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殺害女兒的凶手,老師為報復逼瘋學生,最後結局簡直大快人心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對於日本電影都是有些排斥的。因為那些獵奇又帶著些變態的影片,讓人不禁都調動起心中最惡的部分,產生暈眩感與不適感。尤其是在看完《告白》以後,這種感覺在那個下午延續了很久。有時候人性是一種讓人難以去說透的事情,尤其是電影的創作,看似黑暗扭曲,懷疑真實世界是否存在。但轉念一想,可能現實比電影中的人性更加黑暗,這就不僅讓人心底一涼,那種暈眩感就更加強烈了。影片中不管是復仇的森口老師,還是罪犯少年A和B,都不能輕易撇清與惡魔的聯繫。

面對殺害女兒的兇手,老師為報復逼瘋學生,最後結局簡直大快人心

自卑少年B是一個極力想要證明自己的孩子,他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可是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比自卑。說到底是被天才少年A利用罷了。他就像是一個定時炸彈,任何人用一點小伎倆就能隨意引爆。這種內心自卑卻想要極力擺脫自卑,究其原因是因為家庭教育。在得知牛奶中被加入艾滋病血液之後,他開始瘋狂的陷入一種自我迷失的狀態。他不像A,能夠狂妄到不在乎任何人,包括他自己本身。B是惜命的,而且很害怕膽小,最終自己受到痛苦的心理折磨。

面對殺害女兒的兇手,老師為報復逼瘋學生,最後結局簡直大快人心

一個人想要擺脫痛苦,就要學會懺悔曾經做過的錯事。少年B或許在某一刻,非常責備自己的所作所為,但是更多的時候,是在懼怕中度過的。他不只是懼怕自己的生命似乎要迎來終結,他更具怕新班主任帶給他的關心,因為越是這樣,他越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可饒恕的。但是他在對森口女兒痛下殺手時,絲毫沒有意識到,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感受不到痛苦的。一個被媽媽保護起來的人,似乎也放棄了進行自我思考。他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直到自己的生命快要終結的時候,他才知道,自己有多麼渴望過下去,自己曾經結束了一個生命,因為自己的虛榮心。

面對殺害女兒的兇手,老師為報復逼瘋學生,最後結局簡直大快人心

天才少年A就穩重很多,這得意於知識帶給他的理性分析。但是當這樣的優良品質放在一個惡魔身上,那就更令人恐懼了。直接對森口老師進行挑釁,並自信到玩弄於森口的計劃之中。從假裝對加了艾滋病血液的牛奶產生反應,再到最後的反套路,少年A有著非常成熟的處事原則。但是A的家庭更加不幸,越是天才得人越是容易走火入魔。更多的是因為母親的離去,這代表著他比任何人都渴望能夠得到母親的認可。其實我們內心深處,一直都想要得到來自親近的人的認可,這是對我們的莫大鼓勵。但是,在經歷過自己的努力,拼盡全力之後,卻依然在父母眼中是平平無奇,這是一種什麼感覺呢。

面對殺害女兒的兇手,老師為報復逼瘋學生,最後結局簡直大快人心

我很感謝每一次成績的進步,家人都會很開心得鼓勵我。無論是不是由衷還是假裝,這對於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少年A製作的虐貓工具,建立個人網站,其實都是為了能夠讓母親關注到他。想要獲得母親的一個認可,這就夠了,他不希望看到母親眼中的失望而已,不想任何人放棄自己。他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去表達,去掩飾他心中的柔軟。最後的反轉下,森口老師的那句“騙你的”,讓人大呼過癮。雖然大快人心,但也對少年A有那麼一點憐憫。不過,誰叫你披上了惡魔的外衣呢,小女孩兒的生命再也回不來了。

面對殺害女兒的兇手,老師為報復逼瘋學生,最後結局簡直大快人心

森口老師的復仇計劃可謂是殺人誅心,她的悲痛並沒有讓她喪失理性。森口知道,把他們交給警察,也會因為受到青少年保護法,而不會有殺人償命的判刑。近年來,校園暴力還有青少年犯罪的現象越來越多,人們以孩子還小的藉口,從保護孩子變成了對孩子的無差別庇護。近期有新聞女兒父親不忍孩子被欺負,於是把欺凌男生拿刀子給捅死了。這位父親可能也知道,多次勸說無果,就只有硬碰硬。不再忍心自己的寶貝女兒受到欺辱。可是這樣極端的做法,只能是看到家長們的無奈,以及對於青少年沒有很好的引導,或者過分的保護而導致的。

面對殺害女兒的兇手,老師為報復逼瘋學生,最後結局簡直大快人心

這樣的報復,我們在電影中的娛樂是達到了,那種對熊孩子以惡制惡的快感,在結局的時候給了我們。但回過頭來,不管是對於施暴者還是被施暴者而言,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而且報復者與被報復者的身份在其中發生了互換,當你選擇以惡制惡的時候,其實在無意中,自己也變成了惡魔,變成了曾經最討厭的樣子。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來徹底解決孩子們內心的惡魔。只能說,家庭的教育與影響真的很重要,青春期的肆意生長,需要家長們的實時監護,因為一不留神,很容易就變成了施暴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