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超10萬人次在線緬懷革命先烈

<table> 廣東超10萬人次在線緬懷革命先烈

講解員和小記者帶網友“雲遊”博物館。

李文軒 攝

/<table><table>

疫情期間

如何線上

祭奠英烈

/<table>

南方日報訊 (記者/畢嘉琪 黃堃媛)疫情之下,今年的清明節不同於以往。為給革命先烈後人及廣大市民寄託哀思提供平臺,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辛亥革命紀念館、鴉片戰爭博物館等廣東多個博物館推出“雲祭掃”“雲課堂”等多種線上緬懷形式。截至4月5日,已有超10萬人次參與,中小學生成為參與主體。

“雲遊”博物館,在線聽革命故事

“一條紅布帶,一個破舊的行李箱,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件藏著多少革命往事?”5日上午的直播中,來自廣州起義紀念館的金牌講解員蘇香旭向兩名南方報業小記者拋出了這個問題。這是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南方+客戶端主辦的“雲遊博物館”第二季首期直播,在講解員和小記者的帶領下,觀眾“近距離”觀看一件件革命文物上的斑駁痕跡,“穿越”回那段革命歲月,瞭解廣州起義的艱難過程。

來自何香凝紀念學校的五年級學生餘韻詩深受觸動。她表示,自己的父親也是一名共產黨員,今年2月起主動申請到社區當志願者。“只要我們不懼艱險、迎難而上,相信很快就能重新回到校園學習生活。”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在“近代廣州”公眾號上同步推出了“金牌解說在線”系列讀物,講解員以角色代入的形式講述革命先烈故事,為學生群體打造“雲課堂”。截至5日,已有來自衛國堯紀念小學、芳村小學、康有為紀念小學、何香凝紀念學校的4645名廣州小學生在線聽讀故事,創作繪畫、詩歌等作品並向館方投稿。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宣教部主任陳何毅介紹,為響應舉行綠色、文明、簡約祭掃活動的號召,館方將往年的線下活動轉為線上。比如,市民可通過手機進行“雲祭掃”。登錄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下轄的黃埔軍校紀念館微信公眾號後,市民不僅可以在活動頁面上看到往年線下祭掃的活動掠影,還能點擊白色菊花,為烈士獻花和表達緬懷之情。

鴉片戰爭博物館推出了祭英烈的在線頁面,觀眾可在微信公眾號上為英烈獻花;廣州博物館則邀請讀者線上緬懷抗疫英烈,致敬黨員模範。

超10萬人次為辛亥革命先烈“雲掃墓”

記者瞭解到,一年一度的“走讀廣州辛亥革命史”清明掃墓活動今年也改為網上祭掃。截至5日,已有超過10萬人次通過微信小程序加入這場銘記城市歷史的接力賽。

主辦方辛亥革命紀念館介紹,“走讀廣州辛亥革命史”清明掃墓活動今年是第四年舉辦。往年的3月中下旬至4月,參與者會分三條支線,走訪散落在廣州城的30多座墓地(群),重溫先烈先賢事蹟,重憶辛亥革命風雲。參與群體每年都在不斷擴大,他們當中既有辛亥革命先輩後人,也有中學生、大學生志願者,還有廣州市內的黨員群體和熱心市民,去年有251人自願參與活動。“在近幾年的祭掃中,我們發現許多在外地尤其遠在海外的辛亥革命後人因無法來到祭掃現場而深感遺憾,這也是我們開發這個小程序的初衷。”相關負責人說。

清明期間,辛亥革命紀念館推出的小程序功能納入了“先烈路線”和“銀河園線”兩條“雲祭掃”線路,共計可為超過300位辛亥革命先賢先烈祭掃。記者登錄看到,可供走訪的33座辛亥先輩墓地(群)已在地圖上標明,點擊圖標不僅可以獲取圖文及語音講解,還能通過“獻花留言”“在線答題”“地點打卡”等互動功能,瞭解先賢先烈的相關事蹟。

截至目前,超過6萬人次線上走訪了“先烈路線”,約佔總人數的65%。其中,位於廣州越秀區先烈南路的興中會墳場收到獻花最多,為19627朵。辛亥革命紀念館表示,今年下半年還將補充廣州白雲區、天河區的先賢先烈墓地,並將祭掃版圖拓展到廣州以外,繼續發揮線上祭掃的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