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還隱藏著這樣一件特產——桐鄉竹刻

走在烏鎮的青石板小巷子裡,或多或少都會注意到沿街小鋪裡的一些烏鎮的特產,例如姑嫂餅、酥糖、杭白菊等,還有的店鋪裡會擺放一些藍印花布手工藝等,也有的店鋪擺滿了竹刻,甚至在門口會有一位師傅正在聚精會神的雕刻著;想必一些遊人也會納悶,竹刻為什麼會是烏鎮特產。

烏鎮還隱藏著這樣一件特產——桐鄉竹刻

說到竹刻,許多地方都有,桐鄉竹刻到底有什麼與眾不同呢?傳統的竹刻藝術,自明末清初開始,就從安徽、蘇州、上海等地傳入桐鄉,並在這個地區生根發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清朝嘉慶以後,浙江竹刻異軍突起,後來居上,成為晚清竹刻藝術的代表,又主要以杭州、嘉興、湖州為主,近代不少著名刻家都出自這三處。在2004年12月,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公佈省民族民間藝術資源參考目錄,認定浙江竹刻主要流傳地區為桐鄉、安吉,桐鄉地區又崇尚書畫篆刻,有文風,追求高雅藝術情趣,慢慢的形成了獨特的“文人竹刻”藝術。

烏鎮還隱藏著這樣一件特產——桐鄉竹刻

比如,至今仍然不知去向的清代“張千裡竹刻小像”臂擱,就是清代桐鄉烏鎮民合後珠村名醫張千裡當年請著名竹人(古代對竹刻家的稱謂)方潔雕刻而成。這件作品一說毀於文革,一說為北京藏家收藏,目前僅有拓片傳世,是研究桐鄉文人竹刻的重要文物。方潔是道光年間安徽歙縣人,後居浙江黃岩,是有名的書畫家,擅刻竹。方潔和當時眾多的書畫家、竹刻家,都曾經在桐鄉這個地區活動過,對當地的文化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烏鎮還隱藏著這樣一件特產——桐鄉竹刻

傳承到現代桐鄉竹刻,不得不提到一位前輩,那就是烏鎮鐘山隱老先生(1930-2014),桐鄉竹刻傳承人,2009年被評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篆刻和竹刻刀法師承海上名家鄧散木。1953年回到烏鎮,以刻印為主,同時兼刻竹,1977年起,他的作品經榮寶齋推薦,得到海內外藝術收藏家的好評,2003年被授予“中國竹工藝大師”的稱號。他的竹刻作品以歷代名家畫稿為藍本,以內在修養結合對名家書畫的領悟,融合於心,聚力於指,以刀代筆,將書畫原作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意境深遠,機具收藏價值。

烏鎮還隱藏著這樣一件特產——桐鄉竹刻

鍾先生有一位唯一入室的女弟子沈曉紅,自幼喜愛書畫,不僅僅繼承了鍾氏刀法,近年又拜在海上名家劉碩識先生門下潛心學習,技法掌握全面豐富,加上個人在書畫方面的文化修養,所創作的作品氣韻高雅,得到眾多文化人肯定和鼓勵,參加全國大展多次獲獎,是桐鄉竹刻界的新秀。

烏鎮還隱藏著這樣一件特產——桐鄉竹刻

沈小紅竹刻

而桐鄉竹刻界的代表人物葉瑜蓀先生,自幼深受豐子愷先生人品和藝品影響,7歲學畫,12歲學篆刻,並專攻竹刻,以淺刻和留青刻法摹刻古今名家書畫。尤以善刻豐子愷作品而形成自己特色,飲譽海內外。出版《竹刻漫談》、《竹刻文化談薈》等專著,是一位有國際影響力的文人竹刻名家。在桐鄉竹刻技藝的傳承上,葉先生也是盡心竭力,如今已是桃李天下。

烏鎮還隱藏著這樣一件特產——桐鄉竹刻

如今,桐鄉竹刻蔚然成風並傳承有序,在鐘山隱、葉瑜蓀等名家影響和指導下,顧軍、宋廣西、陳建新等成為桐鄉竹刻的中堅,一批青年刻竹者更是也已脫穎而出,佳作頻頻,如蔣承旨、於雄略、徐雲奇、王其偉、陳雅琴等,在全國工藝大賽或大展屢屢獲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