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小品《婆婆媽媽》有感—婆婆不是媽


觀小品《婆婆媽媽》有感—婆婆不是媽


一介草民,無法評判春晚哪個節目好與不好。但是,四個多小時如此注意力集中,恐怕也只有春晚有這個魅力了。

我想,節目結束後,閉上眼睛還能記起的就是印象深刻了吧,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可能最讓我產生共鳴的就是小品《婆婆媽媽》了。

在我心目中,他是最接地氣,最煙火氣,也最真實的小品。說實話,這個小品是將近九點時播出的,當時婆婆還在廚房煮餃子,當時真是擔心一起觀看的尷尬,就像有吻戲時老人和孩子一起觀看的尷尬感覺。看到小品中兒媳婦懟婆婆,和婆婆理論,心裡莫名的暢快,就像小品中婆婆和兒媳婦吵完後說心裡真舒服,應該是一樣的感覺。個人覺著,如果小品中再加入小姑子,婆婆對兒媳要求一樣,對小姑一樣就更真實了。

為什麼我會如此喜歡這個小品?我想,那是因為感同身受。我婆婆在農村,每年只有過年回家待上三四天,在這三四天中,說的話都能數的過來,所以基本上也沒什麼矛盾。

當然了,現在孩子大了,也不用人看了,在孩子小時候還是和婆婆有很多矛盾的。婆婆年齡不大,現在都不到六十,但是很節儉。在沒有孩子前幾乎也沒什麼接觸,生孩子月子期間,矛盾開始一點點出現。月子每天都是乾巴巴的小米粥,本來蔬菜充足的夏天,一個月都是每頓一碗小米粥和兩個雞蛋,現在看到小米粥竟難以下嚥。老公忙於上班,什麼也不說。當時我奶水不足,婆婆頗有微詞,可是現在小姑子生孩子一滴奶都沒有,她什麼也不說了。

孩子小時候,她不給孫子買衣服就算了,結果把好多年前的老公妹妹小時候的衣服拿來給我兒子穿。兒子五六個月能吃點蘋果時候,她下樓說給孩子買水果,回來買了一碗大碴粥,羨慕賣大碴粥的很賺錢,原來嫌蘋果太貴沒有買。當時婆婆農村家裡開個雜貨鋪,我和老公都上班,婆婆為了回家打理雜貨鋪,只好很早就把孩子送去幼兒園了。一次,我去幼兒園接孩子,所有小朋友都被接走了,只有兒子在幫著老師收拾外邊的東西。

如今每年,除了要過年了催促我們回家,平常從來不會給孫子打一個電話或者視個頻,或者來看看孩子。小姑子今年有了孩子,視頻時大孫子一口一口叫的特別親切。小姑子找的城市的人家,除了第一年沒結婚,女婿過年來過一次後再沒來過。結婚第一年理由是加班,第二年小姑子懷孕怕回來感冒,第三年生了怕孩子感冒為理由。對於女兒女婿婆婆公公什麼也不說。

婆婆對兒媳和女兒真的不一樣,當然,現在我也想明白了,你們沒有血緣關係又怎麼能一樣呢?一次婆婆和老公抱怨女兒辛苦,每天下班後還得自己做飯,老公直接回懟說,你兒媳婦晚上九點才下班不辛苦嗎?現在,每年過年回家就像完成一個任務一樣,任務結束便離開。想想,沒結婚前真的應好好珍惜和自己父母過年的日子,結了婚,那便只能是個奢望了,當然了,想開了,在哪裡過,不過就是一頓飯而已。

孩子小時,真的很恨她,對自己女兒好,對自己孫子視而不見,說好了是節省,說難聽就是摳門,因為對自己女兒從來都不節省,那時候就像打結一樣想不明白。但現在年齡大了,發現只要公公婆婆身體健康不拖累我們,比什麼都強,人家女兒很會說話,一口一個媽爸叫的那個親切,我真的開不了口。小品中婆婆把兒媳婦衣服撕掉了,把口紅掰斷,雖然小品誇張,但現實中確實有很多這樣的婆婆,賈玲的演技真的好的不得了,演什麼像什麼,小斐更是神補刀。

這幾年春晚的小品再也不離群眾遠遠的,虛假繁榮,而是更加接地氣,或者揭露諷刺黑暗地帶,在笑中體味感受語言的魅力,品世間百態,嘗百味人生!


觀小品《婆婆媽媽》有感—婆婆不是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