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了不一定就是餓了


飢餓,是讓寶寶尋找食物、保證自己獲得營養, 進而正常生長髮育的重要信號。可是,小寶寶不會說話,除了哭鬧他們沒有其他辦法讓父母知道自己的生存需要。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哭鬧都意味著索要食物呢?答案顯然是“不”!幾乎所有的媽媽都會給出這個正確答案,但是,並非所有的媽媽都能按照這個答案去實施。特別是新媽媽,用奶水安撫寶寶的心,而不是胃,是較常見的誤區。

按需餵養是我們對於出生不久的小寶寶及母乳餵養寶寶的指導原則。但正如前面所說,寶寶表達飢餓的方式是哭鬧,可如果寶寶發出的並非飢餓信號,卻被誤當成飢餓信號來處理,就容易出現下列問題。

1、消化功能受影響。

小寶寶,特別是母乳餵養的寶寶,容易存在乳糖不耐受的問題,即大便次數多、排氣多、大便偏稀,但是不影響生長髮育速度。過於頻繁地餵奶,容易增加排便次數。乳糖不耐受本不影響生長髮育,但是排便次數太多,對腸道黏膜是個考驗,反覆受到刺激的腸黏膜,一旦出現破損,就會給某些致病菌以可乘之機。

2、營養狀況受影響。

過於頻繁的餵養,破壞了寶寶與生俱來的“飢擇食”的生理節律,干擾了他們自身“攜帶”的飢飽信號辨識機制,消化系統得不到應有的休息,營養物質的吸收率也有可能因此受影響。

3、體重增加不足或超標。

如果恰好寶寶有個超級耐考驗的胃,一不小心撐大了胃口,再想回去可就難了。

頻繁哺乳還容易讓媽媽的乳頭皸裂,一部分媽媽最終因為疼痛而不得已終止了母乳餵養,改為配方奶粉。頻繁哺乳不能讓媽媽充分地得到休息和放鬆。一個心神不定、情緒焦慮、忙忙碌碌的媽媽,怎麼能保證奶水的充盈呢?泌乳不足將會影響每次哺乳時寶寶的飽腹感,每次吃不飽的寶寶將很快被餓醒餓哭,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必須恰當地、正確地回應寶寶的啼哭,按需餵養。

●媽媽應該如何辨別飢餓的啼哭信號呢

飢餓性啼哭的特點是:哭聲中能聽出“乞求”,往往是由小變大、節奏明顯、不急不慢,一旦用手指觸碰他們的臉蛋,會立刻轉過頭來找乳頭,同時伴隨著吸吮的動作或發出哼哼嘰嘰的聲音等。如果把手拿開,並且不給乳頭或奶瓶,寶寶會哭得更厲害。當然,一旦乳頭或奶嘴入口,哭聲立刻停止。

那麼,飢餓性啼哭跟其他原因造成的啼哭怎麼區別呢?

排便前後的啼哭:啼哭強度較輕,且常常沒有眼淚,大多發生在睡醒時或吃奶後,哭的同時兩腿亂蹬,一旦換了乾淨的尿布,哭聲馬上停止。

運動性啼哭:是悅耳的、打擊樂般的無淚哭。哭聲聽上去響亮卻不刺耳,甚至是抑揚頓挫、伴隨著強烈節奏感的。每次哭時較短,一天下來會發生四五次,且沒有其他伴隨症狀。如果家長及時碰碰他們,他們還會對你露出天使般的笑容呢。

而且,如果媽媽把手放在寶寶的肚子上,輕輕地搖搖晃晃,寶寶很快就會安靜下來。

遇到這樣的啼哭,媽媽可以認真傾聽,並在寶寶“說話”結束後,跟他們說說媽媽的感受。這樣的回應,對寶寶來說是很美好的體驗。

意向啼哭:寶寶獨自待煩了的時候,會尋求媽媽的觸摸和懷抱,此時的啼哭常常伴隨頭部的左右扭轉、左顧右盼,像是在尋覓的樣子。哭的聲音比較平和,不尖刻、有顫音,會伴隨著媽媽的接近而哭聲變小。一旦媽媽出現在面前,就會停止啼哭,緊盯著媽媽,開始小聲哼哼,小嘴嘟起來尋求媽媽的撫慰。

簡單來說,寶寶各種需求下的啼哭,會伴隨有肢體語言,聲音中也能聽出來不同的情緒。媽媽只要多觀察總結,就能辨別出差異,也就不會因為不知道寶寶到底想要什麼而焦慮了。

學會辨別不同啼哭代表的信息後,還要知道怎麼判斷按需餵養的量是“足夠但不超標的”。

吃飽了奶的寶寶會自動吐出乳頭,即便媽媽此時再用乳頭接觸寶寶唇部,他也基本不會有反應,能夠很快安靜入睡,一般能夠堅持3 小時左右。反之,如果寶寶沒有吃飽,那麼媽媽再次用乳頭接觸唇部的時候,他一定會繼續尋找並銜住;如果媽媽沒有再用乳頭試探,那麼沒吃飽的寶寶不能保證深沉睡眠,他們往往不足1小時就會醒過來,並再次用哭聲告訴媽媽“我還餓著呢”。

有些寶寶即使沒吃飽也不會太哭鬧,他們不太愛表達自己的需求,很難讓媽媽抓住他們的飢餓啼哭信號。遇到這類寶寶,體重增長情況是判斷他們吃飽與否的標準。如果寶寶體重增長緩慢,出生4 周時體重增長少於600 克,或者生長曲線開始出現下滑趨勢,說明寶寶沒吃夠母乳。

大小便也是判斷寶寶是否吃飽的指標之一。小便量少或尿布更換次數減少,裹挾了大小便的尿布重量偏輕,大便不正常、出現便秘或腹瀉,大便性狀不是正常的黃色軟膏狀,而是要麼乾結,要麼稀薄、發綠或次數增多而每次排出的量少,等等,這些都提示著寶寶沒有吃飽。

特別提醒

當寶寶吃奶較為費力,或者因為被包裹得太厚而容易睏倦的時候,常常吸吮不久就會睡著。所以,確保餵養姿勢正確,且儘可能不讓寶寶穿得太多,也是保證每次餵養足量的重點。

即便是奶粉餵養的寶寶,媽媽也應該留意飢餓啼哭信號和體重變化情況,不要分秒不差地刻板餵養。當寶寶飢餓信號出現的時候,要恰當地給予回應,不要太過於延遲滿足,否則,寶寶會因為既沒有乳汁滿足,又沒有來自媽媽的語言和懷抱的關愛,而漸漸對外界產生恐懼和質疑。這種“匱乏感”會讓他們長大以後容易對變動產生恐懼和不安,容易自我質疑,難以表達自己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