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河补习班》里,看中国与印度教育,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看了《银河补习班》后,两个问题让我陷入沉思之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学生为什么而学习?

从《银河补习班》里,看中国与印度教育,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周总理在12岁那年在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魏校长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有回答为吃饭,挣钱,当官等等都有,唯有周总理铿锵有力的答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博得大家的一片喝彩,后来,周总理来践履了他的目标和誓言,成为国人效仿的标榜。

从《银河补习班》里,看中国与印度教育,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在《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问儿子马飞:“为什么而读书时”,马飞习惯重复了妈妈给出的答案:考上清华、北大……马皓文就讲:考上清华,北大只是个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

从《银河补习班》里,看中国与印度教育,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把梦想比作靶心,射箭当作人生,找准靶心,每天拉弓射箭才有意义?否则连靶心都没找准,天天盲目射箭又有什么用处,深深的触痛了现实中的你和我。

从《银河补习班》里,看中国与印度教育,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现实生活当中的你和我,又何尝不似马飞那样浑浑噩噩的走了过来,老师,家长们并没有很坦然的告诉我们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而读书?老师和家长只是希望我们努力读书,成绩好,考个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正似周总理的同学回答那样,说明中国教育依然有许多问题存在。

教育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上至孔子时代就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循善诱的观点。在电影里也提倡,一对一的辅导,个性教学,古代,现代,将来在中国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就算是欧美发达国家也是做不到的。

从《银河补习班》里,看中国与印度教育,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虽然印度电影《地球上的小星星》中的八岁伊桑,在美术老师一对一的辅导下,重新激活了他的画画天赋,这也只是电影里才有,印度更不可能实现。但是在印度电影《嗝嗝老师》里,讲的是一个得了种叫图雷特综合症似狗汪汪叫一样的女老师奈娜,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让全校垫底的9F班19位学生逆风翻盘的故事,奈娜老师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启迪,引导学生对知识,读书产生兴趣,让他们感受到读书是一件快乐事,而不是戴上脚僚手拷的苦差役。

马皓文就是一步一步的引导儿子马飞,从讨厌学习,逃课到热爱学习,最后拼命学习成为中国宇航员的砺志过程。

从《银河补习班》里,看中国与印度教育,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而老师在高考为目标的指挥棒下,只注重知识的掌握和堆积,严重缺乏实用,脱离现实,教育之弊端显露无疑,十几年寒窗苦读,人生第一大考之后,迫不及待的撕碎课本,纸片,试卷,飘零整栋大楼,而不是对知识的眷恋和对未来专业知识的精进渴求,无不说明教育的无奈和悲哀。

印度教育当中的奈娜老师,刚接手9F班时,学生是全校最不听话,逃课,赌博,喝酒,抽烟,听天由命,经常恶作剧的学生,初来乍到的奈娜老师尝到了粉笔里装的炸药,故意不搞结实的椅子,让奈娜老师出尽洋相,但是奈娜老师用独特的教学方式,生动有趣的教育吸引下,硬是把悬崖边的学生,一个个拉了回来,由厌恶学习,到热爱学习,再到努力学习,期末考试居然有学生得到了级长勋章。

而以阎主任为代表的中国老师教育出来的学生,像他儿子一样,从小拔尖,高考全省第一名考上好大学,因一次考试得58分,居然不愿意与儿子沟通,拒之门外,儿子在想不通的情况下选择轻生,疯疯颠颠成为一名精神病,无不是对现代教育的讽刺。

从《银河补习班》里,看中国与印度教育,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在《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始终坚信:兴趣才是打开梦想的钥匙,对学习感兴趣的人,读书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教育要做的就是启迪,引导学生对读书,学习产生兴趣,拿到实现梦想的钥匙,其他才是次之,包括高考。

记得我读书时,有一同学,对做物理实验很感兴趣,自己经常放学后弄些电阻,电容,变压器之类的玩,变压器的线圈拆了又装,装了又拆,羡慕得我们要死,因为他爸是本校老师啊,而我们有那个兴趣,没那个可提供兴趣生存下去的条件。他的物理成绩很牛,但是英语却差得无药可治,为了考上全省重点班,学校要求英语老师单独辅助他,后来才有起色。

爱因斯坦曾讲: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只要解决了学生兴趣的问题,又何愁培养不出顶尖的人才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