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環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基礎不斷夯實

強化環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基礎不斷夯實

“美麗大鵬”行動計劃讓新區天更藍,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多年來,大鵬新區善始善終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堅持“四治一增”,加大探索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力度,全面加快生態文明建設,著力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基本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生態資源保護、綠色發展水平、生態建設影響力、群眾對生態環境滿意度五個提升。

治汙,一年一臺階、三年大跨越。大鵬新區成立時,汙水集中處理率不足10%,與全市平均水平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相去甚遠,大量的汙水或排入河、海或滲入地下。為此,新區將汙水治理作為工作突破口,從2012年開始,率先實施汙水乾管工程,將全區劃分為22個汙水集中處理片區,集中力量加快汙水管網建設。2015年,進一步加大力度,實施《大鵬新區汙水支管網建設三年實施計劃》,汙水支管網在22個片區陸續開工。至2017年底,新建汙水管網超200公里,推動新區汙水收集處理率逐年穩步提升,實現汙水管網全覆蓋、汙水處理率達到96.1%的建設目標。

治河,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大鵬新區全面推進河長制工作,對總長197公里的64條大小河道進行全面梳理,制定《大鵬新區河道治理計劃》,分近、中、遠期實施30條河道綜合整治,全面納管459個入河排汙口。特別是在“治水提質”行動中,創建“河長制”治水新體系,對被深圳市列入建成區36條(45段)黑臭水體重點整治“黑”名單的南澳河,以及被列入深圳市2017年133條非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名單的正隴水與三溪河、西邊洋河進行綜合整治,並分別於2016年底和2017年6月底完成綜合整治,在全市率先並提前三年半完成黑臭水體治理任務。2017年底,消除全部459個排汙口,河流水質明顯改善,主要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

強化環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基礎不斷夯實

鹿嘴

治海,保護好“半壁江山”。海域佔大鵬新區“半壁江山”,新區結合國家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的創建實際,堅持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按照“截汙、清理、嚴管”基本思路,強化海岸帶綜合治理,將陸地河湖的治理延伸到133公里海岸線,創建河流“河長制”+海岸線“段長制”治理體系,實現對陸海河湖生態水質的系統修復和永續利用。在陸域,強制用海項目企業對汙水回收處理,全面清理非法排汙項目,委託社區對沙灘保護管理。針對重點沙灘,實施綜合整治,標本兼治解決環衛設施匱乏、汙水直排、垃圾清運不及時等突出問題。在海域,嚴打非法用海、非法養殖違法行為,集中開展海漂垃圾打撈、清理,嚴密監測海上質量。新區近岸海域水質全面提升,由新區成立之初的50%的二類水質,提升到2017年100%達到國家一類標準。

治氣,空氣質量優良率攀升。大鵬新區主動作為,勇於擔當,創新編制空氣汙染監測地圖,有針對性開展尾氣、揚塵、油煙、VOC(揮發性有機物)專項整治,效果明顯。2017年以來,定期組織機動車尾氣路檢,檢測機動車2000多輛(次),查處黑煙車30多輛;加大工地揚塵處罰力度,共立案處罰5起,處罰金額達到14.5萬元,檢查車輛數約250輛(次);強化監督檢查,降低企業排放廢氣中的氮氧化物、VOC含量;通過開展動態保潔、清掃抑塵、考核排名等專項整治行動,大大降低道路揚塵。全面實施公交車電動化更新,有效促進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新區空氣質量優良率由新區成立之初的90.2%提升到97.5%,PM2.5年均濃度由3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24.5微克/立方米, 接近法國巴黎、美國舊金山和日本福岡等一流國際城市標準(PM2.5年均值巴黎18微克/立方米、紐約16微克/立方米、福岡19微克/立方米)。

增綠,生態資源指數保持優等水平。高標準編制《大鵬半島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保護面積達146.22平方公里、佔新區面積的48.4%。嚴守生態紅線,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定期開展薇甘菊等入侵物種清理,組建區級森林消防隊伍,完成古樹名木統一掛牌管理,完成65個共計29.48萬平方米的生態修復項目。全區綠色生態用地面積淨增2.52平方公里,新建生態景觀林帶21.3公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45.56平方米。成功投放68座珊瑚礁,種植1.3萬餘株珊瑚苗,海洋生物密度和多樣性顯著提升,生態資源指數長期處於優等水平。針對山體破壞、裸露邊坡、林相單一、生態效率較低等問題,全面開展生態修復,近3年來,完成生態修復10萬平方米、林相改造77畝、森林撫育1萬畝,森林資源保護不斷加強,生態資源指數長期處於優等水平,南澳獲評全省首批“廣東省森林小鎮”。

強化環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基礎不斷夯實

美麗的較場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