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二三十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



太行山腹地的千年古縣,二三十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被譽為這個省會城市的人類發祥地。

巍巍八百里太行,橫亙於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之間,為二者的天然分水嶺。其間多河流溪泉分佈,而臨近這些水源的向陽丘陵、洞穴,就成為遠古人類的生息繁衍之地。上世紀曾在太行山北部的周口店發現了五六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北京猿人遺址,以及之後的距今兩萬年左右山頂洞人遺址。曾成為轟動世界的有關古人類活動的重大發現。

而今,在太行山中部井陘境內,發現了晚於周口店猿人遺址的東元村舊石器中期遺址,專家考證其為距今約二三十萬年中更新世時期!它說明,太行山中部也是古人類的發祥與棲息地!

井陘:二三十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

綿蔓河畔的東元村舊石器遺址地貌

東元村舊石器遺址位於綿蔓河(也稱冶河)東部臺地上。考古人員在第四紀深厚的紅土層中,發現了由河卵石經過粗加工打製的砍砸器、削刮器等工具。由此可知,早在二三十萬年前,井陘盆地就有古人類活動生息。原河北省文物局文物局副局長、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專家謝飛教授稱,井陘東元村舊石器遺址是“石家莊最古老的文化根系。它的年代屬於中更新世,距今二三十萬年之前。就是說在石家莊地區,最古老的文化遺存,出在咱們(井陘)這個地方。這是非常光榮的。”(謝飛《文化遺產保護與井陘社會發展》文)

井陘:二三十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

井陘東元村舊石器遺址及保護碑

近年,在綿蔓河下游巖峰玲瓏山臺地上,發現了年代與東元村相當的舊石器遺址;在甘陶河上游蒼巖山朱會溝、小作河賈莊紅土腦、以及莊旺、孫莊等地,靠近河流的向陽臺地上,又相繼發現了距今兩三萬年的舊石器晚期遺址。採集到較細制的打製石器以及動物化石等。這些遺址與北京山頂洞人生活時間相當。

上述較連貫的舊石器遺址的發現,猶如星星之火,點亮了井陘盆地乃至石家莊地域人類生息的曙光。用謝飛教授的話來講,是“不管怎麼說,舊石器時代遺址,可以是一個牌子,井陘的頭牌。歷史古老。你不是說石家莊沒文化嗎?我這有二三十萬年的文化根系。還有十萬年或者幾萬年的文化脈絡的發展。”

由此可見,井陘乃至石家莊的歷史並非只有三五千年,而是有著數萬乃至數十萬年人類活動的厚重歷史!

井陘:二三十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生活圖(網絡照片)

“人猿相揖別”,當時井陘盆地的遠古人類,分別屬於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已經脫離茹毛飲血的生存方式,能夠製作石器,學會用火,以漁獵採集為生。正是這一點星星之火,點亮了井陘盆地乃至石家莊區域人類生息的曙光。由於石家莊區域內目前只有井陘與平山發現舊石器遺址,而井陘又有多箇舊石器中晚期遺址分佈,故以井陘為代表的舊石器文化脈絡,被專家稱作石家莊遠古歷史上的“井陘盆地舊石器文化時期”(《石家莊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趙明信文章《石家莊歷史文化區域的鮮明特點》)。

井陘:二三十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

東元村採集砍砸器及削刮器(井文保照片)

縱觀華北地區,從遙遠的200萬年前的具有很大影響的陽原泥河灣舊石器遺址,到五六十萬年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以及二三十萬年前的井陘東元村遺址;從兩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到井陘盆地乃至同時期的平山淴淴水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說明太行山一帶是中國古人類的重要發源與棲息地。對中國人類起源與活動歷史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並能佐證和支持“中國古人類連續進化說”或許能填補舊石器“空窗期”的缺項。特別是東元村舊石器中期遺址,晚於周口店,早於近年發現的距今十萬年的河南許昌中石器遺址(或相當。許昌遺址出土有古人類頭骨,被業界稱作“許昌人”,經北京大學周力平釋光實驗室測定,年代為距今10.5—12.5萬年。井陘東元村遺址尚未經科學發掘,尚有待經科學精確測定)。但是,它也同樣與許昌舊石器中期遺址一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即支持人類起源說中的“多地起源論”。即中國的人類或有可能源於本土。

(注:筆者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得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指導學習舊石器時代基礎考古;1989年冬,曾隨北京大學畢業的古人類學家謝飛,實地考察太行山古生物化石點;之後又曾聆聽謝飛教授舊石器時代考古要領,並贈打製石器標本以為參考。又曾學習參觀河北省文研所泥河灣遺址出土細石器陳列。2020年4月 綿蔓西濱散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