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本书:到底该不该读?一线踩雷报告来了(第三辑)

◆ 长文预警!!!建议收藏~

◆ 本文一共涉及27本书,出于各种原因,我将不会对这些书做单独评论,如果各位后期有兴趣,

可以直接回复我书名。

本期书籍清单
✦ 第一组:
腾讯传、妈阁是座城、斯通纳、誓言:奥巴马与最高法院、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活法、无比芜杂的思绪。
✦ 第二组:
艺术的故事、了不起的盖茨比、渴望生活●梵高传、乞力马扎罗的雪、围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局外人、活着、罗生门、退步集、富兰克林自传。
✦ 第三组:
小狗钱钱、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文案训练手册、设计的细节、窗边的小豆豆、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些年,马云犯过的错。
✦ 第四组: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各位书友,每年年底都是做总结、做报告的高峰,是加班重灾时期。你还好吗?

今年,我按52个周,平均一周一本书的速度在阅读。

我确实遇到了一些质量高且符合我口味的好书。但我也遇到了不少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书,以及说不上来哪里不好但就是爱不起来的金字塔中间书

这些书中,有些是有人说很好,但我读完发现超级烂的。有些是有人说很好,但我无法共情的。有些是我个人喜欢,但内容上比较轻,撑不起单独一篇评论的。

27本书:到底该不该读?一线踩雷报告来了(第三辑)

我把这类书做一个合集,希望能给各位一定参考。本辑为第三辑:包含两个篇目——内容轻量篇,有争议但个人较喜欢篇。


——内容轻量篇——


小狗钱钱

27本书:到底该不该读?一线踩雷报告来了(第三辑)

这是一本理财投资入门书。

虽然它给我的印象不如《穷爸爸富爸爸》深,内容单薄了点,开头部分的角色设定让我有点出戏,但整体不错啦。比较好懂,也还算有意思,值得一读。

我今年挺喜欢看这类书的:理财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以前没什么财务观念,父母也从来不懂财商教育之类的东西,所以我的金钱观念很混乱,在亲自面对财务危机之后,面临全面独立的问题的时候,我意识到这件事实在太重要了。

谁能说,通过计算和规划,让资产越来越多不是一件很棒很有趣的事呢?

我还读了《穷查理宝典》《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之类的书,整体来说,我认为挣钱是很重要的能力,这些能和钱打好交道的人思维不太一样,甚至,我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实干派的生机勃勃的气息。相比文学世界的风花雪月,一些文人的迂酸,他们使我进入了截然不同的世界。

而且,这书应该尽早读,越早读越好,没事也可以翻翻。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

27本书:到底该不该读?一线踩雷报告来了(第三辑)

这是一本平面设计入门书,值得一看。

虽说它没有让我产生醍醐灌顶,从此难相忘的深刻阅读感受,但它很有用。

新媒体运营的日常排版编辑工作涉及到很多平面设计的内容,从一开始的掌握基础技巧到随手排出赏心悦目的推文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这个距离就是个人审美。

通过不断看好的作品,学习平面设计技巧(比如色彩搭配技巧、文字排布技巧等)能有效提升个人审美。

然而,学习平面设计的好处绝对不止于此。就新媒体类工作而言,设计海报、宣传单页、展架页、做PPT、制作横幅、乃至设计产品包装等都会用到平面设计的知识。

技多不压身。这样的工具书值得被放在手边,随时看随时用。


文案训练手册

27本书:到底该不该读?一线踩雷报告来了(第三辑)

我读这本书主要是出于工作上的需要。

我曾经很困惑:难道优良的文字功底无法被换算成金钱吗?文案、传媒工作解决了我的这个疑惑。

过去三年,我一直在新媒体领域工作,甲方、乙方、媒体机构我都呆过。对品牌、策划、销售、公关、运营、产品、设计、编辑、记者、文案等岗位的工作我都有所了解。可以说,上述工作其实是一个圈子里的、互相勾连的。我对其中的传播、创意、营销的部分非常感兴趣,而我的所长是在文字撰写和深度思考。

这本书可以帮助我提升写作技巧,更好地将写作商业化,但它没有让我产生醍醐灌顶之感。至少现在掩卷沉思,我无法回想起当中的任何一个点。

当然,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写作,都不是光看书就能做好的。


设计的细节

27本书:到底该不该读?一线踩雷报告来了(第三辑)

这本书主要讲商品外包装设计,确实可以作为UI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产品策划等项目的设计及灵感参考。

我关注到这一系列是因为我发现营销与设计的关系极度密切,人们总是能从中玩出花样。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时也发出这样的感慨:哇,真是脑洞打开,好有才。这样小的细节却可以引发如此大的商业效应,真是有意思。

所以它确实带给我一些启发,

属于值得一读系列,但也同样算不上醍醐灌顶之流。

我想,我愿意买回这本书,放在办公桌上,时不时翻一翻。


窗边的小豆豆

27本书:到底该不该读?一线踩雷报告来了(第三辑)

这是一本童书,我之前看书单里总是提到,所以找来看看。

其实很多童书也能给成年人带来深刻启发,《小王子》就不必多说了吧?很多人喜欢引用里面的话。而我个人也有偏爱的童书:《爱德华的奇妙之旅》(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男主角的枕边书)。

我此前提到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偏好和情结,这种特质在童书世界里总是能得到最充分的暴露。

《窗边的豆豆》讲述了一个叫豆豆的日本小朋友的故事。据说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也算暖心,它在认真探索教育的意义。作者在当中只言片语般地提及了战争对日本普通民众的影响,这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我想,小朋友们应该会很喜欢这个故事,而我这个大朋友也喜欢,虽然只有那么一点点。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27本书:到底该不该读?一线踩雷报告来了(第三辑)

这书来自刘若英,收录了她的自白,与他人的对白,探讨自处与相处的关系,挺适合放在咖啡馆、书屋里,内容很轻很轻。

27本书:到底该不该读?一线踩雷报告来了(第三辑)

我对它的一丢丢喜欢是源自我对刘若英的喜欢:在此之前我看过南都对刘若英的一期报道,我感到她身上有一种很据辨识度的特质——她很孤独,但又懂得如何与孤独的自己相处,好像是一种高度自洽,又好像坚强。她说自己是一个极度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我当时一下就记住了,不久之后我买回来这本书。

书是让我有点失望,因为太水,内容其实很少。但这类书好像都是这样子。只能说,很无聊的时候随便翻翻还可以吧。


这些年,马云犯过的错

27本书:到底该不该读?一线踩雷报告来了(第三辑)

这书来自吴晓波,我偶然看到的。

因为觉得写得很有意思,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内容算“轻量级”,流畅且幽默,让人印象很深刻。我到现在还记得吴晓波说他第一次见到马云的时候觉得马云长得很像外星人。

关于马云的书其实也很多,我在阿里巴巴公司内部书店里看到了不少,但我曾经很反感这类书。我觉得无非是为赢家唱赞歌,能唱出多大花样呢?

没想到,一次无聊中的随意翻阅,居然让我收获了快乐。


——有争议,但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书——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27本书:到底该不该读?一线踩雷报告来了(第三辑)

我是在很多年前看过这本书,一直挺喜欢。

我当时摘抄了不少内容,印象很深刻。应该说,它是韩寒的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但是因为时间太长了,我现在想法和当初差距很大,我觉得它已经不适合被我作为单独的一期来更了,所以我把它放在这一辑。

27本书:到底该不该读?一线踩雷报告来了(第三辑)

(韩寒)

我记得当初去看《后会无期》,我一直想到这本书,我觉得它们都挺韩寒的,我也挺喜欢。书和电影都有点散,但传达的气氛是相同的。

再说说书吧:有点污,但是呢,和王小波的污又不太一样。

比如,我到现在还记得里面一个段子:警察冲进房间,妓女和嫖客的衣服还没穿好,妓女手里只有一块毛巾,她很纠结,不知道该遮三点中的哪个点。这时候嫖客说,遮脸~

书的嘲弄感很足,写得非常流畅,搞笑,又有一种淡淡的伤感。值得一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27本书:到底该不该读?一线踩雷报告来了(第三辑)

人们对这书褒贬不一,贬低派很喜欢拿它伪科学这一点说事。

坦白说:我没看网上评价,单看完这本书的时候,真的觉得相当不错。和它一样长年占据畅销书榜单的书,能让我津津有味看完的并不多。

当我有一天突然在伪科学、烂书之类榜单上看到这本书,我深感惭愧过:天哪,难道我的品位不行吗?我以后不能再出去跟人家说这本书不错啦?然后无所谓。

我想,不停有人出来说这本书如何不科学只能对我构成一种提醒,让我把这本书当成消遣,而不是获取正规知识的地方,把它看成天方夜谭的故事,不要当成人生哲理。

各位,多少人吹嘘自己是情怀作家,是天才青年女作家,然后写出一堆不知所云的文字?这本书又算得了什么呢?

——————————————————

以上内容来自长期关注阅读与写作的【书痴编辑】伍小仙,如果您对书籍、阅读、书店、新媒体运营等话题感兴趣,可以搜索关键词:书痴评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