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有這麼一位文人,你認識嗎?



有這麼一位文人,你認識嗎

井陘:有這麼一位文人,你認識嗎?

初聞馬佶老師,是在同學劉宴會創建的南山詩社。詩社的詩仙們對於馬佶的每次到來,都是懷著激動的心情,並且盛讚有加。我想這是誰,怎麼這麼大的魅力?後來得知馬佶老師是井陘縣文聯主席,一個文人。

不過我始終不能把一個高高大大的人和文人聯繫起來。就像我一樣,我身邊的人總是對鐵松的文章評價還行,可是一旦把鐵松和我對接上,不由得嗤之一笑。當然不是嘲笑,而是覺得不可思議,覺得我不像一個文人。當然我也從來沒有承認過自己是一個文人,我說如果讓我非加一個“文”字的話,我頂多就是一個文痞。因為我沒有文人的儒雅,當然也不是一個莽夫,我只是一個喜歡文字但又不拘於約束的愛好者。所以我對於馬佶老師的認識,也僅僅停留在外表。而且馬佶老師的名字裡的“佶”字,就是健壯的意思,這個字倒是蠻符合馬佶老師的形體的。

後來縷縷見到馬佶老師創作的歌曲《井陘拉花》《山裡娃愛拉花》《民政之歌》《家》、《綠色誓言》等等,才覺得馬佶老師的音樂才華真的了得,他用他的音樂傳遞著對於井陘的熱愛,他用歌聲使更多的人瞭解井陘,瞭解這個被大山圈起來的山城。他的歌聲裡洋溢著對這座山城的眷愛,他的歌詞裡蘊含著對井陘的讚美。一個對自己家不喜歡的人,你是讓他寫不出對家表揚的文字的。可是你看馬佶老師的文字,一字一句都是斟酌,這就是文人對於文字的熱愛。如果文字再和曲聯繫起來,你便會通過文字看到流暢的畫面;倘若閉上眼睛,聽一曲曲音樂,聽著一個個的詞在音樂中迸發,你會不由得想起井陘的山山水水。有連綿不絕的大青山,有險峻的綿山,有峻秀的蒼巖山,有峭如險壁革命教育基地掛雲山,還有綿綿流水甘淘河、金良河、冶河,更有那高山平湖甘淘湖……這些你都能在馬佶老師的歌曲中聽到。

後來有幸通過好友馬良牽線,來到了馬佶老師組建的井陘文聯協會。在這裡我認識了很多熱愛文學,熱愛文字的人,他們才華橫溢,文采灼灼,出口成章;還有王潤生會長,畫家趙戰林老師,書法家史二柱、霍威老師,攝影家楊淑梅老師,公安文人王英同(念秋)老師,周總理特型演員梁春書,井陘剪紙傳承人欒瑞華,還有諸多雖然退休但依然用自己的筆來抒寫文章的人像原公安局李忠勇局長、一化於連亭老師和文教線霍彥青(一飛了談)老師等等,以及諸多的媒體《井陘視窗》《古驛陘風》《井陘信息》等等,這時我才知道原來我們還有這麼多的文藝人才。進入這個平臺,恰逢疫情猖獗的時候,平臺中的每一個人都用自己的熱情為疫區加油,為疫區服務的人加油,為疫區付出的人加油。這時候還有一個人在默默地付出,他就是馬佶老師。他總是在最早的時候回覆消息,又在最晚的時候等待最後一條信息。他又擠出時間編輯,發稿,並且總是在第一時間將信息發佈出去。而且他依然用他的熱誠譜寫了一曲曲歌曲《火線黨支部》《大愛駐人間》《天使之光》《山河永無恙》等等。這些歌曲抑揚頓挫,澎湃激昂,就是抗疫的一首首戰鬥號角,一首首愛心傳遞。

這時才使我重新認識了這個高高大大的,帶著眼睛,一頭濃密頭髮的男人。這個六零後的男人,用他的臂膀扛著井陘文藝的重擔,他是一個有擔當的文人,同時他也是一個細膩的男人,因為音樂人需要的就是在“倒瑞米發掃啦西倒”中尋求靈魂的人。為有幸結識一位這樣的文人而自豪。

有感於像馬佶主席,忠勇局長,馬良,王潤生會長,宴會社長等之類的媒體人,他們像蜜蜂一樣辛勤地勞作著。他們抓緊一切時間,彙總各類文章、資料,並且及時地將優秀的作品傳播出去。他們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敬業精神真的令人欽佩。所以作詩一首贈與這些辛勤勞作的媒體人,向他們致敬。他們的崗位就是烽火臺,他們就是古代傳遞信息的人。

贊媒體人

井陘:有這麼一位文人,你認識嗎?

鐵松

烽臺信碌傳梅信,

江渚疫情牽眾人。

且把家途置旁外,

驛夫胸系報春塵。

井陘:有這麼一位文人,你認識嗎?

馬佶,男,1967年9月生於河北省井陘縣南康莊村。文化部“群星獎”、“蒲公英獎”金獎獲得者,中國音樂家協會“雷鋒金曲”金獎獲得者,中國傳統村落守望者。中國音樂家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石家莊市音協副主席。獲得國家級獎勵百餘個,多首歌曲入選國際、國家大型藝術節會歌和城市市歌。作曲央視紀錄片《太行古陘》主題歌《陘》熱播;作曲《人人誇》《慈愛普天下》《老兵》《回家過年》《愛上草原》《我的家鄉是河北》《暖男》等歌曲在社會廣為傳唱。先後出版和全網上線《我的長城》《回家過年》《愛不言悔》《中國強起來》等27個原創歌曲專輯,三百多首歌曲在百度、QQ、酷狗音樂、全民k歌、唱吧和全國各大歌廳點唱,微視、抖音、火山小視頻點錄。主編出版《群文之旅》《井陘非物質文化遺產》《井陘年俗》《井陘傳統村落》和《河北傳統村落圖典》井陘卷等十幾部歷史文化專著。

井陘:有這麼一位文人,你認識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