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的法西斯化過程及其內鬥:1941年鐵衛團暴動

導語:鐵衛團是一個成立於1927年的羅馬尼亞法西斯組織。在獨裁者揚·安東尼斯庫於1940年9月出任羅馬尼亞首相後,作為盟友的鐵衛團與他的關係急劇惡化,最終演變成了一場武裝暴動。

從親法到親德

羅馬尼亞是一戰的戰勝國。一戰結束後,它乘戰勝之威,在法國的支持下奪取了沙俄的比薩拉比亞、戰敗國保加利亞的多布羅加、匈牙利的特蘭西瓦尼亞和奧地利的布科維納

不過領土和人口的增加不但沒有改變羅馬尼亞孱弱的國力,還激化了它與鄰國的矛盾,進一步刺激了國內的民族主義——即所謂的“大羅馬尼亞主義”。

羅馬尼亞的法西斯化過程及其內鬥:1941年鐵衛團暴動

一戰中的羅馬尼亞軍隊

20世紀20年代的羅馬尼亞,國王仍然具有相當的權力和影響力,加之各個利益集團和他們的代表政黨鬥爭不斷,國家政治生活處於一片混亂之中。同時,羅馬尼亞工業化水平低,農業比重較高,是歐洲經濟最落後的國家之一。

政治混亂與經濟落後為法西斯主義提供了繁殖土壤。1927年,青年學生科德里亞努創建了羅馬尼亞的法西斯組織——鐵衛團。鐵衛團信奉反共、反猶和種族主義思想,成立之初就立刻吸引了大批包括底層知識分子在內的普通民眾。這一時期,羅其他法西斯組織也迅速發展起來。

與此同時,羅馬尼亞在亞歷山德魯·阿韋雷斯庫首相的帶領下與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組成了與法國關係密切的“小協約國”

羅馬尼亞的法西斯化過程及其內鬥:1941年鐵衛團暴動

亞歷山德魯·阿韋雷斯庫

這一時期,羅馬尼亞雖然和不少歐洲國家一樣出現了法西斯組織,但還沒有徹底法西斯化,它更加親法而不是親德或親意。夾縫中求生的羅馬尼亞之所以加入積極組建小協約國,有著多方面的考慮。

首先,羅馬尼亞外交環境並不樂觀。正如前文所說,一戰戰勝國羅馬尼亞佔了鄰國的大便宜,因此始終與蘇聯、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國關係冷淡。尤其是對《特里亞農條約》極度不滿的匈牙利,讓通過此條約割佔了匈牙利領土的羅、捷、南三國都感到不安。

其次,羅馬尼亞國力弱小,希望通過結盟提高話語權。小協約國三國都是小國、弱國,不僅是面對大國,哪怕是單獨面對匈牙利這種蠢蠢欲動的小國也比較吃力,因此都有結盟以提高自身威懾力的意圖。

最後,法國對東歐感興趣,小協約國也是抱法國大腿的方式。一戰後,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敵視蘇聯,英國“光榮孤立”,德國還是一片廢墟,因此羅馬尼亞在戰後確立了追隨法國的外交政策。而小協約國是法國用以維護凡爾賽體系、遏制德國和蘇聯的工具,因此加入小協約國是羅馬尼亞國策使然。

羅馬尼亞的法西斯化過程及其內鬥:1941年鐵衛團暴動

脫胎於巴黎和會的凡爾賽體系是法國支持小協約國的動力之一

除了小協約國,羅馬尼亞還積極與法國、波蘭結盟,但小協約國仍然是羅馬尼亞賴以自保的重要支柱。

不過,小協約國的幻象在1938年被擊得粉碎。1938年9月,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拒絕將共同防禦列為小協約國的宗旨。次年,德國吞併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小協約國隨之解體。

20世紀20到30年代,羅馬尼亞的另外兩個盟友——波蘭和法國,先後與蘇聯緩和關係,羅馬尼亞被迫開始尋求羅蘇關係的升溫。儘管維持了一段蜜月期,但隨著羅蘇和好的關鍵人物——羅外長底圖內斯庫卸任,兩國關係再次走向冷淡。在國王卡羅爾二世的主導下,羅馬尼亞開始向德國示好(這也是羅拒絕幫助捷國的原因之一),開始嘗試與德國締結友好關係,加強政治、經濟合作的可能。

羅馬尼亞的法西斯化過程及其內鬥:1941年鐵衛團暴動

年輕時候的獨裁國王卡羅爾二世

不過,羅馬尼亞此時只是有了倒向德國的苗頭,但並沒有決心與英法決裂。無論從傳統還是從當時的現實出發,同德國交好與同英法(尤其是法國)交好是平行而非相交的兩條線。在卡羅爾二世的想法中,即便兩條線相交,羅馬尼亞也會毫不猶豫地倒向英法。

加速羅馬尼亞走上親德道路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國際局勢惡化。

30年代中後期,羅馬尼亞的生存環境惡化,無法再維持孤立、自保政策,具體表現為法國勢力衰退,德國和蘇聯要求羅馬尼亞不得倒向對方(蘇聯甚至出兵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英國對東歐不感興趣,意大利也談不上可靠。羅馬尼亞失去了可以依賴的大國。

羅馬尼亞的法西斯化過程及其內鬥:1941年鐵衛團暴動

慕尼黑協定使小協約國徹底失去了存在價值

面對此景,羅馬尼亞必須把自己綁上一個國家的戰車以維護自身獨立。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的舉動使羅馬尼亞失去了面對德國的緩衝。隨著二戰爆發,英法節節敗退,蘇聯虎視眈眈,羅馬尼亞徹底倒向了德國。

1940年6月22日,當了羅馬尼亞二十多年大腿的法國向德國投降;7月4日,羅馬尼亞表示希望加入軸心國;一個星期之後,羅馬尼亞退出國聯。

鐵衛團與安東尼斯庫

羅馬尼亞一直有反猶傳統,這種傳統與外來的法西斯主義相結合,催生了一大批法西斯組織,鐵衛團就是其中之一。但在成立初期,鐵衛團未能在政治上獲得太多露臉機會,甚至一度遭到取締。但是得到德國扶持的鐵衛團在羅馬尼亞開始靠近德國的時候,逐漸嶄露頭角。

1937年的羅馬尼亞大選中,鐵衛團和另一個法西斯組織民族基督教黨分別成為羅馬尼亞第三和第四大黨。自此,鐵衛團正式成為羅馬尼亞主要政黨之一,

羅馬尼亞的法西斯化過程及其內鬥:1941年鐵衛團暴動

鐵衛團成員

由於卡羅爾二世不喜歡桀驁不馴的鐵衛團(他認為強勢的鐵衛團威脅到了他的地位),因此他授權民族基督教黨組建政府(這次選舉沒有絕對多數黨派,而且國王權力較大),法西斯政黨從此取得了在羅馬尼亞的統治。但在該黨無力取得國際和國內支持後,卡羅爾二世直接插手國家治理。

德國的滲透英法的式微反猶的傳統等種種原因推動了羅馬尼亞法西斯勢力的壯大,而蘇聯出兵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時卡羅爾二世的不抵抗政策進一步激化了國內對蘇聯的憤怒和對國王的不滿。1940年8月30日,德國主導的維也納仲裁將北特蘭西瓦尼亞割予匈牙利,南多布羅加割予保加利亞,民眾的怒火難以平息,卡羅爾二世的王位已經搖搖欲墜。

在德國的干涉下,內外交困的卡羅爾二世任命親德的揚·安東尼斯庫將軍為首相。安東尼斯庫就職後迅速推翻卡羅爾二世,扶持其子米哈伊一世登基。由於安東尼斯庫出身鐵衛團,因此鐵衛團成員包攬了包括副首相在內的大多數內閣職位。

羅馬尼亞的法西斯化過程及其內鬥:1941年鐵衛團暴動

法國投降後,羅馬尼亞在是否倒向德國的問題上已經沒有選擇

安東尼斯庫的上臺,既有內部民眾和軍隊對國王不滿的因素,也離不開鐵衛團的支持,更是德國控制羅馬尼亞的意志的反映。安東尼斯庫與鐵衛團是盟友關係,但嚴格地說,安東尼斯庫和鐵衛團的關係僅僅止步於盟友關係,二者根本不是同一個道上的人。

原因很簡單,鐵衛團實際上是一個不會領導國家的暴力組織,而且缺少一個威望如安東尼斯庫的人物。其成員雖然是烏合之眾,但卻多次通過遊行、宣傳等方式展現出其對國家政治的強大影響力。

安東尼斯庫內閣成立後,羅馬尼亞猶太人的處境進一步惡化,鐵衛團也在國家機器的掩護下公然侮辱、驅逐、搶掠、屠殺猶太人。但是,鐵衛團分子的攻擊對象並沒有止步於猶太人,而是涉及到包括一大批政客在內的社會名流,引發了民眾對鐵衛團甚至是安東尼斯庫的不滿。

羅馬尼亞的法西斯化過程及其內鬥:1941年鐵衛團暴動

反映鐵衛團仇恨匈牙利的漫畫。圖中小人是鐵衛團標誌的漫畫化,小人手中燃燒的國旗則是匈牙利國旗

羅馬尼亞的法西斯化過程及其內鬥:1941年鐵衛團暴動

死於鐵衛團之手的羅馬尼亞前首相尼古拉·約爾卡

除了造成社會動盪、執政危機並引發安東內斯庫不滿之外,鐵衛團還與安東尼斯庫爭權奪利。以內閣副首相、鐵衛團領袖霍里亞·西馬為首的鐵衛團在權力鬥爭中逐漸走到了安東尼斯庫的對立面,雙方矛盾一觸即發。

對鐵衛團而言,不幸的是,德國站在更能穩定局面的安東尼斯庫一方。

1941年鐵衛團暴動

在安東尼斯庫上臺到鐵衛團暴動這幾個月裡,羅馬尼亞與德國進一步加深了合作,德國還派教官赴羅馬尼亞訓練軍隊,安東尼斯庫也積極予以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回應。

1940年11月,安東尼斯庫訪問德國,並表示羅馬尼亞願意加入德—意—日三國同盟。在國外,種種跡象表明德國更加青睞安東尼斯庫(事實上從1940年9月德國支持安東內斯庫上臺開始就是如此);但在國內,鐵衛團與安東尼斯庫的衝突已經不可避免。

羅馬尼亞的法西斯化過程及其內鬥:1941年鐵衛團暴動

SM.79B轟炸機,二戰羅馬尼亞皇家空軍曾從意大利引進一批

1941年1月14日,希特勒在與安東尼斯庫的談話中表達了對安東尼斯庫剷除鐵衛團的支持;1月20日,西馬與德國駐羅馬尼亞軍事代表團團長會面,試圖取得德國的支持,但團長向他傳達了希特勒支持安東尼斯庫的意願,西馬大失所望。

失去德國支持的鐵衛團決定鋌而走險,發動武裝暴動。1941年1月20日,鐵衛團在首都布加勒斯特暴亂,鐵衛團分子不但大肆屠殺猶太人,攻擊猶太建築和商店等設施,還襲擊了包括政府機關和軍營在內的不少國家機構。1月22日,撕破臉的安東尼斯庫將鐵衛團籍成員逐出內閣。

與此同時,德國坦克部隊開進布加勒斯特舉行支持安東尼斯庫的武裝示威。1月23日,安東尼斯庫命令羅馬尼亞軍隊進入布加勒斯特穩定局面,將鐵衛團的暴動鎮壓了下去。

羅馬尼亞的法西斯化過程及其內鬥:1941年鐵衛團暴動

羅馬尼亞士兵

隨後,羅政府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逮捕鐵衛團成員,鐵衛團領袖西馬被判處死刑,但是他僥倖逃走,先是流亡德國,後來又來到西班牙,在伊比利亞半島度過了餘生。

血洗鐵衛團後,對安東尼斯庫而言,王室和其他法西斯力量先後被他擊敗,其個人獨裁統治進一步鞏固。對德國而言,聽話又能掌控局面的安東尼斯庫確保了羅馬尼亞依附於德國,並在入侵南斯拉夫和蘇聯的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1941年4月,德軍借道羅馬尼亞,入侵南斯拉夫;1941年6月,德國以及包括羅馬尼亞在內的僕從國發動侵蘇戰爭。1941年8月至10月,羅馬尼亞第四集團軍攻佔敖德薩,這是蘇德戰爭中極為少見的以僕從國軍隊為主力的進攻戰役。

羅馬尼亞的法西斯化過程及其內鬥:1941年鐵衛團暴動

羅馬尼亞裝甲部隊

結語

羅馬尼亞的法西斯化和鐵衛團的崛起,有特定的歷史背景。

一方面,1929年起源於美國的經濟大危機席捲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給資本主義的前途罩上了一層陰霾。經濟滯緩、政治動盪讓墨索里尼、科德里亞努等人有了傳播法西斯主義、組建並壯大法西斯組織的機會。這是鐵衛團和民族基督教黨等羅馬尼亞法西斯政黨湧現的歷史大背景。

另一方面,巴黎和會對德國的過分打壓,給了希特勒等政治野心家煽動德國民眾復仇的外部導火索,加上英法的相對衰弱,導致了納粹德國這一二戰歐洲策劃地的誕生。縱觀羅馬尼亞法西斯化的過程,德國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安東內斯庫的上臺,就少不了德國的支持。

羅馬尼亞的法西斯化過程及其內鬥:1941年鐵衛團暴動

佩戴鐵十字勳章的安東尼斯庫。1944年8月23日被逮捕。1946年6月1日被處決

當以安東尼斯庫和鐵衛團為代表的羅馬尼亞法西斯勢力執掌政權後,德國的期望(德國需要穩定而不是動亂的羅馬尼亞,需要一個有代表性的人統治的羅馬尼亞)和不同派別的法西斯勢力的傾軋引發了1941年1月鐵衛團暴動,最終催生出一個勝利者主導的政權。此時,羅馬尼亞已經徹底倒向了軸心國,走上了一條失敗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