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兩廢跌蕩起伏人生,在國家危難之際卻力挽狂瀾,是怎樣的人生

人生如果就像坐過山車,途經山頂時,你會不會有俯視群山的愜意;是否有留戀高山之顛的威嚴?驚呼於高山的遠見呢?

滯留谷底時又會不會悲憫於命運的多舛,憤慨於命運的不公呢?

而在中國歷史上謹有一個人,無論是途經高山之顛還是停滯谷底都卻能一路平視,靜如湖水,不曾掀起半點波瀾,此人就是孟皇后,宋哲宗之妻。

三立兩廢跌蕩起伏人生,在國家危難之際卻力挽狂瀾,是怎樣的人生

一生歷經四朝,三立而兩廢,因福得禍,因禍得福,僅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確保趙宋皇朝順延150年之久。

孟皇后發跡於端莊賢淑,知禮儀,小戶之家,沒落於樹小根淺,正似螻蟻,命運全部掌控在趙氏皇族手中。

因賢淑而喜得高太后(哲宗奶奶),向太后垂親,親教宮中禮儀,卻得不到哲宗之心,被皇帝視為保守派代表,派來監視自已的代理人。

正因賢德而遭哲宗愛妃――劉婕妤嫉妒,糾合內侍郝隨,寵臣章惇誣陷,高太后過世,孟皇后即刻從高山之顛的皇后位置,罷黜於冷宮――瑤華宮,跌入谷底,成為道姑,孤苦四年。

如果人生就這樣,也就稱不上傳奇,只是一般的坎坷而已。

命運之神或者沒有忘記她的賢德,4年後,哲宗逝世,宋徽宗即位,向太后垂簾聽政,向太后不忘孟皇后賢德,又被官復原職,稱為“元偌皇后”,避諱於爺爺孟元,後改為“隆偌皇后”,再一次站在高山之顛,位置高於劉皇后。

又是那個,已貴為皇后的劉姨妤,再次聯手蔡京陷害孟皇后,起因在於,孟皇后侍女看不怪劉婕妤飛揚跋扈的樣子,冒著割舌斷臂的風險,殺殺劉皇后威風,在一次宮中,悄悄挪動凳子,讓劉皇后一屁股坐在地上。

30歲的孟皇后再貶瑤華宮,這一進去就是25年,青燈黃卷古佛相伴,正如大詩人陸游《劍南詩篇.客愁》曰:蒼顏白髮入衰境黃卷青燈空苦心

如果只是晨鐘暮鼓吟經誦,也就罷了,稱不上神奇,偏偏時局多舛,命運弄人。

當年貶孟皇后的宋徽宗做夢都不曾想到,25年後,她卻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救趙宋皇朝於水火之中,不知九泉之下的,哲,徽兩代皇帝知道後,作何感想呢……

1126年冬,冷宮瑤華宮起大火,孟皇后遷入延寧宮,延寧宮再起大火,她只得搬入其弟的民宅居住,卻因禍得福。

1127年,金人南下,汴京淪陷,靖康恥發生,所有皇室成員都被金打包擄走,唯有遺漏被打入冷宮,散落人間的孟皇后及在河北的皇子趙高,成為南宋君權的僅有代表。

三立兩廢跌蕩起伏人生,在國家危難之際卻力挽狂瀾,是怎樣的人生

在此江河日下,社稷不保,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孟皇后絲亳不曾埋怨,出手相救。

偽楚政權皇帝張邦昌自知難得民心,於是敬請孟皇后接受百官朝拜,被稱宋太后,垂簾聽政,再次步入雲端,展示她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才能。

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皇太后的身份冊立趙高為南宋皇帝,在南京登基即宋高宗。史載:“尋降手書,播告天下。”後又還政於趙高。

當年哲宗,徽宗可曾想到,堂堂大宋江山卻只能依靠一婦人,且被廢為庶民之人,不知羞不羞愧呢?

若世間無風雲變幻,只有晴空萬里,也不謂之歷史。

1129年3月,護衛統制苗傅,劉正彥不滿趙高消極抗金,發動兵變,立三歲太子,逼高宗退位,請孟皇后再次垂簾聽政,在此關鍵時刻,孟皇后臨危不亂,處變不驚,深明大義,事以大局為重。

一方面好言相勸安撫苗劉二人;一方面急派,聯絡韓世忠等將領平叛,平變之後,又及時還政給趙高,再次手扶大宋,延期百五十年之久。

1131年4月,孟皇后駕鶴西去,一生榮辱,沉浮的孟皇后安詳的走了,孟皇后的一生深深地印證了,當年結婚時高太后說的那一句話:

斯人賢淑,惜福薄耳,異日國有事變,必此人當之。

成為最真實的寫照,真正詮釋了什麼是賢淑有德,什麼是母儀天下,為母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