庭一般,也不贊成家庭的客廳變成所謂的體能教室或訓練場,因為,每一個環境都有能夠提供孩子進行學習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是可以因時、因地而作適當的調整與運用。

甚至,社區中的設施也能成為我們可運用的資源,如此,技巧性的安排與應用,不但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時間和金錢上的浪費,更能與孩子的生活環境相結合,使他慢慢熟悉他生長的環境,並習得應用環境的能力與技巧。

環境沒有絕對的好壞,只要我們能認清:每一個環境都有可能成為孩子,未來必需投入生活的環境,就不會在乎目前的環境是否適合孩子,而是把握目前的環境,教育孩子有能力面對他未來可能的生活。

很多老師苦於不知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妥切的設計有效的生活教育課程?

其實,只要能應用生活中現成的物品,也可以做有計劃有效的學習內容。當孩子在老師的引導與示範下,懂得運用生活上的資源解決生活上面臨的難題時,甚至能將技巧類化應用到不同的情境時,這樣技巧的習得,就變成孩子生命中的一部分。

生活教育,特殊孩子的陪伴方式?


孩子雖然不會解數學題,但是,他知道自己手上的錢可以去換得食物,當拿到一個麵包時,可以放進口中吃,好填飽自己的肚子,這樣就不用事事都要仰賴大人的力量來完成。

我希望學齡前的特殊兒,自小即能接受各種不同內容的生活技能訓練。也許孩子學了兩年,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大小便,學了三年才會穿套頭衣,但是,當這些技巧融入孩子的生命中,即表示其自我照顧的能力又更為增強,相對的,父母日後的負擔就減輕一點點。

孩子的努力過程是很值得我們喝采的,老師要懂得欣賞孩子的每一個努力的成果,即便微不足道,也值得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