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交織:夯實“千年大計”的生態環境基礎

千年大計看雄安系列調查·綠色篇(3)

點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常紀文

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河北雄安新區的高標準高定位,使其成為全國乃至世界關注的焦點。中央對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定位要求之一就是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

為了讓雄安新區變綠,必須解決白洋淀的水資源、水環境及水生態問題。白洋淀全域位於雄安新區境內,地處低窪地帶,屬於澱而非湖泊,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溼地生態系統。周邊區域的水彙集於白洋淀,而排水不暢,因此長期以來形成了汙染積累和富營養化,加上過去高強度的開發利用,造成白洋淀水資源短缺、泥沙淤積、環境汙染及溼地功能下降。這是雄安新區當前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途徑就是把水“搞活”和汙染治理相結合。

一是水要進得來。為了恢復白洋淀區域的水生態,在一定時間內調水是必需的。隨著白洋淀和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陸續出臺,“南水北調”的來水和周邊水庫的來水,對於保證白洋淀的生態流量,提升白洋淀的水質,改善白洋淀的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水要流得動。隨著雄安新區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澱區向外排水的路徑已經有了細緻安排。水在“進得來”也“出得去”的前提下,就會流動起來,水質的改善就具備基本的條件。為了確保雄安新區“藍綠交織”的願景得以實現,必須在雄安新區的城區和鄉村設計科學的水網,水底清淤,增加容量,並疏通河溝,讓水自然流動,發揮調節生態的作用,徹底消除黑臭水體。

三是要量水規劃。雄安新區作為缺水型的北方城市,儘管有南水北調和周邊水庫的補水,但是長期以來的粗放式發展,雄安新區周邊的地下水開採比較嚴重,歷史欠債嚴重,必須在水資源和水生態的修復方面,留給雄安新區休養生息的空間。表現在以水量區方面,在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和水資源評價方面,要科學界定區域的生態環境容量。在具體的管控措施方面,可以規定禁止開採地下水,建立水資源消耗上限的負面清單制度,不得發展高耗水的鋼鐵、水電、造紙等行業。對於汙水處理設施處理之後的中水,必須回用或者補給到生態之中。

四是要截汙治汙。截汙治汙是解決水體汙染的基本要求,雄安新區把加強白洋淀生態環境整治作為規劃建設新區的重要環節。結合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中的難點,河北省制定了《雄安新區及白洋淀流域2018年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方案》,編制了《白洋淀流域治理實施方案(2018—2020年)》,啟動了白洋淀綜合整治攻堅行動,一批“散亂汙”企業得到治理,無組織排放得到遏制;一些區域的汙水管網和汙水處理設施得到建設,區域生產和生活汙水得到集中控制。值得指出的是,《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更是從生態空間建設、生態用水保障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規劃和統籌設計,為白洋淀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提供了科學支撐。

五是要防治面源汙染。首先,需要在全域,包括農村,開展垃圾分類和集中轉運、統一處理處置工作,防止造成垃圾汙染水體的現象。其次,需要開展農業產業結構大調整,在澱區周邊一定範圍內,禁止種植需要施用農藥的水稻等植物,限制種植需要大量施加化肥的植物,限制甚至禁止養殖一定數量以上的牲畜和家禽,防止農業面源汙染。對於這些限制,必須給予一定的經濟和其他補償。

只有從源頭把水“搞活”,合理和節約利用水資源,預防和治理水體汙染,才能全面恢復其“華北之腎”功能,才能形成科學合理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才能為雄安新區的可持續發展奠定生態之基。

為了讓雄安新區變藍,必須進一步解決雄安新區面臨的空氣汙染問題。雄安新區的大氣汙染防治不能“就雄安來看雄安”,必須立足於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視野,採取系統和針對性的方法予以解決。

一是要通過淘汰落後設備、實施特別排放限值、實行嚴懲重罰等嚴格的制度,讓大氣環境法制變成不可逾越的高壓線,同時採取區域聯防聯控的方法,形成北京、天津和河北其他地方共同發力的態勢,確保節能減排工作進一步見實效。

二是要針對源解析的結果,在生產、生活和交通領域採取針對性的激勵和約束措施,特別是進一步推行清潔取暖,倡導綠色交通。隨著未來北京到雄安地鐵快線的完成,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機動車汙染物的排放。雄安新區正在全面推廣清潔取暖,能在冬天大幅減少大氣汙染物的無組織排放。電動汽車、氫能源汽車等新能源汽車將來在雄安新區的推廣和使用,更會大大減少大氣環境的汙染負荷。

三是要繼續開展專項環境保護督察和督查。經過近幾年的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和大氣汙染防治專項督查工作,絕大多數的“散亂汙”企業得到整頓,現有的企業有的進了園區,有的提升了技術,有的完善了設施,大氣汙染物排放逐年減少,如2018年雄安新區空氣質量有所改善,綜合指數為6.86,較上年下降7.42%,PM2.5濃度比上年下降5.97%。這為雄安新區的天更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只有優化了能源結構,管住了化石能源消費總量,推行了因地制宜的清潔供暖,實施了企業達標排放和特別排放限值制度,控制了秸稈焚燒等農業排放,開展了綠色交通體系建設,大氣環境負荷的減輕才能持續、穩定,藍天才能常在。

中央發佈建設雄安新區的決定至今兩年了。目前來看,雄安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在不斷夯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在不斷加強。下一步應以保護優先和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型的產業,增強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推動雄安新區生態修復和環境汙染治理工作,使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相得益彰,取得新成效。也只有如此,才能在雄安新區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的高標準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本報記者孫兆採寫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