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種地能手“一條龍”服務4000多畝地

泰州種地能手“一條龍”服務4000多畝地

圖為韓強在操作收割機。顧海燕 蔡齊風攝

16歲成為“農機手”,白手起家創辦家庭農場,後來又成立農機合作社提供農事託管服務——

種地能手“一條龍”服務4000多畝地

今夏這個農忙季節,剛剛喜獲“市勞動模範”稱號的家庭農場主韓強忙得腳不沾地。他一邊要親自上陣,開著收割機收小麥,還要統籌安排好合作社的農機和人工,幫周邊的農戶做好收割工作。

韓強是海陵區蘇陳鎮遠近聞名的種地能手,16歲成為“農機手”,白手起家創辦家庭農場,推廣“秸稈全量還田”技術,將農場搞得有聲有色。後來又成立了農機合作社,給周邊農戶提供育苗、播種、插秧、收割、烘乾等“一條龍”的農事服務。

初次耕作就像一個農機熟手

1993年的深秋,冷冽的寒風已經開始發威,蘇陳鎮範圍內成片的農田裡,一臺轟鳴的手扶拖拉機正在忙碌。拖拉機後,一位黑瘦的少年光著上身,目光堅定。筆挺的脊背,細長的胳膊,稍顯粗獷的手指正緊緊扣著把手。晶瑩的汗水在他脖頸處流淌……韓強回憶起與農機結緣的場景,歷歷在目。

那天,在鎮上擔任機工組長的父親有事外出,村裡的農戶又找過來了。實在沒辦法,16歲的韓強只能硬著頭皮推著拖拉機走上田頭。“可能是受父親的耳濡目染,再加上年輕有天賦,很快就上手了。”韓強驕傲地說,僅用半天時間,他就把18畝田都耕作完成,和當時的農機熟手一樣快。“當時農戶對我的勞動成果很滿意,直誇我效率高。”

自此,韓強就迷上了農機。初中畢業後,韓強跟著父親幹起了“農活”。隨著家中農用機械不斷增多,跨區作業里程數逐年增長,韓強不僅對各種農機器具、各類農業技藝瞭如指掌,也對土地有了深厚的感情。

研究“秸稈全量還田”示範推廣

2009年,韓強在本村流轉了50畝地,開始了自主創業。

“在家收看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第一次聽到家庭農場,心想跟著國家政策走準沒問題。”韓強成立了“野山溝”家庭農場,當起了農場主。

跟著父輩種了十來年地,這難不倒韓強。但是,每次農忙過後,成堆的稻麥秸稈沒有出路讓他煞是費心。不能燒,沒人要,那就還田循環利用!拖拉機的犁怎麼轉才能讓秸稈還田率最高?經過幾次試驗,韓強終於摸著了“門路”:通過大型機械與人工相結合的方式,將碎秸稈均勻地深埋到地裡15釐米以上,同時要施足底肥,減輕秸稈在腐熟過程中跟作物爭氮的影響。“這樣不僅能解決秸稈問題,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糧食的品質。”韓強說。

韓強的試驗成功後,就給周邊的農戶現身說法,在他的示範帶動下,蘇陳鎮及周邊地區都開始推廣“秸稈全量還田”技術,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

由於作業經驗的積累和刻苦鑽研,韓強的家庭農場愈發壯大,成為海陵區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現代農業示範點之一,流轉的土地也從成立初的50畝,發展到現在的1000多畝。

成立農機合作社提供託管服務

無人機自動噴藥、收割機、育苗機……農場的蓬勃發展既得益於完善的人員配備,更得益於齊全的農機種類。“現代農業全程機械化,不僅節約了人力資源,更是提高了產量。”韓強說,如今,種地也鏈接上高科技,是一門技術活了。

看到了農業機械化的前程,在鎮政府的支持下,2012年底,韓強和朋友合夥辦起了“韓強農機專業合作社”。

成立初期,合作社就他們3個“老闆”,什麼活都自己動手。從土地平整,到機插秧、肥水管理、病蟲防治、機械收割,再到糧食烘乾、儲藏,從自己的農場到周邊農戶,韓強親自上陣,提供“一條龍”的農事服務。

“我家的3畝地全託管給合作社,一年兩季,啥都不用管,到時直接來拖曬得乾巴巴的糧食。”海陵區蘇陳鎮蘇陳社區陳國富說,不僅省心省力,自己則在家門口找了份工作,又多了份收入。

“合作社目前的服務面積達到4000多畝。”韓強開心地介紹,目前,農機合作社有員工40人,擁有辦公培訓用房、封閉式機庫、植保機械庫、配件庫等基礎設施,以及育秧工廠。另外,合作社現有無人植保飛行器、自走式噴杆噴霧機、烘乾機等各類農業機械45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