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途多舛的“初唐四傑”

命途多舛的“初唐四傑”

“初唐四傑”是唐朝初年四位齊名文學家的並稱,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也稱為“王楊盧駱”。

“王楊盧駱”的提法源自於杜甫《戲為六絕句》——“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初唐四傑”的作品大多為駢文、賦、檄、詩,他們反對當時流行的內容空虛,辭藻綺麗的“上官體”,扭轉了魏晉南北朝以來,宮廷詩文萎靡浮華的風氣。

“四傑”的詩作題材廣泛,走出了“亭臺樓閣、風花雪月”的禁錮,涉足江河湖海,草原大漠。

他們的作品氣勢豪放,靈活生動,令唐朝初年的文壇風氣大變。

命途多舛的“初唐四傑”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傑”之首,絳州龍門(今屬山西河津)人,儒學世家子弟,自幼聰慧,學識淵博,六歲能文,九歲時為《漢書》作注,糾正史學家顏師古註解的錯誤。

王勃十六歲時考中進士,初任朝散郎,創作《乾元殿頌》一文,得到了唐高宗李治的賞識,被贊為“大唐奇才”。不久改任沛王府修撰,深得沛王李賢的寵信。

某一天,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兩兄弟在一起玩鬥雞,王勃欣然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的鬥雞,為沛王助威。

此文傳到唐高宗案頭,唐高宗勃然大怒,認為王勃故意挑起嫌隙,令沛王、英王兩兄弟不和,於是將王勃趕出王府。

王勃離開長安,客居劍門。

公元671年,王勃返回長安,出任虢州參軍,因藏匿官奴曹達,又將其殺害(有史料記載:王勃恃才傲物,引發同僚嫉妒,故意陷害他)被朝廷治罪,遇大赦倖免於難。

王勃的父親——雍州司功參軍王福疇受連累,被貶為交趾縣令。

676年,王勃出獄後的第二年,去交趾看望父親,途中路過滕王閣,寫下千古名篇《滕王閣序》,返回時遭遇風浪,溺水後驚悸而亡,時年僅二十七歲。

楊炯,華州華陰人,出身世家子弟,自幼聰敏博學,才華橫溢,年九歲被譽為神童。

659年,考中進士,歷任校書郎、太子詹事、梓州參軍、盈川令等官職。

武則天稱制時期,楊炯的堂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謀反,受牽連被貶為盈川縣令。

楊炯懷才不遇,鬱鬱寡歡,後期曾寫過一些歌功頌德的文章,希冀引起武則天的注意,可惜沒有得到女皇的賞識。

楊炯性格暴躁,傲慢而怪異,和同僚關係緊張。

《舊唐書》記載:

“炯至官,為政殘酷,人吏動不如意,輒榜撻之”。

693年,楊炯死於盈川令任內,享年四十四歲,代表作為《渾天賦》、《庭菊賦》等,留有著作《盈川集》。

命途多舛的“初唐四傑”

盧照鄰,字升之,祖籍幽州范陽(河北涿州),出身世家望族,博學多才,最初任職鄧王李元裕府上的典籤。李元裕為唐高祖十七子,藏書頗豐。

盧照鄰在王府期間博覽群書,獲益匪淺。李元裕曾誇讚盧照鄰:“此吾之相如也!”把他比喻為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

盧照鄰善寫駢文、詩歌,有“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的絕句,被後世奉為經典。

盧照鄰後期離開王府,遷任新都(四川成都附近)縣尉,因患有麻疹病而辭官。

盧照鄰晚年寓居洛陽,因寫了《長安古意》詩文惹禍,其中有一句“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得罪了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而入獄。

盧照鄰出獄後,染上風疾,隱居太白山,因服食丹藥中毒,導致四肢殘疾,當時著名的藥王孫思邈都束手無策,可見盧照鄰得的一定是絕症。

680 年,盧照鄰不堪官場失意和疾病的雙重摺磨,最終選擇投潁水而溺亡,當時大約六十歲左右,留有著作《盧升之集》。

命途多舛的“初唐四傑”

駱賓王畫像

駱賓王,字觀光,婺州義烏人,永徽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上的官員,後改任長安主簿,678年升任侍御史,因犯有過失入獄,不久遇赦。

680年,改任臨海丞,期間鬱郁不得志而辭官。

684年,徐敬業起兵謀反,駱賓王參與其中,並寫下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其中一句“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頗為武則天賞識。

《新唐書》記載:光宅元年(684年)十一月,徐敬業被朝廷斬首,謀反失敗,駱賓王“亡命不知所之”,自此失蹤。

《資治通鑑》稱駱賓王與徐敬業同時被殺,《朝野僉載》則記載為投江自殺。

“唐初四傑”雖才華橫溢,卻都命運多舛,官場失意,晚景淒涼,令人扼腕痛惜,而他們在文壇星空,留下璀璨耀眼的軌跡,其不朽的詩文成為後世代代相傳,永不落幕的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