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王羲之的行书应临哪本帖为好?

然后艺术


王羲之流传至今其行草书札碑帖大概有200多幅,其间大部分以手札为主,最为著名的应该为《兰亭集序》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行书特点刚柔相济,遒劲美观。开创了行书史上的一个新的风格,对整个中国的书法风格的发展至今影响犹存。

由于其所传行草字体作品书写随意性很大,多为日常信札类,因此风格也迥异不同。本着临摹学习法的规律,从局部学到精深,因此,个人建议学习王羲之的行书可以从圣教序开始入门学习。

之所以建议从圣教序入门学习,主要的原因之一即是圣教序乃集字而成,在学习中可以先领悟王羲之的笔法以及小章法等方面的技巧。

待一段时间后再行选择自己喜欢的王羲之其他篇幅短小的帖子进行通临,以此来进一步学习笔势和大章法方面的内容。

总之,

推荐圣教序入门学习的主要思路是先单字后篇幅,先笔法后笔势等,当然,笔法与笔势是相生存在的,但是在单字与整个篇幅中两者还是有所差异的。


书法有云


我是一人。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

初学王羲之行书,最好的范本就是《集王字圣教序》。

初学行书,选择书圣王羲之的行书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

在所有王羲之的行书帖子中,最适合临写的就是《集王字圣教序》。

《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

后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学习书法肯定都知道《兰亭集序》,不少不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名号。

看到上面的《集王字圣教序》的由来,《集王字圣教序》虽然不是天下第一,但是也是非常有名的。

一人有感

如果想要学习行书,非常推荐学习王羲之的行书。因为学了王羲之的行书,再学他的草书。如果想要学习草书,肯定b还是推荐练习王羲之的《十七帖》。

《集王字圣教序》适合所有阶段的人临写,其中的字精挑细选,非常的精妙。

那么学《集王字圣教序》是不是太难了,学什么都不容易,《集王字圣教序》每个字都比较正,可以给你自己的字打下非常好的基础。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2020年1月29日沪。


一人笔记


临《兰亭序》!!!

为什么?一、《兰亭序》是王羲之代表作。二、《兰亭序》是行楷,书体接近楷书,适合初学行书者。三、字数较多,有324个字。

曾听到一位在书协有职务的书法家在美术馆讲书法,他说不要学《兰亭序》,因为太难学了,学不会,所以不能学。但是这位名家忘了古人论学习书法有句名言: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如果取法乎下,可能白学。

正因为《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是书法王冠上的明珠,才应临写。才能学到精妙笔法。

太难学了?高水平的书法当然难学,但是方法对了就容易学。如果方法不对,南辕北辙,学馆阁体书写也难学。

我曾见到小学生用泡沫笔在地上水写《兰亭序》,很像。还见到有人反写《兰亭序》,也很像。

书艺特训法教学员通过练楷书学笔法,学员结业后就用所学笔法自学《兰亭序》(神龙本),很快上手了,请看附图:











王乃栋说书画


初学王羲之的行书首选《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不要从兰亭序下手。


兰亭序留下来的都是摹本,而且各个版本不一样,出入很大。在此帖中笔法变化多端,不论是横画还是竖画或者点画,都有着不同的变化,这些笔画根据字的走势、前后呼应关系而变化,形成一种独特的书风。初学很难掌握。

圣教序集字,完美地收录王羲之行书精华,单字最多,变化最为丰富,历来学者,无不奉为圭皋,可谓高峰。


東海書畫


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被世人尊称为书圣,擅楷、行、草,传下诸多传世名帖,如“兰亭序”、“丧乱帖”、“二谢帖”、“姨母帖”等等,其中最能体现王氏书风的是丧乱帖,而兰亭则被誉为章法第一、天下第一行书。但初学王羲之行书不建议学兰亭,学“怀仁集王義之圣教序”比较好。

怀仁集王義之圣教序乃京师弘福寺僧怀仁集皇室所藏王羲之行书真迹成文,后镌刻成碑。此碑由于直接从唐代所存王羲之真迹中摹出,保留了其书原貌,因而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临书楷模。其字数较多,可以为初学者了解王羲之书法打下坚实基础!





重巡洋舰衣阿华


初学行书要选择《圣教序》。

因为行书是王羲之创造发明出来的,王羲之行书是行书的源头。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有《圣教序》、《兰亭序》等。历代行书大家如王献之、颜真卿、米芾、苏东坡、赵孟頫、董其昌、王铎等都学过王羲之行书,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圣教序》可以说是王羲之行书的"集中营",是碑刻本,以方笔居多,既可写大也可写小,比较好学,而《兰亭序》是唐人摹仿墨汁本,以尖笔居多,只可写小,写大就不行,比较难学,故初学行书,我推崇学王羲之《圣教序》。

学行书,我们首先会想到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其用笔相当细腻丰富,特别是其起笔的形状和方向变化实在太丰富了,只可惜其不是真迹,尖笔太多,只能写小,不能写大,写大就没味道了。

要写大必须学王羲之的《圣教序》,尽管其是集字,字间关系处理不佳,但其字形相对比较逼真,只要与王羲之的《兰亭序》、手札和王珣《伯远帖》等一起参照学习互补,就会有所启示,可以推理生发,尽情发挥。


南阳新教育网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可参考: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 《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皎月夕子


这确实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其答案也是见仁见智,但以本人的学书经历来说,对于初学,应先着眼于笔法的学习,那么选帖就要能够清初看到笔法的来龙去脉的法帖,这正应了米芾所主张的碑刻不可学,当学墨迹。初学如选王体,就当从王羲之的法帖中去选。有人建议兰亭,有人建议圣教,兰亭的墨迹版本有多种,公认神龙本最佳,在我看来,此本不适合初学,原因是牵丝过多,有些地方连带过于牵强,偶然因素过多,初学易重其形,因而过多强调其形而不得笔法要领,徒费时日。如选圣教,虽此碑帖字数较多,但为碑刻,看不出行笔路线,本人曾将此贴中的字与羲之其他的贴相比较,如兰亭和集王金刚经,发现有些相同的字摹写差别较大,会使初学而尚未掌握笔法的人产生误解。我认为这两种法帖不适合初学。那么哪些羲之的法帖适合初学者呢?我认为唐摹右军笔札是非常好的范本,如奉橘帖,二谢帖,丧乱帖,忧悬贴等,你可以清楚看出笔法。但姨母贴和快雪时晴贴不可选,因为其笔法为起止无痕的古法。先学习右军今法的法帖,体会指腕的配合,熟悉转折的方法,爽利的起笔,铺毫,发力,方圆等等,这些笔札足够初学者临摹学习。掌握笔法之后,自然可学兰亭和圣教,甚至王体一路诸家,包括日本古代的三笔三迹无不可学,这时就需要体会结字的规律和章法,达到此阶段,就不是初学者了。可以说笔法靠右军笔札,结字靠圣教和兰亭或其他王书集字碑版,如半截碑,集王金刚经等。


墨海麒麟


勿庸置疑,肯定是《圣教序》。

或者说《圣教序》是天下行书的范本也不为过,自从圣教一出历代书法大家,几乎都临过。不过有一点,圣教序毕竟是碑帖,年代久远,或多或少都会有失真和磨损,无法避免的让临帖的难度系数增大。当你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可以去查一下别人的临写经验,或者多看下赵孟頫的书帖和王的《兰亭序》,多少能有点帮助。其一赵孟頫的书法是最有王羲之味的,二是《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出自王本人,可以捕捉到很多细节。

最后说一点是,初临行书最好别练《兰亭序》,难度太大不好驾驭,先易后难,方可循序渐进。





缘来斌哥


初学行书以王羲之哪个贴为好?

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临《兰亭序》,还是《圣教序》哪个为主呢?

我认为可以先从《圣教序》入门,通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在初步掌握该帖基本形体的前提下,再临习《兰亭序》及其它行书诸帖。

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盛名之下,为何不首选为习帖,而要先临《圣教序》呢?

《圣教序》非同寻常,是王羲之行书体的集大成。全称为《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文内容是唐太宗及太子李治为三藏法师玄奘所译佛经撰写的序和记。西安弘福寺方丈圆定大法师恭请镌石以藏寺中,寺僧怀仁耗时二十四年集王羲之书勒于碑。

据传怀仁和尚为王羲之后裔,承继祖上书法,声名颇盛。

明代王世贞说,“《圣教》书法,为百代楷模”… “备极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龙象,《兰亭》之羽翼也”。清蒋衡云 :“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圣教序》一气挥洒,神采奕奕,与《兰亭》並驱,为千古字学之祖。”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唐僧怀仁所集右军书,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可谓异才” 等等。

《圣教序》有以下缘由,于学习临写者大有益处。一为集王字多,体量大。碑文三十行,满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二千多字,不重复的字约有六七百字,即便重字也有些微区别。临习此碑,则可得王字全貌,对字形字态字势字韵获整体印象。如初学者只临几十字或一二百字的帖,帖上的字记住了,而没有的字则不好联想发挥,写不太像,在创作时感到无从下手。二为集字以行为主,行、楷、草体兼有,这使全序章法生动,结体多姿,发蒙思维,开阔视野,同时在临习时有新鲜感 三为笔法丰富,既有行书状貌,又有草、楷法则。从笔法上讲,写行带草意灵动,写行兼楷稳骨架,兼融会让书法生动灵泛起来。我们在创作时,并不是写行必是行,写草全是草,以一种书体为主,兼及少许别体,既在允许范围,又添灵动之姿,往往别开生面。

因此在临写《圣教序》时,需反复阅读原文、译文,弄懂文理,领略内容的博大精深、帝王的文采学养以及唐代推崇佛教要义的宏大宗旨等。在临写阶段注意书法的筋骨、血脉、血肉之所在,点画出入轨迹合乎意态取势,对点画撇捺、部首、结构要细心品味,力求形似,心手相应时再逐步深入。当然,也可齐头并进,同时学临《兰亭序》及其它行书诸帖,但最好以《圣教序》为主,其它帖为辅,使精力不致分散。可以选择王羲之的《圣教序》,此作品虽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但是有唐代僧人按照唐太宗藏有的王羲之的字帖临刻的,很有大王的神韵,而且字数比较多,适合刚学行数而暂没有领悟真谛要义的人学习。《兰亭序》当然很好,但是字偏少而且版本比较多,选择适合的比较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