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為什麼寫宋江受招安?別無選擇

《水滸傳》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全過程的長篇小說,全書可分前後兩大部分,前半部寫“官逼民反”,好漢林沖、魯智深等一個個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後,寫了幾場反土豪、打官軍的戰爭;後半部有五個部分組成,即徵遼、平田虎、平王慶、平方臘及最後的悲劇結局。

正因為如此,在水滸學界,長期存在著“兩種《水滸》說”與“兩截《水滸》說”,有學者認為田虎、王慶兩部分是後來加的,今所見較早的百回本,徵遼之後緊接平方臘。但也有的研究者認為,徵遼也可能是插增的,因為第一,徵遼的事不同於受招安和平方臘,歷史上無跡可尋。其次,和平田虎、王慶一樣,徵遼中梁山一百單八人無一死亡,而在徵方臘時卻死傷實在慘重,匪夷所思而又頗不合情理,也難怪讓人心生疑竇。

施耐庵為什麼寫宋江受招安?別無選擇

然而,最讓人無法接受的還是這本書的思想內容。《水滸傳》前半部是寫人民反官府,是反映階級矛盾的,一個個梁山好漢的形象光彩照人;後半部寫了宋江受招安,從土匪盜賊搖身一變成為了朝廷鎮壓其他農民起義的“鷹犬”、“走狗”,寫忠臣反奸臣,是反映統治階級內部的忠奸矛盾,前後反差實在太大。於是,有人說前半部是“英雄傳”,後半部則是“奴才傳”,系“手閒面厚之徒”的“狗尾續貂”。

那麼,為什麼施耐庵要寫宋江接受招安呢?歷史上的宋江是被逼接受招安的,因為最終實力上的不濟和內部的問題,而作為小說家的施耐庵是出於何種考慮而做這樣情節上的安排呢?

施耐庵為什麼寫宋江受招安?別無選擇

根據典籍記載和相關野史傳聞,大致版本有二:

版本一:愛國思想

作者寫了宋江的受招安,固然是表現出嚴重的思想侷限,但也反映了民族愛國思想。魯迅先生曾經這樣評述說:“其中招安之說,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為當時社會擾亂,官兵壓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離而為盜……但一到外寇進來,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時候,人民因為仇視外族,便想用較勝於官兵的盜來抵抗他。”

這話是有根據的,水滸故事流傳的時間正是民族矛盾尖銳的時代,宋朝積貧積弱,周圍少數民族政權均虎視眈眈,《水滸傳》的後半部分寫宋江等人受招安,和這一背景不無關係。而徵遼部分的出現,則是這一思想的繼續和發展。至於忠臣反奸臣,也是和這一思想有關的。在小說結尾寫“史官有唐律二首哀輓”宋江等梁山人物,其中說:“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水滸傳》的作者是把宋江作為忠臣來描寫的。第85回遼國歐陽侍郎招降宋江,吳用向宋江獻策:要富貴,投降遼國;要忠義,報效宋朝。宋江說:“吾輩當盡忠報國,死而後已。”這裡的“盡忠報國”實際上就是具體歷史條件下的民族立場。也難怪,《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

宋江投降之後,“水滸”英雄始終受奸臣排擠、打擊和陷害,最後宋江等被□臣害死。這樣的悲劇結局,對於揭露統治者的罪惡,和作者對受招安者的鑑戒來說,是有其積極意義的。它描寫的梁山義軍受招安後儘管講忠義,打外敵,平內亂,還是不見容於當權執政者,還是落得悲慘的結局,深刻地傳達了一種歷史教訓。

版本二:求生之行

此版本系野史傳聞。元朝末年,爆發了全國性農民起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寫成之後,人人看了愛不釋手,一下子就抄傳到四面八方去了,尤其是在義軍官兵中更是大受歡迎。

這時,朱元璋起義成功,在南京稱帝。鼓吹造反,反對皇帝的書,皇帝是自然容不得的。所以,朱元璋一看到這部書,便大發雷霆:“好一個施耐庵!我幾次三番派人請他出來做官,他不肯出來,原來是躲著寫這樣的書!哼!”朱元璋心想:“我剛得天下,人心尚未歸順,那能容得這種鼓吹造反的書流傳?!”想罷,隨即在《水滸傳》上批了幾句:“此倡亂之書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謀,不除必貽患。”並下了一道聖旨,派人四處查找施耐庵,將他從白駒鎮抓來,秘密押送金陵,關進了刑部大牢。

入獄後,不審不放,使施耐庵百思不得其解。無奈中,暗地捎信求救於當時已任大明丞相的老同學劉伯溫。劉深諳內情,不便明講,託人以探監為名,捎去口信:曰“怎樣進,怎樣出。”

施耐庵苦思多日,終於悟出可能是寫書激怒了當朝。他馬上向刑部聲明:我的《水滸傳》才寫了前半部,還有後半部未寫出來呢!經刑部允許,劉伯溫託人送來文房四寶。施耐庵便以張士誠投降元朝皇帝、鎮壓紅巾軍為原型,把宋江寫成了受招安,去徵遼,打田虎、王慶、方臘,直到與李逵一起飲御賜藥酒自盡,至死不反叛,一生為皇帝效勞的忠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