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井陘拉花,展現了什麼樣的民族特色?

非物質文化遺產,井陘拉花,展現了什麼樣的民族特色?

石家莊市的井陘縣位於河北同山西交界處的太行山深處,地形獨特險要,素有“天下九寨,井陘其一”的說法,它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早在先秦時期就成為溝通南北的“燕晉通衢”。因此,井經成為一個特殊的文化交流地帶。井經人民愛好文化藝術,各種文化藝術得以在井經地區發展、流傳。明朝時,太祖朱元璋制定了移民屯田的政策,大量的山西人口移民到了井經地區,很多外來文化同本地固有文化相結合,產生了很多風格獨特的文化,拉花文化便是這諸多文化中的一種。

非物質文化遺產,井陘拉花,展現了什麼樣的民族特色?

井陘拉花成形於明清更迭的時代,並在冀中地區廣泛流傳,源遠流長,它是井陘人民最喜愛的民間舞蹈,當地素有“井陘拉花遍地扭”之說。關於拉花稱謂的由來,也存在著很多種說法,一種是因為拉運牡丹花而得名,另一種則是因為逃荒的緣故,“拉花”“拉荒”之意。還有傳說是因為一個名叫“拉花”的姑娘,是這個姑娘創造了這種舞蹈,所以才叫拉花。關於拉花的傳說有很多。第一種說法是一位名叫“拉花”的村姑,她根據自己曲折的愛情經歷,編成了這種舞蹈。

非物質文化遺產,井陘拉花,展現了什麼樣的民族特色?

第二種說法是,在明朝萬曆年間,一個名叫楊名舉的人,他在縣令任期滿了之後卸任歸鄉,在路過洛陽的時候,當時的洛陽城正在舉行牡丹花節,市場上各式各樣的牡丹花枝招展,楊名舉大為心動,便將這些牡丹帶回來了老家井經縣,放在村子中的“老君廟”敬神。牡丹花的嬌豔,吸引著當地人的眼球,每到了花開季節,便吸引很多的男男女女前往觀看。為了紀念牡丹花在井羥縣地區紮根,一些民間藝人便專門編制了舞蹈。因為當時交通條件不便,在上千裡的路途中,牡丹花只能由人力拉送,所以這種舞蹈被稱為“拉花”。時至今日,井陘拉花的表演中,演員們仍是身背花、頭插花、臉畫花、肩挑花的裝束。

非物質文化遺產,井陘拉花,展現了什麼樣的民族特色?

第三種說法認為,拉花是“拉荒”的諧音。因為井經地區十年九旱,加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引起兵家的爭奪,造成了長期的戰亂,迫使井陘地區的百姓攜兒帶女,背井離鄉,在外面靠乞討度日。他們在大街上邊走邊唱,向人們述說自己滿肚子的苦水,祈求好心人的施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有特定性的乞討形式——“拉荒”。現在的一些老藝人,仍可以收集到“拉荒”中的很多傳說趣聞。

非物質文化遺產,井陘拉花,展現了什麼樣的民族特色?

井陘拉花起源於民間的節日、慶典、拜神等風俗活動中,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中國唐朝已經有相關的記載。但具體產生於何時何地,卻是說法不一。有人說是在宋金,有人說是在明清時代,有的說是自外面流傳進來的文化,有的說是本地土生土長的文化,這些說法都全無確鑿的證據可以證實。傳統的井陘拉花具有明顯的藝術特色,以“擰肩”“翻腕”“扭臂”“吸腿”“腳”等主要的動作,作為舞蹈語彙,它形成了剛柔並濟、粗獷含蓄的藝術風格。它舞姿健美、舒展有方,善於表現出悲壯、悽婉等不同的情緒,每次表演的人數都有不同。

非物質文化遺產,井陘拉花,展現了什麼樣的民族特色?

拉花道具的內涵也很豐富,並且不同的道具象徵著不同的寓意,如傘象徵著未來一年內風調雨順;包袱象徵著豐衣足食,等等。井經拉花的音樂,作為獨立的樂種,它既包含了河北地區獨有的吹歌韻味,也包含了宮廷音樂、寺廟音樂的色彩,同拉花舞蹈的深沉、含蓄、剛健、豪邁等不同的風格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更見美感,讓我們以及後代,還能見到井陘拉花那翩然曼妙的舞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