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創作活動:一座新型“血汗工廠”的誕生

最近有空登錄了一下頭條號,發現他們的創作中心在舉辦了各種各樣和疫情相關的活動,類似中學生的半命題作文,參加的頭條號作者也不在少數。


今日頭條創作活動:一座新型“血汗工廠”的誕生

這些活動為平臺帶來內容和流量,最後被巨量引擎1萬多位勤勞的銷售人員們賣給各個企業客戶做廣告推廣。若2019年字節跳動全年營收如預計的,超千億元,那麼八成來自廣告,單單廣告收入就八百億元。頭條號作者們中的佼佼者得到的就是這些幾百塊的獎金,更多人只是憑白貢獻了時間和勞力

今日頭條創作活動:一座新型“血汗工廠”的誕生


我們回頭想想這件事:


你付出了一定的時間做一件事,而做這件事的目的是為企業(比如說今日頭條)增加財富。你把這件事叫做什麼?害,這不就是“勞動”嘛!


頭條號作者們辛苦的給字節跳動打工,然後平臺卻通過宣傳和意識形態的灌輸讓大家心甘情願的從事著近乎等同於免費的勞動,讓作者們覺得這一切不過是基於互聯網的“共享精神”,但是創造的財富可沒見今日頭條分配了多少給這些作者們。


數字時代裡資本對這些勞動者的剝削變了嗎?是的,而且變得更加殘酷了:資本家不提供社會保障就算了,這下連工資都不用付了!


資本邏輯藉助數字勞動在新型網絡社會中進行新一輪的“圈地運動”,說的不僅僅是頭條一家,互聯網的數字勞工都半斤八兩,而且相比其他平臺的一毛不拔,今日頭條還是拔了幾根毛的,都把作者“高興壞了”:


今日頭條創作活動:一座新型“血汗工廠”的誕生


任何社交媒體平臺的大部分價值都是由用戶創造的(貼了UGC的標籤更好理解)。因此,他們可以被視為平臺上的數字工作者。但是,在大多數平臺上,這項工作並未獲得報酬。

用初中學過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論來分析:網絡行為、社交媒體活動等信息化活動能夠生產使用價值,數字勞動生產出來的剩餘價值被平臺供應商剝削掉了。


互聯網自身擁有自由共享的特質,和家人朋友分享信息的確是一件快樂的事。不過,大多數商業運營的互聯網公司不過是藉著“共享”的帽子,他們的機制也非為了創造能夠共享“快樂”和“有益”的信息,只是爭先恐後的製造各種垃圾信息,最後獲益的人還是那些公司。


要是說所有公司都是垃圾製造商,那也不對。維基百科就不是這樣的,所以不少人才會時不時收到他們的求助郵件,希望獲得幾美元的捐款來維持下去。

今日頭條創作活動:一座新型“血汗工廠”的誕生


一起做資本家的掘墓人


用這個視角想一想之後,就理解以前的人對資本家的憤怒了。不過批判之後該如何應對呢?


既然我們用初中所學的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來分析這件事了,那麼後續行動也可以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一起做資本家的掘墓人,走共產主義的道路。這樣的思路下,全世界被剝削的免費勞動者通過互聯網聯合起來,共同改造互聯網的生產關係來實現數字共產主義。【這裡可參見知乎的一個話題:互聯網時代,全世界的數字勞工可以聯合起來嗎?


北大那位嶽同學 “認罪”後,太激進的左,被打壓。靠右一點,又不知道被當做“啥啥勢力”還是啥的。不過無論左還是右,都會被小粉Red圍毆。所以安全一點來說:被當做免費勞動力剝削的人們,意識到自己是被剝削之後,就可以進行維權:拒絕免費為這些企業提供內容。


今日頭條創作活動:一座新型“血汗工廠”的誕生


被剝削的不止是金錢


免費勞動力們喪失的除了經濟利益還有身為用戶的權力。


無論是微信小編還是作者或者一般用戶,哪個想要註冊賬號不得服從平臺規則?微信號都成了一張網絡身份證,可以使用它登錄其他平臺,甚至應用於線下場景。


獲取用戶的隱私,要求用戶服從他們的規則,要用戶讓渡自己的權利......他們在自己的帝國裡,建立了一套嚴密的秩序且集中的權力架構,讓自己獲利。他們獲得用戶的個人信息,然後挖掘用戶數據再賣給其他企業等。


不少人再討厭這些社交媒體,也無法逃出魔掌:你老闆就喜歡用微信聯繫人,你的朋友都在臉書上,你的愛豆信息都在微博裡...... 有時候我們就像一隻狗,而微信就像一條狗鏈子。來一條老闆的信息,鏈子就會扯到狗脖子,無論狗在睡覺還是吃飯。


除了忍受這種剝削和不平等,還能怎麼樣呢?孤立的個體還是要服從互聯網時代的資本遊戲規則。接受遊戲規則之後,就會黏糊糊的被粘在“信息繭房”裡,只看到根據平臺規則分發後賞給你看到的信息,而你就會困在平臺這個監獄裡:不得翻身


對媒介潛意識的溫順的接受是媒介成為囚禁其使用者的無牆監獄。——麥克盧漢


在數字時代,用戶很難意識到自己被剝削和被綁架,反而被資本家的宣傳先洗了腦。今日頭條的“齊心戰疫,八方助農”也好,首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多學科論壇也罷,他們履行社會責任是為社會做了好事,但是這並不能改變剝削的本質。


企業做點好事,再加上類似propoganda的宣傳,還有社會固有的“集體主義取向”,成功讓不少作者們開始忽視、遺忘自己的角色,替企業操起心來。他們不惜用最低標準,甚至無視倫理,來看待企業;反而用高標準來要求勞動者們。


“血汗工廠”裡的工人也需要對工廠主感恩戴德嗎?若如界面所言,2019年字節跳動營收能夠同比增長近280%,勞動者們的“營收”呢?


當然如果不涉及“洗腦”、被欺騙,個人在充分意識到這些情況之後,仍然樂意被剝削,那麼就是個人選擇了。


我們不是理所應當被剝削的勞動力,甚至不僅是勞動力,更是一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