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文廟

心中的文廟

沈文璋

年輕時,我喜歡到文廟盤桓。那盤根錯節,虯髯飄飄的老樹:苔蘚斑駁,古拙憨厚的石桌石椅:那經歲月浸染後的灰牆屋瓦,飽含文化意蘊的銘文碑刻,無不散發著古樸肅穆的氣息,給人以滄桑感。置身其間,彷彿讀著一部古籍, 馨香迎面而來,沁人心脾,愉悅感油然而生。

文廟門前的半月池已部分淤塞,雨澤注滿後,池面竟也開闊。蝴蝶蹁躚於花叢,小鳥引吭於矮樹;青蜓或翔於空中, 或落在水面綠枝之上;一兩聲蛙鳴,三四尾游魚。此情此景,意趣盎然,令人流連忘返。

心中的文廟

這就是留在我遙遠記憶中的家鄉的文廟。

據《詔安縣誌》記載:"明嘉靖九年(1530年) 正月,四都海面突現浮嶼三峰並列,忽而沒於海,頃之又三峰併為一,屹立雲空,有樓臺之狀,變態無常,浮沉不一,如是三日。同年,敕準析漳浦縣二、三、四、五都為縣,名詔安縣。"翌年,"設詔安縣公署。又在縣署前督建文廟,置縣儒學"(《詔安縣誌》)。設縣之時,便在縣署前顯要位置"督建文廟,置縣儒學",足見桑梓對教化之重視。而文廟距今也已四百多年了!文廟建成後,"歷代多次擴建重修,佔地5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門樓、拜亭、大殿組成。門樓二進、兩廊、中為天井。拜亭連接大殿,面闊5間,進深12米。大殿為單簷懸山式,抬梁與穿鬥混合結構。石柱帶梭形,周長1.5米,圓形鼓鏡式柱礎。門樓外廣場帶半月池,中有3孔石拱橋,橋長15.9米,寬2.7米,橋頭圍照壁,由廣場兩側門通行廟外。門邊圍石欄杆長106.2米"(《詔安縣誌》)。這是一座氣勢恢宏,做工考究的古建築。她要比留在我記憶中的氣派多了。

1995年,文廟原址被"拍賣建'常安國貿商業城',該城奠基後,原建築物拆毀"(《詔安縣誌))。從此,與置縣同齡的文廟蕩然無存。從此,家鄉的文廟只能到老一代詔安人的記憶中去尋找了。

心中的文廟

心中的文廟

心中的文廟

心中的文廟

心中的文廟

我懷念家鄉的文廟。隨著宏富精粹的儒學在我心中逐漸建構起一座高聳的豐碑, 我對孔夫子由衷敬仰,我對禮祀孔夫子的文廟深深懷念!

孔子對我國的文化傳承有鑿泉引流的作用。他設帳講學,傳播文明, "有教無類",無論貴賤:開我國學校教育之先河。他廣收學生,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為儒學的發揚光大殫精竭慮,不辭劬勞。他的教育理念,諸如"因材施教","學而時習","溫故知新","循循善誘","舉一反三", "擇善而從","篤信好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等等,都充滿了辯證思維的色彩,其普適性不言而喻,且歷久彌新,充滿活力,在當今的教育教學理念上仍有著毋庸置疑的現實意義。

孔子所倡導的為人處世之道,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像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恕、孝、悌、慈、寬、直、勇、和、毅等等,每一個字都有沉甸甸的分量,其中不乏人類永恆的道德通則。雖經歷朝歷代的闡發充實,不斷被賦於新內容,其精神內核卻並未改變。它為維繫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社會秩序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古往今來, 無數仁人志士為踐行孔子所倡導的人生價值前仆後繼,赴湯蹈火,在所不惜。這一切,無論哪個朝代都視之為社會正能量,其激濁揚清,修身養性的社會功能彪炳史冊。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促使他尋求變革。他懷念過去,"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在他看來,周代的社會政治制度很美好。他號召人們"克已復禮",使"天下歸仁"(《論語·顏淵》),建立起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的有序的貴族專制的和諧社會制度。當然,他的信古,好古,佞古的社會政治理想不合時宜。終孔子一生,可謂"命途多舛"。他周遊列國,宣揚主張,卻不順利;曾畏於匡,厄於宋,絕糧於陳蔡,被人譏為"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硜硜鄙人",惶惶如"喪家之犬",以至晚年無可奈何,發出"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里仁》)的感慨。然而,孔子為實現理想矢志不渝,其執著頑強,義無反顧,豁達坦蕩,樂觀向上的思想品格則閃爍著人性的光芒。他曾自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孔子的思想品格,激勵著無數後來者。對於生活享受,孔子所求甚微。"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這種生活態度,即便在今天,也令許多人難以望其項背。

我粗略統計,出自《論語》的成語不下300條,且不乏人們耳熟能詳,使用頻率很高的成語;如見義勇為,患得患失,文過飾非,斯文掃地,侃侃而談,三思而行,當仁不讓,學而時習,不恥下問,既往不咎,見賢思齊,言而有信,盡善盡美,文質彬彬,舉一反三,任重道遠,循循善誘,成人之美,察言觀色,道聽途說,以德報怨,怨天尤人,血氣方剛,分崩離析,生榮死哀,色厲內荏,精益求精,駟不及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言必信、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欲速則不達,既來之、則安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這些成語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血液,流溉涵養著我們民族的文化體魄。出自《論語》的成語,大多富含哲理,幾個方塊字,就能給人經久不衰的警醒,甚或成為人生的座右銘,這是《論語》成語的一大特色。

孔子創立儒學,歷盡坎坷。秦時曾遭焚坑,幾近毀絕。至漢董仲舒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得漢武帝贊成和推廣之後,儒學才廣泛流傳,逐步在我國思想學說界取得統治地位。自漢迄於清,孔子一直享有"至聖先師"的地位:漢後諡號代有所隆,至康熙皇帝用"萬世師表"題孔廟大成殿額,可謂臻於巔峰。其實,如果沒有深廣紮實的民意基礎,孔子和他的儒學恐難達到這種境界。

皇皇五千年中華文明瑰麗輝煌,孔子所創儒家學說是其傑出代表。綜觀儒學傳承史,雖數遭劫難,卻屹立不倒,至今仍以其璀璨光芒普照華夏,讓炎黃子孫引以自豪。今天。儒學不僅在國內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宣揚,且已走出國門,享譽世界,"孔子學院"在各國受到普遍歡迎便是明證。我想,"文廟"豈止於禮祀孔子,她更是一種文化象徵,一 種尊崇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文化象徵!

心底狂瀾,遂成七律一首,以誌家鄉文廟之懷思。

幾回入夢尋文廟,一覺驚來不與同。

綠樹蔥蘢晚霞裡,香菸繚繞旭暉中。

儒家血脈涵英氣,華夏精神育勁松。

淳厚民風桑梓地,雲開日出映嫣紅。

二O一九年四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