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民间讲唱文学,话本文化,展现了怎样的民俗文化风采?

宋代民间讲唱文学,话本文化,展现了怎样的民俗文化风采?

宋代繁华的城市

宋代时期,城市发展十分迅速,市民生活也较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丰富。休闲的市民生活促成了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民间艺术形式的繁荣,那就是“说话”。起源于唐代的说话在当时主要以辨文或辨散结合的形式传唱。而到宋代后,勾栏瓦肆的平民百姓将说话的形式改编成了白话文,内容和形式更加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而话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宋代民间讲唱文学,话本文化,展现了怎样的民俗文化风采?

话本是“说话人”在表演时话所依据的底本,原本只是师父向徒弟传授“说话”的书面记录,十分口语化。后来被不断传诵,并逐渐改编成了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宋代城市经济异常繁荣,城市居民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官员、土兵、文人、商人、工匠等各行各业的人都生活在城市中,这就使得市民阶层空前壮大,市民的文化需求也随之膨胀起来,各种民间技艺都向城市汇合,以适应新的城市居民的文化需要,专门从事技艺表演的民间艺人人数也不断增多,可供表演的专门场所也逐渐出现。

宋代民间讲唱文学,话本文化,展现了怎样的民俗文化风采?

宋代繁华的城市

北宋东京、南宋临安等大城市里,有着数十座被称为“瓦舍”“瓦子”的综合性的游艺场,每座“瓦舍”中,又有若干座“勾栏”,可以分别上演杂剧、诸宫调和“说话”等各种技艺,相当于现在的多功能演艺厅或大剧院。到了南末,“说话”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从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明确的分支,通常分为“小说”、说经、讲史和合生四家。“小说”并不是我们现代所说的文学形式,而是一种专讲短篇故事的话本,它的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历史、爱情、公案、神怪等多个领域,几乎包括了所能涉及的所有题材。

宋代民间讲唱文学,话本文化,展现了怎样的民俗文化风采?

宋代繁华的城市

“说经”则专讲宗教故事,其的原意是演说佛书,即向大众讲解佛经中的故事和佛教义理。今存的宋元说经话本,只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本,其作者已不可考。四大名著的《西游记》就是取材于这部作品,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和很多妖魔鬼怪的形象都是在《取经诗话》中找到的灵感。“讲史”是专说历史故事的话本,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十分深远。

宋代民间讲唱文学,话本文化,展现了怎样的民俗文化风采?

民间说唱艺人

“讲史”篇幅比小说话本长,民间说唱艺人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将正史与野史结合起来,并加入了一些能够吸引听众的内容,形成了演义性质历史小说的雏形,可以算作中国长篇小说的开端,现存《大宋宣和遗事》和“全相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三国志平话》。合生,也叫作“合笙”,是一种滑稽而含玩讽的表演,据学者考证,合生可能是两人演出,并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内容也没有太多的连贯性,形式十分灵活,类似于近现代出现的相声。

宋代民间讲唱文学,话本文化,展现了怎样的民俗文化风采?

此外,合生还包括了“说浑话”(说逗笑的话)、“商谜”(猜谜)等互动性极强的表演形式,深得百姓喜爱。在语言方面,话本的语言以白话为主,在实际表演过程中加入少部分文言文,也会穿插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古典诗词。话本整体的语言风格十分生动鲜活,通俗易懂,又极具表现力,结构也十分紧凑,情节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能够牢牢抓住听众,再加上表演者精准的表演方式和独特的讲话风格,使其在民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作品的主角或是民众熟知的历史人物,或是市井平民,内容多是情节跌宕起伏的战争或爱情等颇有“听众缘”的题材,因此为新兴的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并且发展极为迅猛,对后代的通俗文学和戏剧、曲艺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