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展现了什么样的民族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展现了什么样的民族特色?

石家庄市的井陉县位于河北同山西交界处的太行山深处,地形独特险要,素有“天下九寨,井陉其一”的说法,它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早在先秦时期就成为沟通南北的“燕晋通衢”。因此,井经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交流地带。井经人民爱好文化艺术,各种文化艺术得以在井经地区发展、流传。明朝时,太祖朱元璋制定了移民屯田的政策,大量的山西人口移民到了井经地区,很多外来文化同本地固有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很多风格独特的文化,拉花文化便是这诸多文化中的一种。

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展现了什么样的民族特色?

井陉拉花成形于明清更迭的时代,并在冀中地区广泛流传,源远流长,它是井陉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当地素有“井陉拉花遍地扭”之说。关于拉花称谓的由来,也存在着很多种说法,一种是因为拉运牡丹花而得名,另一种则是因为逃荒的缘故,“拉花”“拉荒”之意。还有传说是因为一个名叫“拉花”的姑娘,是这个姑娘创造了这种舞蹈,所以才叫拉花。关于拉花的传说有很多。第一种说法是一位名叫“拉花”的村姑,她根据自己曲折的爱情经历,编成了这种舞蹈。

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展现了什么样的民族特色?

第二种说法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名叫杨名举的人,他在县令任期满了之后卸任归乡,在路过洛阳的时候,当时的洛阳城正在举行牡丹花节,市场上各式各样的牡丹花枝招展,杨名举大为心动,便将这些牡丹带回来了老家井经县,放在村子中的“老君庙”敬神。牡丹花的娇艳,吸引着当地人的眼球,每到了花开季节,便吸引很多的男男女女前往观看。为了纪念牡丹花在井羟县地区扎根,一些民间艺人便专门编制了舞蹈。因为当时交通条件不便,在上千里的路途中,牡丹花只能由人力拉送,所以这种舞蹈被称为“拉花”。时至今日,井陉拉花的表演中,演员们仍是身背花、头插花、脸画花、肩挑花的装束。

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展现了什么样的民族特色?

第三种说法认为,拉花是“拉荒”的谐音。因为井经地区十年九旱,加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引起兵家的争夺,造成了长期的战乱,迫使井陉地区的百姓携儿带女,背井离乡,在外面靠乞讨度日。他们在大街上边走边唱,向人们述说自己满肚子的苦水,祈求好心人的施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有特定性的乞讨形式——“拉荒”。现在的一些老艺人,仍可以收集到“拉荒”中的很多传说趣闻。

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展现了什么样的民族特色?

井陉拉花起源于民间的节日、庆典、拜神等风俗活动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唐朝已经有相关的记载。但具体产生于何时何地,却是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在宋金,有人说是在明清时代,有的说是自外面流传进来的文化,有的说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文化,这些说法都全无确凿的证据可以证实。传统的井陉拉花具有明显的艺术特色,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脚”等主要的动作,作为舞蹈语汇,它形成了刚柔并济、粗犷含蓄的艺术风格。它舞姿健美、舒展有方,善于表现出悲壮、凄婉等不同的情绪,每次表演的人数都有不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展现了什么样的民族特色?

拉花道具的内涵也很丰富,并且不同的道具象征着不同的寓意,如伞象征着未来一年内风调雨顺;包袱象征着丰衣足食,等等。井经拉花的音乐,作为独立的乐种,它既包含了河北地区独有的吹歌韵味,也包含了宫廷音乐、寺庙音乐的色彩,同拉花舞蹈的深沉、含蓄、刚健、豪迈等不同的风格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更见美感,让我们以及后代,还能见到井陉拉花那翩然曼妙的舞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