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不要隨便“開車”,我還是個孩子|拒絕“開車”,共建和諧

引言

此“開車”,非彼“開車”。近年,“開車”一詞在網絡爆火,各家段子手、老司機靠這類“異樣”文化走紅,不論老幼青年對於這類文化都表示接受,新穎事物的吸引力居高不降。然而,“開車”的內容或多或少的帶有引誘性,正確的文化指向與其絲毫不對稱,如此下去,“開車”是否會對青少年健康造成不利呢?“異類”文化的衝擊,我們要做好保護青少年健康工作,擋住“異類”文化來襲。

叔叔,不要隨便“開車”,我還是個孩子|拒絕“開車”,共建和諧

駕駛車輛

網絡上有幾大知名段子手、老司機我們就不一一點名,在這裡不做對這種行為的評判,我只闡述自己的觀點。對於“開車”,我個人能夠接受,畢竟我已經成年,不靠近“惡俗”文化範疇對於我這個年紀來說並不會有太大影響。但“開車”已經隨著網絡傳播,在青少年群體瘋狂肆虐,這類具有導向性的文化,是時候擋住它對正確文化的衝擊。


下面,我將展開對“開車”的引誘性、導向性和如何樹立正確的文化方向進行說明。希望在看待這類文化時,大家能夠保持尊重和敬畏,它該有受眾,也該給其他人群一片乾淨的“隔離區”。

叔叔,不要隨便“開車”,我還是個孩子|拒絕“開車”,共建和諧

青少年

“開車”的引誘性

“開車”最早來源於貼吧,泛指某些用戶發表成人內容,或是分享成人信息的資源等行為。

對於“開車”一事,我想我們這些90後還是有資格發言的,畢竟我們是在潮流文化浪潮裡被沖刷得最兇狠的一波,傳統文化發展至今,在其蔥鬱的文化大樹上冒出許多新枝。

叔叔,不要隨便“開車”,我還是個孩子|拒絕“開車”,共建和諧

戲曲文化-臉譜

我把“開車”歸在“異類”文化,第一是因為這類文化的受眾達到了一個規模,它的被接受者形成群體就表示這個文化可以延續。第二則是因為這類文化相同於其他文化一樣,具有引誘性。

“引誘性”並不是對文化的貶責,各種文化若是沒有引誘,對人們來說如何願意接受它,所以,“引誘性”對文化來說是一種褒義的說法。 只不過,相對於其他文化來說,“開車”這類文化的引誘性,挑戰了極少的道德底線,站在了道德的邊緣來做到它的誘惑。

叔叔,不要隨便“開車”,我還是個孩子|拒絕“開車”,共建和諧

道德的天平

正是這種誘惑才讓“開車”能被大眾接受,前衛的思想對於成年人群來說是精神的放鬆方式,沒有超越底線的地步便無傷大雅,在我們眼裡“開車”是閒情雅趣,不至於影響我們的思想健康。可相對青少年群體來說,“開車”打開了他們懵懂的“青春期好奇心”,在吸收其他文化的同時容易被“開車”文化引誘,產生不良的心理情緒。

因此,在看待“開車”的引誘性時,我們要把受眾分成兩塊,以年齡為界線來對待這種文化,這樣既不失去這類“閒情雅趣”,更保障了青少年成長健康。

叔叔,不要隨便“開車”,我還是個孩子|拒絕“開車”,共建和諧

少年

“開車”的導向性

說完“引誘性”,我想“導向性”也更容易理解,二者之間存在一種“因果關係”。

首先,“開車”以其獨特的誘惑力把受眾擴大,吸收了這類文化的人心理上定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這就是它的導向。

叔叔,不要隨便“開車”,我還是個孩子|拒絕“開車”,共建和諧

此“開車”,非彼“開車”。

因為有古人流傳下來的文化才使我們這個國家逐漸壯大,這一切要歸功於歷史文化的正確導向上,如果沒有先祖們的智慧,我想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源遠流長。一個民族或是一個國家,在樹立了正確的文化方向後,才有築建這個國家的能力,我們遵循先祖的思想,迎來今日的輝煌便是必然。

說回“開車”的導向性,我們不得不佩服這類文化的侵略能力,從出現就擊潰了傳統文化的防線。我們去觀察這種文化能發現,它其實潛移默化的改變了人們的心情,也就是說在心理影響上定有功效,這對於青少年還在探知世界黑白的過程來說,可不是好事。

叔叔,不要隨便“開車”,我還是個孩子|拒絕“開車”,共建和諧

思想

之所以要說“開車”的導向性,就是希望人們可以明白這類文化會造成的不良後果,尤其是對青少年來說,他們這個階段好奇新奇事物,也更願意選擇新奇事物,被“開車”文化帶偏正確的文化方向顯得輕而易舉。

“開車”文化正在攻城伐地,作為前輩我們除了為他們樹立正確的文化方向,別無他法。畢竟每個生命都有選擇的權利,是“開車”文化成了他們的導向,還是回到正確的文化方向,我們只能教育無法參與。

叔叔,不要隨便“開車”,我還是個孩子|拒絕“開車”,共建和諧

青少年

文化方向

青少年健康教育是教育的重點工作,一個人不能只學習技能,而放鬆心理素質教育。知識是學不完的海洋,心理是飄蕩在海上的孤舟,打造一艘堅固的帆船需要強化人們的心理健康。

因此,對於樹立正確的文化方向我們應該著重對待,堅決不能讓“惡俗”文化、“異類”文化帶偏我們的思想。

叔叔,不要隨便“開車”,我還是個孩子|拒絕“開車”,共建和諧

青少年

那如何樹立正確的文化方向呢?對此,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習過程不是閉門造車,正確的學習方式是通過提問,通過溝通來增長知識。選擇幾個好夥伴,大家一同進步,這種良性循環才能讓彼此得到成長,而相互學習自然能從對方身上找到正確的方向。

第二,“擇其善者而從之”。不是說每個同學都是學習的榜樣,比較是人們區分高低優劣的手段,可以在一群人裡找到優秀的人去學習,看看別人是怎麼吸收知識,別人是怎麼消化知識,別人又是怎麼表達知識。

第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待文化我們始終要秉持求知的渴望,絕對不能出現不懂裝懂的思想。一個人的內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容器,能承載多少文化,就有多少內涵,而能有多少疑問,就能產生多少容量。

叔叔,不要隨便“開車”,我還是個孩子|拒絕“開車”,共建和諧

相互學習

第四,“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永遠不要覺得自己已經達到頂峰,文化沒有頂峰,即便是孔聖人也不敢說自己天下第一,樹立正確的文化方向,我們必須保持心態,有小成就不是終點,有大成就不是勝利,“學無止境”。

樹立正確的文化方向,對青少年成長來說至關重要,一個人未來如何取決於眼前怎麼選擇,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一條通往光明,就有一條通往黑暗。

叔叔,不要隨便“開車”,我還是個孩子|拒絕“開車”,共建和諧

人生的三岔路口

結語

“開車”這類文化的產生是社會推進的一種文化果實,於成年人來說“開車”是“閒情雅趣”,於青少年來說“開車”是“致命毒藥”。

文化千千萬萬,我們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使中國文化的長河永世不涸。

擋住“開車”文化的衝擊,給世界的未來一片“隔離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