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姜維才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罪過還大過劉禪和黃皓?

歷史零距離


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讓姜維來背,實在是不公平,這個鍋姜維不背。

別的不說,就姜維那份執著,那份真心,那份忠誠,整個蜀漢找不到第二個可以與之相匹的人,尤其是姜維在劉禪投降後所進行的一系列的行動和計劃,讓人禁不住熱淚盈眶: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姜維為什麼為要北伐啊?

一是繼承諸葛亮的遺願,二是後主劉禪的命令,三是姜維的畢生的心血。

一個魏國降將,繼承了諸葛亮北伐的遺志,先後進行了11次不同程度的北伐,姜維不貪戀錢財,不貪戀權力,不以權謀私,唯有北伐是他畢生的心願,這份執著恐怕諸葛亮也比不上。


北伐不僅是諸葛亮的遺願,同時也是劉禪的國策,終劉禪一生,姜維能夠不斷的北伐,完全是劉禪的支持,尤其是姜維在蔣琬和費禕當政期間倍受打擊,如果不是劉禪,姜維根本沒有機會北伐,姜維是降將,又在朝中沒有勢力,除了個陳袛支持過姜維北伐,蜀漢朝廷還真找不出人支持姜維北伐,哪怕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是堅定的北伐反對者。

姜維畢生的心願唯有北伐,除了北伐,我們看不到姜維有任何作為,姜維與諸葛亮在道德品質上是一樣的,這也是諸葛亮欣賞姜維的原因之一,在諸葛亮去世後的29年中,蜀漢是處在一個走下坡路,且國勢日漸衰弱的時期,沒有姜維,蜀漢誰能擋住魏國大軍?


沒錯,姜維是改變了魏延的漢中防守戰略,將魏延的”禦敵於國門之外“改為”放敵入蜀,聚而殲之“,我們只看到姜維改變了戰略,卻沒有看到姜維面對的局面。

姜維當上大將軍時期,蜀漢是一個怎麼樣的局面啊? 朝廷中開始小人抬頭,宦官弄權,而身為皇帝的劉禪卻輕信小人之言,不斷的讓朝廷從清正走向渾濁,親小人,遠君子,蜀漢開始走桓靈二帝的老路了。



而由於姜維不斷的北伐,造成了蜀漢窮兵黷武式的衰弱,我們都去指責姜維,卻沒有人去怪罪那個北伐最大的支持和發動者---後主劉禪,而這個皇帝僅僅因為宦官的一次占卜,而不相信前線的情報,這難道不是蜀漢滅亡的原因嗎?這難道不是政治腐敗嗎?

姜維雖然身為蜀漢大將軍,可是卻在朝廷受到排擠,包括諸葛瞻、董厥等人,甚至聯合黃皓來打擊姜維,姜維一個大將軍,卻要躲在沓中屯田而躲避政治迫害,能安心負責蜀漢的軍事嗎?



到姜維真正主管蜀漢軍事時,蜀漢的軍隊實力下降了很多,包括軍隊數量,都在不斷的減少,而按照魏延前出各險要地勢防守的話,蜀軍人數嚴重分散,對於魏國絕對優勢的大軍來襲,是否能真正有效防守還是個未知數。

況且,蜀漢軍中真正能打仗的將領還有誰呢?沒人了,只有姜維,廖化之類的已經七老八十了,而負責防守漢中的蜀漢大將是右驃騎將軍胡濟,就是那個在姜維第七次北伐與姜維約好卻沒有來參與,導致姜維大敗的人,這樣的將領卻是漢中都督,實在是諷刺。



一句話,蜀漢面臨內憂外患,人才斷層,實力不斷下降,姜維迫不及得收縮防線,改變戰略,先放敵人進入漢中,再利用地形優勢打擊敵人補給線,從而聚殲敵人,在當時蜀漢的實力背景,不失為一種辦法。

任何一種戰略都是有優勢有劣勢的,並不能就說明姜維的戰略一定錯,即使姜維的戰略錯了,他的本意也不是要滅亡蜀漢,況且整個蜀漢上下已經找不到像姜維一樣既有能力,又忠不二的人了。



即使姜維沒有改變戰略,依然採用魏延的戰略,誰又能保證蜀漢不會滅亡呢?

依我看, 蜀漢滅亡最大的罪魁禍首是後主劉禪,如果不是劉禪昏庸,用人不當,蜀漢也不致於政治混亂,軍備鬆懈,被魏軍長驅直入,而劉禪在蜀漢軍隊尚未喪失戰鬥力之前,就以皇帝身份投降魏國,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以皇帝身份投降,再去號令臣下投降,恐怕也只有劉禪是這樣,這讓九泉之下,經歷九死一生才建國立業的劉備來說,無疑是最大的諷刺。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姜維雖然一改費禕時期的防守策略,沿襲了諸葛亮、蔣琬的北伐精神,但是姜維的北伐戰略和諸葛亮、蔣琬的北伐戰略有很大不同。除了繼承諸葛亮“隆中對”戰略中“西和諸戎”、“出秦川”的既定方針,又遵循了蔣琬提出的“聯羌胡”的策略,最終形成了他獨有的以隴西為戰略中心的進攻策略。


姜維為何以隴西為戰略中心

一、奪取隴西也就是奪取涼州,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並不衝突,且能夠聯合諸戎。

二、因為長期以來魏國對於長安的防守配有重兵,而隴西一帶的防守相對薄弱。

三、隴西對於蜀國非常重要,佔據隴西可以聯合羌胡,更能直接騷擾魏國邊境。

北伐的不同之處

一、進攻方向不同。由於魏蜀之間隔了一座秦嶺,想要跨越這座秦嶺,就只有五條路可以選擇。而諸葛亮的進攻方向多變,第一次北伐是在隴西和長安之間的天水、廣魏、南安三郡,第二次北伐時在扶風郡的陳倉,第三次北伐是在隴西一帶的武都、陰平二郡,第四次北伐則在天水郡一帶,第五次北伐則是接近長安的五丈原,從諸葛亮的進攻地點可以看出他的行軍方式變換多端,而姜維則不同,他有七次北伐都在隴西一帶展開,將戰場轉移到了隴西。

二、戰略目標的明確。從上述幾次諸葛亮的北伐路線,我們可能會有點摸不著頭腦,這諸葛亮發動的幾次北伐,戰略目標到底是什麼?從第一次北伐馬謖失街亭可看出,諸葛亮就是想吞下涼州。而第二次、第四次、第五次則是為了以攻為守,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是為了拿下武都、陰平二郡。姜維有所不同,他就是要聯合羌胡,死磕隴西、涼州。



“斂兵聚谷”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魏國和蜀國的國力不在一個重量級,曹魏可調動十八萬大軍三路攻蜀,而蜀亡時全國帶甲將士不過十萬二千人。而魏國土地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以消耗戰足以拖垮偏居一隅的蜀漢。而姜維認為,“四川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無異於坐以待斃。”所以他仕途改變單純防守的策略,提出了“斂兵聚谷”。

“斂兵”指的是由谷口諸圍的分散防守變為以漢城、樂城、白水關等諸多關下要塞集中防禦,組成誘敵深入的口袋陣。又命人在陽安關建立戰略縱深防線,構成防禦體系。而“聚谷”則是典型的疲兵之計,拉長敵軍供給線的同時堅壁清野,從而以大規模的反擊戰,大規模的殺傷敵軍的有生實力,拉平敵我軍事差距。




“斂兵聚谷”的幾點問題

一、姜維根基不深,與諸葛亮沒法比。在蔣琬費禕死前他一直被壓制,之後的幾年,他作為隴西降將,一直被朝中各方勢力所牽制,比如荊州、東州、益州三大政治集團與姜維均無瓜葛,所以姜維獨木難支,地位也並不牢固。於是,本該由姜維統籌全局的責任,落到了劉禪的身上。

劉禪什麼樣我們也知道,關鍵劉禪就是“斂兵聚谷”失敗的直接導火索。在魏國大舉進攻前夕,姜維就已經準確判斷出魏國的進攻方向。可是劉禪聽信黃皓的屁話,拒絕了姜維的部署方案,致使陰平、陽安關兩個魏軍主要進攻的地方防禦不足,致使蜀國陷入被動,最終被鄧艾乘虛偷渡。


注:姜維認為應派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陰平橋頭以防未然。

二、諸將不堅。關口主將守城意志不堅,受姜舒蠱惑違命出戰,更在戰敗後,將糧食悉數送與魏軍,“聚谷”的策略也就失敗了。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和姜維格格不入,諸葛瞻貽誤戰機,莽撞出戰,喪失了蜀漢反敗為勝的機會,致使“斂兵聚谷”的策略徹底失敗。

姜維的“斂兵聚谷”策略,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像諸葛亮一樣的把控者,而在諸葛亮死後,沒有人能有這樣的威望,特別是劉禪的能力不足以統御三軍時,配合戰就打爛了。再加上當時內鬥嚴重,姜維的影響力不足以控制朝局。如果說姜維的錯誤在哪,那就在於他提出這個策略的時候,沒有考慮到當時的環境,執行的難度將有多大。



再看姜維這個人

我們說姜維這人比不上諸葛亮,這個沒什麼丟人的,畢竟諸葛亮也就一個,但是姜維真的就是無能甚至有過的人嗎,他的才華雖然不及諸葛亮,但是蜀國不是忘在他的手上——哪怕是被鄧艾大軍團團圍住,他還是殺過了陰平橋、晃過諸葛緒、擋住了鍾會,哪怕是在劉禪聽說綿竹被攻破後直接嚇破膽投降了,姜維還是在劍閣完美的擋住了鍾會。

在蜀漢滅亡後,姜維還是堅持策劃復國大業,他說服鍾會,搞定鄧艾,寫信給劉禪讓他暫且忍耐幾日,他一定會讓社稷危而復安。就算最後沒有成功,但是他也算是盡到了今後一份心。



姜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夾縫中艱難支撐,就算到了如此難以逆轉的大勢下,他也依然堅持,這份精神是劉禪能比還是黃皓能比?對於這樣一個矢志不渝的忠臣,把他和劉禪拿來對比都是一種褻瀆。


邯鄲醉


如果僅從歷史上看,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有些極端了。

姜維是三國中晚期蜀漢朝廷中的重臣。在諸葛亮死後,姜維平定羌胡,與魏軍大戰多次,各有勝負。從公元238-262年,姜維共進行了11次北伐,有三次實現了戰術目標,但是失敗和相峙的次數仍然居多,而這恰恰就是蜀國敗亡的原因之一。

1. 弱國之罪

連年征戰致使蜀國財政大損,兵源不足。益州之地雖然在漢朝剛建立時被稱為“天府之土”,但是受限於交通等因素,在漢朝長達四百年的發展過程中,益州已經不能與中原的生產能力相提並論。此外,巴蜀的自然條件很好,人口上的發展卻很低。據《後漢書》記載:東漢中期,漢中郡有戶五萬餘,人口數有二十六萬餘。蜀郡有戶三十萬,人口一百三十五萬餘。這兩個郡國的人口就應該是蜀漢人口總量的大部分了。而魏國當中僅河東郡(戶九萬三千,人口五十七萬)、河內郡(戶十五萬九千,口八十萬餘)、河南郡(戶二十萬八千,人口一百零一萬)三郡的戶口數加起來就比蜀國的要多。而這三郡最多僅是魏國天下的三分之一,在如此懸殊的數量差距面前,任何人都是難以扭轉的。更不要說還經歷了東漢末年的黃巾軍之亂和諸侯爭霸的影響,人口肯定大有減損。所以,以蜀國的國力是支撐不起如此頻繁的北伐的。

2. 亂國之罪

對於一般人而言,只有奸臣才會亂國,但忠臣如果不能掌握好事情的分寸,也會使國家陷於混亂。姜維執掌兵權卻太過拘泥於君臣之綱,眼見黃皓惑主,卻沒有辦法剷除黃皓。在大是大非面前,姜維顯得很無力只能負氣出走,這豈是明智之舉?更何況他屯田沓中,將整個蜀國的佈防策略改變,將蜀國的軍事中心轉向西方,這使得蜀國軍政一片大亂。司馬昭才有機可乘,趁此時機五路伐蜀,在魏國官方發佈的《代蜀詔》中也寫明“蜀之所賴,唯維而已,因其遠離窟巢,用力為易。”姜維的所作所為無異於太平天國時期負氣帶兵出走的石達開,都只是意氣用事卻不顧及國家興亡。

不過,姜維侍奉蜀國數十年也是兢兢業業,苦苦支撐危局也屬不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不宜過分苛求古人。正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他和他的前輩諸葛亮一樣,都是困於天時,非人力所能及。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看不見的角落


黃皓和劉禪雖然跟昏庸,很腐敗,但其對當時魏蜀之間的戰略大局沒有過多的干預,更沒有直接下達明顯錯誤的指令。

而蜀國擁有中國最險要的地形,又有諸葛亮長期的經營,卻最先滅亡,不少人認為這其中的緣由是姜維的冒險策略。

當然,黃皓和劉禪也有責任,但姜維的責任更大,是姜維“輸掉”了蜀國。

與諸葛亮和後來的魏延相比,姜維屬於冒險家,其戰略手段十分冒險,雖然曾經也打過勝仗,但實際上,勝少敗多,損失慘重,

就連蜀國大將廖化也曾這麼評價:部隊不夠精煉,貿然出擊,就像玩火自焚。而姜維的智謀沒有比敵人強多少,自己的部隊又少於魏軍,貿然出擊的戰略還用個不停,怎麼可能長久?

由此,姜維的手段可見一斑。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國在漢中的部署還是比較豐沛。蜀國的將領大多也很保守,步步為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到了姜維這裡就變了。

姜維打算放棄漢中的防守,誘敵深入,殊死一搏。於是把蔣斌,胡濟等人撤了下來。

殊不知姜維聰明反被聰明誤,司馬昭對此豈能不知?他見漢中空虛,便動了滅蜀之心,命令鄧艾攻打姜維,使其不能返回漢中,同時命令鍾會率軍十萬佔領成都,漢中能夠作戰的部隊極少,只有一萬左右,但即使如此,蜀國還是拼命防守,若不是蔣斌臨時叛變投敵,這還真不好說。

漢中一破,成都門戶大開,當時姜維又抽不開身,於是成都的劉禪就變成了魏國砧板上的魚肉,最終釀成了蜀國滅亡的悲劇呀!!

可見,這蜀國的滅亡,最大的罪魁禍首還不是姜維嗎?


滄海侃史


提問者,不是豬,就是狗漢奸。

《三國志·後主傳》:景耀元年,宦人黃皓始專政。

《三國志》:祗死後,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

《三國志·卷三十四·蜀書四·二主妃子傳第四》:初,永憎宦人黃皓,皓既信任用事,譖構永於後主,後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

《晉書》:時黃皓預政,眾多附之,憲獨介然。皓恚之,左遷巴東太守。時大將軍閻宇都督巴東,拜憲領軍,為宇副貳。

《三國志·姜維傳》: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四十一·蜀書十一·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引漢晉春秋曰:霍弋聞魏軍來,弋欲赴成都,後主以備敵既定,不聽。及成都不守,弋素服號哭,大臨三日。諸將鹹勸宜速降,弋曰:“今道路隔塞,未詳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與魏和,見遇以禮,則保境而降,不晚也。若萬一危辱,吾將以死拒之,何論遲速邪!”得後主東遷之問,始率六郡將守上表曰:“臣聞人生於三,事之如一,惟難所在,則致其命。今臣國敗主附,守死無所,是以委質,不敢有貳。"晉文王善之,又拜南中都督,委以本任。

《三國志·姜維傳》:“維等初聞瞻破,或聞後主欲固守成都,或聞欲東入吳,或聞欲南入建寧,於是引軍由廣漢、郪道以審虛實。尋被後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詣會於涪軍前,將士鹹怒,拔刀砍石”。

《孫盛雜記》:初,姜維詣亮,與母相失,復得母書,令求當歸。維曰:“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姜維他還想要藉著魏軍內部的矛盾,重新恢復漢室。在給劉禪的密信裡,姜維寫道”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自然一草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是上講究進成語的,

只能說姜維才差一招。沒有姜維怕是更糟。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一個國家的人才靠一個人遠遠不夠,

本來蜀漢人才就少,白帝城又折損了一大批中層軍事人才,蜀漢人才凋零。


星輝650


袁闊成:此乃逗逼標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