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戲骨都在閃光,一圖讀懂國劇配角為何如此重要丨業內說

回顧熱播劇集,總有一些角色讓人念念不忘。比如“我想喝手磨咖啡”的蘇大強(倪大紅飾)、塔寨製毒村的“教父”林耀東(王勁松飾)、“以人心做戰場”的慶帝(陳道明飾)、老謀深算的中書令李柏舟(張志堅飾)、雄猜之主朱棣(王學圻飾)和忍功無敵的太子朱高熾(梁冠華飾) ……塑造這些角色的演員都是50歲以上、在舞臺磨鍊多年的“老戲骨”。而在他們身上,恰好體現了戲劇與商業的悖論:一方面,他們的演技備受肯定乃至讚譽;另一方面,他們在熱播劇集裡無一例外都演配角,哪怕這個角色比主角還要火,下部戲的主角依然屬於演技相對稚嫩但有流量的年輕演員。

新京報統計了14部有超過3個50歲及其以上的“老戲骨”參演的劇集,發現其中“老戲骨”演配角的多達9部,且多是熱門劇集;“老戲骨”扎堆的劇集,口碑普遍較好;“老戲骨”塑造的配角比主角還紅的情況也並不少見。為什麼演技好的“老戲骨”只能演配角?“老戲骨”演配角走紅是行業的必然還是偶然?金牌“綠葉”有沒有“翻身做主”的一天?新京報記者就此專訪了《鶴唳華亭》導演楊文軍、《大明風華》導演張挺、影視劇執行製片人等業內人士。

老戏骨都在闪光,一图读懂国剧配角为何如此重要丨业内说

數據統計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製圖 陳冬

老戲骨為何只能演配角?

影視市場現在更青睞“招商能力”

能被稱之為“老戲骨”的演員,除了年齡大(納入本次統計的為50歲+)資歷深,演技一定要好,比如陳道明、吳剛、唐國強、王勁松、張志堅等。

新京報統計的這14部劇集在豆瓣網的平均得分為6.95,高於2019年頭部劇集TOP30的豆瓣平均評分6.51分(據藝恩數據)。這14部劇集裡,超過8位老戲骨參演的有6部,分別是《慶餘年》《鶴唳華亭》《破冰行動》《外交風雲》《老酒館》《老中醫》,豆瓣平均分高達7.2分。

即便是其中評分最低的《老中醫》(5.9),觀眾對劇中陳寶國、馮遠征等“老戲骨”的表演依然認可,差評集中在不夠紮實的劇情上。由此可見,“老戲骨”扎堆的戲不一定是一出好戲,但起碼錶演水準一定是在線的。

老戏骨都在闪光,一图读懂国剧配角为何如此重要丨业内说

“老戲骨”演技雖好,在當下的影視創作環境下,卻很難獲得出演主角的機會。

2019年全年播出劇集351部,由“老戲骨”擔綱主角的只有《老酒館》《外交風雲》《老中醫》《因法之名》等寥寥幾部。

這其中,除了《老酒館》,其他幾部的關注度都較低,豆瓣打分人數停留在千位數,而一般熱劇的打分人數以萬計、十萬計。

像《慶餘年》《破冰行動》《鶴唳華亭》等“老戲骨”扎堆的熱播劇,主角依然是年輕演員,敘事也圍繞他們展開。

例如,《慶餘年》的主角是張若昀和李沁,陳道明、吳剛和於榮光等只是“特別主演”或“友情主演”;《破冰行動》的故事圍繞黃景瑜飾演的緝毒警察李飛展開,王勁松、任達華等飾演了與李飛緝毒相關的重要人物;《鶴唳華亭》的主角是羅晉和李一桐,黃志忠、張志堅、王勁松等飾演的角色,都只是主角成長路上的助力或者敵手。

十多年前還有過《大宅門》《走向共和》這樣老戲骨擔綱主角又反響不凡的大劇,近些年這樣的劇在市場上近乎絕跡,老戲骨演配角的現象變得越發普遍。王勁松就曾表示,現在哪怕群像戲,主角也都是年輕人。

《大明風華》的導演張挺向新京報分析指出,這種狀況是由市場的無形之手決定的。電視劇主要靠平臺的版權收購獲得收益,而平臺又是靠廣告商賺取利潤,廣告商的好惡通過產業鏈反向作用到了劇集的創作上。“廣告商是不會考慮戲骨不戲骨的,他們考慮的是觀眾的接受度、普及程度以及煽動消費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演技不佳、缺乏鍛鍊、年紀還小的明星擔當一號的原因。說通俗一點,只有最具備招商能力的明星才能演一號。”張挺認為,換個角度來看,雖然輿論對所謂“鮮肉”、“小花”有諸多批評,但必須要承認他們的關注度、煽動消費的能力的確遠比老戲骨們要好,這是年齡感和消費觀的必然傾向。“在這個過程中,各方雖然都有諸多不滿,但難以改變商業規律。畢竟市場是依靠商業流通來繁榮興盛的。”

配角走紅有必然因素?

完美主角催生其他角色鮮活

即便配角的戲份不多,表演功底深厚的“老戲骨”也能演得深入人心,甚至使配角更能獲得觀眾的認同。

2019年多部劇集里老戲骨演的配角都火了,比如《都挺好》裡倪大紅塑造了矯情自私的蘇大強;《慶餘年》裡,陳道明演了愛穿深V不梳頭、以人心作戰場的慶帝,吳剛演了始終不忘為葉輕眉復仇的陰謀大師陳萍萍,受歡迎程度不亞於人生開掛的小范大人;《大明風華》的主角是朱瞻基(朱亞文飾)和孫若微(湯唯飾),但觀眾對於朱棣朱高熾這對性格迥異的天家父子同樣津津樂道。一個是軍人出身篡位登基的雄猜之主,一個仁慈自嘲又戰戰兢兢的受氣太子,兩人的交手既有普通父子的溫情,又有帝王之家的殘酷,相當有魅力。73歲的王學圻和55歲的梁冠華,演活了如此複雜多面的兩個人物。甚至有觀眾在彈幕用二次元的語言點評說,“這父子倆的CP太好嗑”。

老戏骨都在闪光,一图读懂国剧配角为何如此重要丨业内说
老戏骨都在闪光,一图读懂国剧配角为何如此重要丨业内说老戏骨都在闪光,一图读懂国剧配角为何如此重要丨业内说

王勁松、倪大紅、鞏漢林都分別在不同的劇裡塑造了鮮明的角色。圖片來自網絡

老戲骨演配角走紅,有的甚至紅過主角,這是行業的偶然還是必然?

一位資深執行製片人接受新京報採訪時透露,他接觸過的老戲骨都比年輕演員更“挑剔”劇本,“比起曝光度、片酬這些,他們更關注劇本好不好,角色有沒有發揮空間。當然他們本身已經有了一定的行業地位,用不著太急功近利,反而更能迴歸表演本身。”除此之外,那些願意花時間精力找老戲骨演配角的,通常是追求質感的大劇。它們在創作上更精益求精,配角也寫得很飽滿,容易出好戲,再加上老戲骨演技本來就好,走紅是必然。“據我所知, 2019年好幾個大戲的老戲骨配角,都是導演或者製片人親自上門去談的,聊劇本聊角色,還談了不止一回,比選主角費事兒多了。

這也得到了楊文軍的驗證。他籌拍《鶴唳華亭》時心目中對皇帝蕭睿鑑、李柏舟、盧世瑜等配角已經有了合適的人選,用了很長的時間分別去找黃志忠、張志堅、王勁松談。“我的經驗是,好的創作團隊,不光是主角,周邊的人物也都要得寫得飽滿。哪怕出場幾分鐘或者戲就一點點,‌‌都會找非常優秀的演員來演。一部戲的質感和力量,是靠很多優秀演員一起往上托起來的。”

老戏骨都在闪光,一图读懂国剧配角为何如此重要丨业内说

在張挺看來,老戲骨演的配角比主角紅,很大程度是因為目前觀眾相對單一的道德和審美要求限制了創作者對主角的戲劇塑造。“年輕人對世界是不原諒的,只有一股熱情,所以他們不會容忍主人公有一絲一毫的瑕疵,不容許他們的主人公失敗,不容許他們的主人公做錯事情,否則就有各種各樣過分的言語來嘲笑和斥責。”張挺說,這本是年輕人對世界的一種態度,沒有對錯,但當這種集體的態度成為觀眾和市場的需求時,創作者會發現,他們給予主人公的選擇很小,男主角必須具備一切優點,女主角必須集中所有美德。“事實上,這是違背戲劇創作規律的。戲劇的魅力恰恰在於人生的困境和抉擇的兩難,而這與商業要求背道而馳。

創作者只好越來越努力地塑造配角,請最會演戲的演員完成配角,把所有的困境、兩難、猶豫不決、瞻前顧後都給他,於是就出現這種狀況:整部戲裡,配角光芒四射,主角蒼白無力。

張挺始終認為,觀眾作為面對戲劇的獨立個體,希望的還是消費一個故事,而不是看一群聖人在銀屏上秀造型。“一部戲真的從頭到尾都是聖人,戲劇本體也就不會存在了。一旦觀眾對‘完美人設’感到疲倦的時候,擁有現實邏輯和生活質感的配角就會獲得他們的歡呼——雖然,他們對主角依然苛求。這就是為什麼配角越來越火,而主角常常會飽受嘲笑的原因。”

老戲骨有機會演主角嗎?

有待觀眾審美迴歸到戲劇本體

演技是需要時間磨鍊的,而時間卻是最讓老戲骨們無奈的。當他們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歷、磨鍊出了成熟的表演技巧,觀眾和市場卻變了,變得更關注商業效應、更青睞年輕題材了。老戲骨的演技更多時候只能作為金牌“綠葉”發光發熱。當播放平臺從衛視轉換到視頻網站,觀眾從家庭主婦轉換到年輕人,在變幻的影視市場上,老戲骨還有機會演主角嗎?對此,張挺和楊文軍接受新京報專訪時均表達了一定程度的樂觀,他們認為觀眾的審美終會迴歸戲劇本體,未來會有更多的創作團隊關注中年和老年題材。

老戏骨都在闪光,一图读懂国剧配角为何如此重要丨业内说老戏骨都在闪光,一图读懂国剧配角为何如此重要丨业内说
老戏骨都在闪光,一图读懂国剧配角为何如此重要丨业内说老戏骨都在闪光,一图读懂国剧配角为何如此重要丨业内说

在諸多熱播劇中,老戲骨們的演繹讓人印象深刻。圖片來自網絡

張挺對這些年觀眾審美的變化感受頗深。“我記得在早幾年沒有那麼多自媒體平臺的時候,觀眾會安安靜靜地看完一部戲,無需發彈幕也無需兩倍速,會認真觀賞、感嘆主人公的命運,心態尚且沒有那麼浮躁。不過幾年的時間,觀眾就試圖把戲劇變成一門服務業,變成像足療、按摩一樣,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和舒適度來操控的行業。而真正的戲劇行業,飽經蹂躪也無法完成服務業的要求。畢竟千人千面,戲劇的主人公要形形色色,言論的不寬容反向導致戲劇性的弱化,最後這不過是一場沒有達成契約關係的社會實驗。”

在張挺看來,目前觀眾審美趨向單一,也只是時間問題。隨著他們的眼光越來越開闊,戲劇早晚會還原到戲劇本體上來。“我向來認為,觀眾的審美眼光是一直在變的,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過了做白日夢的階段,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普通觀眾對這種畸形的要求感到厭倦,一旦一個模式成為模式,它衰老和死亡期就到了。戲劇最終還是屬於觀眾,屬於那些會講故事的人,屬於那些會演好角色的人,會完成更好的結構和畫面的人。短時間內的變化非常正常,如同水流繞了一個彎子,最終必然歸於河道。

楊文軍告訴新京報,老戲骨演員雖然在電視劇裡少有演主角的機會,但他們一直有屬於自己的舞臺和市場,只是關心年輕題材的觀眾很少去關注而已,比如電影和話劇。

“王小帥導演的電影《地久天長》,講了一箇中年喪子的故事。裡面的幾位演員,劉樺、詠梅、李菁菁,都是我很喜歡很願意合作的好演員,他們演得非常打動人。”楊文軍說,還有很多很好的演員,可能不是非得在乎要去做影視表達,他們可能更在乎話劇舞臺上的表演。

“話劇舞臺表演是他們生命中特別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鮑大志老師這幾年,大家看他的影視作品少了,但是話劇舞臺這塊,他有很多好作品。我覺得這也是市場的一個自動調節的作用,不一定非要強求。”楊文軍認為,雖然現在市場更青睞年輕題材,但並不意味著中年題材、老年題材就沒有生命力、沒有市場。只是需要一個發酵過程,等那個‌‌時機到了,相信還是會有特別多老戲骨演主角的好作品爆發出來的。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