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的疯狂,浅谈“多巴胺经济”的作用

  最近我看到了一组有意思的数据,尽管整个市场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是盲盒消费创下了历史新高,我上网看到有些卖盲盒的商家月销量都接近10万。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盲盒,其实盲盒起源于日本,正如正面上的理解相同,那就是看不见的盒子。商家会把一些玩偶、手办之类的放入盒子中,消费者能拿到什么款式都凭运气。

现在比较知名的盲盒品牌有索尼天使,泡泡玛特等等。之后还衍生出一些其他的类似的东西,比如商场里面经常会出现的幸运盒子等,可以说目前盲盒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热门的消费方式。

盲盒的疯狂,浅谈“多巴胺经济”的作用

  而盲盒每盒拆出来的玩偶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说运气好拆到了超级稀有的款式,在咸鱼上的售价甚至高达到上千元。但我们回过头来想想,这些玩偶的材料成本基本在10元左右,只要是工厂愿意都可以无限制造,所以目前这类盲盒所产生的附加价值并不是客观价值,而是人为附加价值,也就是“炒作”。而且有些稀有玩偶出现的概率非常的小,买上几百盒可能都出不了一个,所以想靠买盲盒来理财赚钱是非常困难的。

盲盒的疯狂,浅谈“多巴胺经济”的作用

  但是为什么人们还如此热衷于购买盲盒呢?甚至有人像着了魔一样,每次只要路过卖盲盒的地方都会买上两盒。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商家使用的“多巴胺经济效应”。多巴胺是一种我们感到兴奋的时候会分泌的化学物质,能够起到让人愉悦的效果,而盲盒经济就是利用了这一点,这和赌博相类似,虽说赌博赢钱的结果确可以激发一部分多巴胺,但是赌钱的朋友都知道,赌博的过程才是激发多巴胺的根源,那种对于结果的不确定性会持续激发多巴胺回路,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赌徒在赢钱了之后还会选择继续赌。

盲盒的疯狂,浅谈“多巴胺经济”的作用

  与之相似的还有如今很多的短视频APP,人们不断地刷视频,并不是因为当前视频的刺激,而更多的是对未知的下一个视频的好奇,而盲盒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人们对于未知奖赏的好奇,从而刺激大脑分泌更多多巴胺,正是由于这样,所以自古以来人类对未知的领域都是敢于探索和敢于发现的,所以人类能够在各种环境下能够得以生存。

盲盒的疯狂,浅谈“多巴胺经济”的作用

  那可能有人就会说了,这些个道理他们都懂,但是人本身就是有欲望的,又不是出家人能做到无欲无求。其实赌博也好、购买盲盒也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说是不快乐的,但是这样的快乐往往都可能会后悔,而我们更需要的是做不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抖音的张一鸣曾经提出过一个理念,叫做“延迟满足”。其实就是对于快乐的可控,不放纵自己懂得克制。我们不妨将快乐看成一种有限的资源,你这一生中只有那么多快乐,所以我们需要对快乐进行管理和分配,把快乐挥霍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比如事业和家庭等,那这样你所得到的快乐就会是更高级的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