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前幾天彭導寫了寧夏的黃河和賀蘭山

很多朋友留言

給了我很多的建議和新的視角

其實賀蘭山和黃河都不能分開

這是天賜寧夏的禮物

母親河寵著,父親山護著

才有了今天的塞上江南

還有兩千年來中原王朝在這裡圍起來的一個大大的院牆。

那麼今天彭導給大家介紹的是

——長城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清平樂·六盤山

毛澤東

天高雲淡

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毛主席的詩詞大氣磅礴

在這裡彭導糾正個小小的問題

那就是詩詞中提到的“不到長城非好漢”中的長城

一定不是指的是今天北京八達嶺的長城

想想看

1935年中央紅軍抵達六盤山的時候

我們還在長征,

跟北京的八達嶺還相距遙遠

加上詩詞中提到的六盤山上高峰

可以肯定的是這裡的長城

一定是寧夏的長城

而且從今天的研究成果看

寧夏的長城歷史悠久,時間跨度很大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寧夏的長城時間跨度很大

從戰國時的秦長城

到大秦帝國的長城

漢帝國長城

從短短的隋長城

到承上啟下的明長城寧夏段

中間還有一小段宋朝修補的長城

寧夏被稱為“長城博物館”

所言非虛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兩千年來

寧夏平原經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良

成為了宜耕宜牧的好地方

同時也就成為了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反覆爭奪的戰場

故而

中原王朝如此器重寧夏

用長城將寧夏東西南北團團圍住

在塞上江南的外面

就像農耕民族給自家房子蓋了院牆一樣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我們來看一張圖

就能感受到彭導的這一結論了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地道風物·銀川》

可以看到寧夏的長城歷史

是從南向北的

南邊固原的戰國秦長城

漢長城

中部偏北的隋長城

還有覆蓋寧夏東、北、西的明長城

緊緊的保護著寧夏這片土地

如果說寧夏平原是因黃河水的澆灌

因賀蘭山脈的遮風擋雨

而形成了西部塞上江南

那麼長城就是塞上江南的院牆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為何上天如此眷顧寧夏?

我們先來看一下上圖長城內外的情況

寧夏黃河東岸到鹽池的明長城

長城外是內蒙古的鄂爾多斯

分佈著草原和荒漠

長城內是今天的吳忠

古代稱為靈州

一方面是守衛長安的北大門

一方面是寧夏的米糧川

這裡也是寧夏平原最早的引黃灌溉區域

是塞上江南的米糧川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從黃河東岸到黃河西岸

長城將寧夏的北部團團圍住

實際上是將寧夏平原北部富饒的農耕區域保護起來

避開了來自蒙古草原的侵擾

在古代

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往往在秋天成熟季節的時候

跑來掠奪農耕民族的勞動成果

於是“秋防”成為了一個固定的防禦時間

有了長城之後,

農耕民族構築起自家的籬笆牆

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掠奪要付出很大的成本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還有沿賀蘭山一線的明長城

這段長城是寧夏保存最完整的一段

可是我們發現

這裡的長城並不想北方的長城

建築於崇山峻嶺之間

牢牢佔據雄關險隘

一如八達嶺、金山嶺長城模樣

而是建於賀蘭山東側的山腳下

修建于山上的長城不多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在彭導看來

這就是農耕民族的視角

賀蘭山東西兩側地質地貌不同

賀蘭山西是阿拉善荒漠,

有騰格裡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賀蘭山東是寧夏平原

是宜居宜耕的塞上江南

作為農耕民族為主體的王朝

歷史上有7次大規模的移民

戍邊開墾這片土地

那麼在修長城的時候,

他們的目的也是很明確的

那就是不要讓別人來搶自己

並沒有想著前往賀蘭山西側的不宜耕種的土地

進行開拓和發展

因此長城修在了賀蘭山東的原因也就是保護自家的土地而已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氣候

賀蘭山是季風性氣候

每年夏天的降雨量都在200毫米以上

而且由於賀蘭山東側屬於迎風坡

常年的降雨充沛已經讓東側的山體高聳陡峭

每次稍微大的降雨

都會形成一定規模的山洪

今天走進賀蘭山的長城

經常會看到被山洪衝成一段一段的

古人在建長城的時候

我想也肯定想過了這個因素

東側山體陡峭

即使敵人從山谷中穿出

依然會面臨道路不通暢的問題

所以只需要在山腳下構築長城工事

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防禦效果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由此可見

寧夏長城的構築

是基於保護這片適合農耕民族生存的土地的目的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當然寧夏的長城並非一日而成

長城的修築也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而農耕民族面對的遊牧民族對手也不斷髮生著變化

戰國時期的秦長城

秦國對面的遊牧民族選手是戎族

戎族是最早的一批邊疆少數民族

而且也是較為強悍的

西戎、北狄、東夷、南蠻是他們的名號

戎族最亮麗的時刻是攻入鎬京

滅亡了西周

而到了秦昭襄王時,面對的戎族

叫做義渠戎

是不是很眼熟?

對,就是羋月傳中的義渠君所在的那個戎族

也就是在羋月那個時代

義渠戎不斷騷擾秦國

秦國若想東進,而一統六國

就必須先解決西邊的後院問題

於是秦昭襄王時期

派兵消滅了義渠戎

構築了最早的戰國秦長城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好帥

為啥娘娘不高興?


話說權利一旦真空就立刻會有人填滿

接下來的接位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匈奴

秦帝國初期

匈奴第一位大單于頭曼統一草原

並開始不斷騷擾

終於惹得秦始皇非常不高興

後果很嚴重

秦始皇派遣自己的頭牌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

卻匈奴七百餘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賈誼《過秦論》

匈奴老實了,

秦始皇還是不放心,

於是把當時抗擊匈奴的小夥伴們修的牆

一起連起來

弄了個更大更遼闊的牆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秦(帝國)長城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秦末,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

拉響了反秦的序幕

人們紛紛揭竿而起

一直到楚漢之爭

笑到最後的是漢王劉邦

建立了大漢帝國

可是國家百廢待興

匈奴又來騷擾

這次領頭的是頭曼最不喜歡的兒子

恰恰又是最有能力的冒頓單于

這兩個字念,mo(莫)du(讀)

劉邦也想打擊一下匈奴冒頓單于

結果被人家好好的打擊了一下

被困在白登山七天

最後走了個後門

回來後想到了一個促進和平的方法——和親

最早的和親真的是很不光彩

是用女人換國家的和平

這麼說有點偏頗,但有一定的道理

於是我們就養精蓄銳,韜光養晦

就像當年越王勾踐一樣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經過70年的發展

錢多的繩子都爛了

糧食多了,都長毛了

漢武帝應勢而生

衛青、霍去病一代戰神橫空出世

優良戰馬培育成功

河西走廊打通

絲綢之路開拓

而匈奴卻一直揮之不去

於是

漢武帝又一次祭起了長城這道工程

漢長城一直修到了新疆的輪臺

因衛青收復河南地

也就是今天的河套地區

漢武帝設置朔方郡

寧夏再一次被長城圍起來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

三國鼎立,五胡亂華

到北魏時期

北方迎來了短暫的穩定

刁雍治下的薄谷律鎮(今天的青銅峽)

再一次成為王朝的糧倉

這時草原上的霸主漸漸成為了突厥

直到隋王朝建立

突厥成為北方邊境的重大威脅

於是隋文帝楊堅再一次派遣工匠

修築從寧夏黃河東岸到陝西綏德的七百里長城

這一段隋長城在寧夏還有遺存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唐太宗李世民派托塔天王李靖

收拾了挑逗我們的突厥

收到了來自草原各部的賀電

在寧夏的靈州舉行大會

他們推舉李世民為“天可汗”

而李世民對待少數民族一視同仁的做法

也讓唐朝成為帝國中沒有修長城的典範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銀川北塔公園的靈州會盟紀念碑

時間的波輪又一次來到天下紛爭時刻

北宋時期,佔據寧夏的党項人建立西夏

宋仁宗看不過去

就派大軍前去征討

在宋夏前線的寧夏固原一代

宋軍重修了荒廢的漢長城

其中增置了長城上面的“馬面”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當然征討西夏的宋軍最後還是吃了敗仗

大將仁福在好水川中了埋伏

全軍覆沒

此時在延州(今陝西延安)擔任前敵指揮的范仲淹

心情非常沉重

寫下了名篇《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宋夏之間常常是打打停停

於是寧夏的南部作為前線

長城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元朝沒有修長城

只是在西夏故地建了一個行政單位

叫寧夏路

取“使西夏故地永遠安寧”之意

寧夏之名自此而起

且成為中國目前所有省份裡面

唯一的一個含有動詞的省份名稱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明朝將元朝趕回了草原

而且這個王朝很傲嬌

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高大上

硬氣!!

可是

光硬氣也不頂啊

有的時候也還是打不過

怎麼辦?

修長城!

於是東起鴨綠江

西至嘉峪關

綿延六千餘公里的萬里長城誕生了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當時為了加強長城沿線的防禦

設立了九鎮

遼東鎮、薊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延綏鎮、

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

寧夏因為地理位置特殊

擁有兩鎮

並且在賀蘭山沿線修建了大量的城堡

用以輔助長城防禦

今天寧夏鎮北堡西部影視城的前身

就是明朝弘治年間修建的城堡

此時的寧夏平原已經成為西部重要的米糧倉

保護農耕區域是重中之重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清朝也沒有修長城

這裡面的原因我想有兩個

一個是康熙皇帝平三藩,收臺灣

跟老毛子簽訂尼布楚條約

西征準格爾蒙古的噶爾丹

還有通過和親的方式緩和與蒙古的關係

讓西部尤其是寧夏不再是邊疆地區

民族間矛盾也漸漸緩和

另一個原因就是康熙皇帝很自信

他認為長城不能夠很好的保護帝國

縱使明朝建立牢固的長城

依舊抵擋不住帝國湮滅的命運

所以康熙皇帝以及後世的清朝皇帝並沒有修建長城

長城的修建自此結束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至於近代的長城

已經與寧夏關聯不大

寧夏的長城也在時代變遷中漸漸失去了

守衛農耕文明的作用

慢慢的消失於田間地壟和賀蘭山中

只有一些深深愛著它的人

對長城念念不忘

就是想讓更多的人瞭解那段曾經的歷史

看到這面鏡子

知道王朝興替

他們堅信

萬里長城永不倒

長城會永遠庇佑華夏

不僅是農耕文明的籬笆牆

更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和不屈的精神

寧夏長城,塞上江南的院牆

至於長城的意義

彭導會在後面的文章中論述

敬請期待

注:

以上照片均為彭導拍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