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对“大历十才子”诗歌风格的影响

“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是指活跃于唐代宗大历时期的一个诗人群体。包括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一起号称十才子。他们的诗歌,反映了从盛唐到中唐这一转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现实。

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对“大历十才子”诗歌风格的影响

大历十才子诗传


由盛转衰的国运对社会风气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安史之乱结束了当时歌舞升平的景象,动摇了唐帝国的稳固根基。持续八年之久的叛乱被平定以后,接着又有吐蕃,南诏的军事威胁,卢龙节度使和淮西节度使的割据叛变,宦官专权,藩镇跋扈,朋党倾轧,边患四起。

由于政治环境的急剧变化,人们的生活,思想以及整个社会风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盛唐人的那种积极,浪漫,积极进取的豪情,都已随安史之乱的战火烟消云散了。安史之乱带来的心理创伤尚未愈合,却又呼吸着令人窒息的污浊而又沉闷的政治空气,加之由于经济的衰落而带来的物质生活的贫乏,由于党争不断,朋党林立而带来的沉闷的政治空气,造成了“谬戾 ”的社会风气,而且,朋比党附之风还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猜忌,隔膜与疏远。盛唐时和谐的人际关系早已由紧张,虚伪和虞诈所替代。很多人不仅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甚至对前途,理想也丧失了信心。皆济天下的胸怀多转变为独善其身。整个社会心理都急剧内转。“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特定的时代主题和时代风尚赋予了诗人独特创作风格。

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对“大历十才子”诗歌风格的影响

造成唐代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


时代风尚对“大历十才子”诗歌风格的影响

作为高层知识分子的大历十才子对这一社会风尚感同身受,反映在诗歌中,他们的目光向内凝缩,往往把诗的触角伸向审美主体的心灵深处。由盛唐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开阔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之气势和“上书致尧舜”的积极入世转入冷峻低沉的风格和纤细的“小我”的书写。用较为沉静和较有节制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反映现实方面也失去了盛唐时犀利的笔触与高度的写实手法,往往采用了隐晦,折射的笔法,以一个旁观者的笔触创造了一个个无我之境 。与盛唐诗的豪迈、飘逸、奔放不同,大历十才子的诗歌表现出冷漠、悲凉和孤寂的特征。

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对“大历十才子”诗歌风格的影响


时代风尚在“大历十才子”诗歌中的表现

一、萧简淡远的现实描摹

他们的作品中对现实的反应,更多的是以“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面貌呈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之中,表现出他们关注现实而又缺乏激情的矛盾心态。

1.从侧面反应社会巨变

如卢纶的《逢病军人》写一位战争的幸存者在回家的路途中,病倒于荒城的情景,却不写在战争中如何死里逃生。李端《宿石涧店闻妇人哭》写一位寡妇向昔日的将军泣诉战争中失去丈夫的悲惨遭遇,却不写丈夫惨死的情景。

2.从旁观者的角度冷静描绘现实生活

在他们的笔下,战乱前辉煌壮丽的华清宫如今是“见说只今生草处,禁泉荒石已相知”。 “草蔓古渠,牛羊下荒家。骊宫户久闭,温谷泉长涌。”战后京畿一带是“万家废井生青草,一树繁华傍古坟。”无论是荒芜人烟的畿县农村还是残败成一片废墟的华清宫、故洛城,虽然都在十才子的笔下有真实的、客观的反映,但诗中却看不到诗人对这种荒凉残败景象的强烈感慨,听不到他们的深深感叹,表现出极为冷漠的心态。

3.折射式的反映现实。

司空曙的《贼平后送人北归》展示的是战争所留下的累累创痕。伴随着这累累创痕的是一位面带愁容、久离他乡的难民。诗的情调低沉、暗冷。卢纶的《送万巨》虽然将悲秋离别放在战后荒芜的乡村这个特定的环境来写,整首诗充满了凄苦悲凉的气氛,但诗人对这种残破景象的情感活动却被深深地掩藏起来。透过这种情调和气氛,读者方能隐约地看到战后社会的日趋萧条与衰败的阴影。

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对“大历十才子”诗歌风格的影响

大雪满弓刀


二、孤寂凄凉的情感表达

十才子大多出身寒微,又生逢乱世,宦海沉浮,萍飘蓬转,外加世风“谬戾”,人情“淡薄”,都给他们带来了深深的孤独之感和压抑之情。反映在诗歌中,大历十才子诗歌普遍具有追求冷寂的倾向。他们常常将外界物象视为内心寄托,又以内心世界的幻象包容并改变外界物象。

1.写景诗

他们往往用带衰飒、凄凉色彩的形容词与物象名词结合,构成萧瑟冷寂的意象:衰草、残柳、荒陌、夕阳、断垣、寒山、等意象正是诗人伤感凄凉情绪的外化。即使是明媚秀丽的景致在他们的审美感受下也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色彩。春满人间,芳草萋萋,波光鳞鳞,快活的群雁在自由地飞翔,这是卢纶《春江夕望》中的春天景致。但通过诗人眼光的折射,迷人的景色却染上一层伤感的色彩:夕阳西下,蓦色苍茫。失意之感与凄凉的暮景契合,黍离之悲寄寓于荒凉的物象之中,而物象凄凉的色彩反过来又常常折射出诗人心头的悲哀。

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对“大历十才子”诗歌风格的影响

2.边塞诗和送别诗

边塞诗和送别诗也深受这种风格的影响。李端的《矢山月》、耿湋的《上将行》等诗中,诗人们极力渲染悲凉萧瑟的环境:大漠寒山、孤月照楼.丝管呜咽、士卒疲惫、战马悲呜,使诗充满了一种苍凉的情调。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崔炯的《喜逢妻弟郑损因送入朝》、李端的《江上喜逢司空少‘明》等诗,都深刻揭示出了诗人忧患余生,忽遇忽别,初疑后悲、惊喜交加的心绪,表现出了诗人孤独的心态。

3.迟暮心理与悲秋

由于心态的抑郁孤独,大历十才子普遍都浸润着迟暮心理,这还突出地表现在悲秋上,借悲秋慨叹人生孤独。

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对“大历十才子”诗歌风格的影响


三、冷寂逼仄的境界书写

在大历十才子看来,现实存在极其渺茫,人与社会、人与人的距离极其遥远,而中间是用孤独、苦闷、失望和迷惘组成的无穷无尽的鸿沟。因此,他们往往留心日常琐事,注意刻画心理活动。

1.收敛于内心的时空观念

有别于盛唐诗歌常常表现出的一种悠久漫长历史和辽阔广裹宇宙意味的时空观念,大历十才子的我们时空观念则收敛于个人内心。可以比较王之涣和耿伟的同题诗作《登鹤雀楼》。王诗气势雄浑,境界壮阔。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向读者展示了更为辽远的视野,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胸襟、奋发进取的精神和开朗劲健的气度。而耿诗格调低沉悲凉,虽也描绘了“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这样的大景,但总的境界仍是狭小逼仄的,这正与诗人“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的心境一致。

2.对清秀细小的户外景物的偏爱

大历十才子人生态度也比盛唐诸子淡漠一些,他们所描绘的又大多是清秀细小的户外景物,这样使他们的诗歌呈现出较为冷寂逼仄的境界。他们多“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八溪花径远,向岭鸟行迟”这样的句式,常常刻画虫鸣废井、雁飞暮空、蝶留残栏、雨带寒钟等琐碎的小景。故胡震亨说他们的诗“风干衰、边幅狭。”李端的《荒城》虽然写城市,但境界却和荒野一样冷寂。这种冷寂福仄的境界是十才子注意内心世界的直观体验和外界物象的细心关照的表现,它与诗人忧郁苦闷、孤独倦怠的精神气质冥冥契合而体现出审美意义。

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对“大历十才子”诗歌风格的影响


总结:大历十才子思想境界和诗歌创作带着浓厚的时代烙印

面对困顿的现实,十才子的心态始终处于深深的孤寂与压抑之中。他们的景物描写中多融入身世之悲,家国之恨。他们也缺乏在冲突中开拓出新的精神境界的心胸和气魄。故其诗作表现出冷清寂寞的特征。孤独压抑的的内心使他们的感情基调悲凉,情感内敛,转入低沉而疏散冲淡,对现实的的描摹也少有杜甫的三吏、三别之切肤之痛,写出一些隔之又隔之作。抑郁的心情也使其失去了盛唐时人的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人生观,因此也少有盛唐之壮阔的境界和雄浑的气象,而多了冷寂逼仄的境界书写,从而在盛唐气象外自成一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