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廣府人華人華僑墨西哥奮鬥之路:飽嘗艱辛謀生存

題記:廣東廣府人(廣東人=廣東粵語地區人=廣東廣府人)

墨西哥城唐人街,人們舞龍慶祝春節。

微風,初夏,仙人掌。在首都墨西哥城“心臟地帶”憲法廣場上,火熱奔放的音樂點燃了空氣中的熱情。

  

“2016年世界朋友文化節”在這裡舉行,世界各國駐墨西哥大使館帶來各地的風情與美食。中國的參展攤位,是由中國大使館、墨西哥中華會館等承辦。除了旗袍、絲綢、熊貓這些傳統中國文化符號之外,人們爭相購買的卻是一款中式外表西式餡的“巧克力包子”。

  

“我們愛吃巧克力,也愛吃中國包子!”這款黑巧克力餡料的包子,一天最多時能賣出近1800個!這個點子的發明者,便是來自墨西哥中華會館的秘書長朱惠湖先生。循著這些中墨結合的美食香氣,南方日報記者走進墨西哥的華人會館,聆聽華僑華人在當地奮鬥的故事。

  

歷史

每開墾10萬平方棉田就有華工死去

近代大批華工的移入,是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跟早期墨西哥開發,特別是美墨邊境的發展分不開。華僑華人在19世紀60年代受僱修建墨西哥中央鐵路;到70年代又受僱於英商,到邊遠地帶做伐木工和金礦工;再到90年代,在廣闊的棉花田裡從事種植業。

  

1908年,一群華工從墨西哥索諾拉州碼頭登船,想要渡過加利福尼亞灣前往邊境城市墨西卡利謀生。但當他們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東海岸下船後,嚮導大致指了個方向,就撇下華工走了。在炎炎烈日、黃沙荒野中,還未抵達墨西卡利,華工們就在途中迷路、斷糧斷水。途中,安葬華人的庫卡帕山,就被當地人稱為“中國人山”。

  

這是在墨西卡利生活多年的歐陽民編寫的《沙漠之龍——墨西哥下加州華僑沿革史略》書中的一個故事,講述者便是從那場跋涉中倖存下來的百歲華人陳福佑。

  

跟其他國家的華人社團有所不同的是,墨西哥華人社團非從首都或大城市起步,再逐步擴散到周邊城市。反而在美國與墨西哥邊境一帶的華人社團歷史更為悠久,規模也相對較大。這與華工移居墨西哥的路線密不可分。當年華工希望抵達的邊境城市墨西卡利,經歷了百年風雨後,成為一座深深打上中國烙印的城市。

  

據歐陽民教授考證,1903年第一批廣東籍華人受美國公司僱傭,來到了當時荒蠻、人煙稀少的墨西卡利,開渠引水種植棉花。數據顯示,幾乎每開墾10萬平方米的棉田,就有一名華人勞工因為惡劣天氣和生活條件死去,而墨西卡利因為棉花的盛產而漸漸富裕。

  

墨西哥最早的華人社團是創建於1900年蒙特雷城的致公堂。1914年,洪門民治黨、中華商會等社團相繼成立,1920年組合為墨西哥華僑總機關,到了1922年,多個社團改組為墨京中華商會。

“致公堂是一個同鄉組織,1915年吸收了100名成員,3年時間裡擴大到300人。致公堂為僑胞提供各項服務,如將貧困或生病的同胞送回國,調節成員之間的法律糾紛……”史料記載了位於墨西卡利的致公堂(Chee Kung Tong)早期發揮的重要作用,可以藉此一窺當時社團在僑民之間所起的作用。

  

除了致公堂之外,其他較小的地緣性會館還包括海晏公所、中山會館、三邑會館等,後來才聯合成為一個更大範圍的墨西卡利中華會館。1918年是當地華人最多的時候,大約35000餘人,華人社團26家。這時的墨西卡利市,還通用“唐話”“唐文票據”,加之中式戲院、茶樓,華僑們稱之為“小廣州”。到了1927年,墨西卡利的中華會館會員近5000人。墨西卡利華人社團如同一把保護傘,是迄今為止該地區最大的社團組織。

  

在上世紀30年代,墨西哥排華浪潮盛行時,華人社團所存不多,只剩下墨西卡利中華會館等少數社團存留下來,這跟華僑華人參與開埠墨西卡利的功績分不開。

  

發展

華人社團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廣東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原所長姜樾的研究指出,截至1921年,自美入墨華工達4萬至5萬人,以廣東四邑人最多。入墨後大多定居於下加利福尼亞洲,在墨西卡利和蒂華納組成華人社區。墨西哥中華會館副會長陳偉傑說,無論早期還是現在,移民墨西哥的廣東人之中以台山人為主,佔到70%,最多的時候曾經達到總人數的90%,其中又有七成來自台山的海宴。

  

僑胞們為抗戰和籌建中華學校捐款的賬簿、當年油印刊物的印刷機……在墨西卡利的中華會館陳列室裡,這些文物述說著華僑華人在當地的歷史。

  

墨西卡利中華會館秘書長周冠輝告訴南方日報記者,華僑華人為自己參與城市的開發史而感到自豪。前主席歐陽民1986年籌備成立華人歷史博物館,已得到該市文化局的支持。

  

除了墨西卡利之外,與美國只有一牆之隔的蒂華納市也有4片葬著老僑的公墓。在那裡,大部分墓碑都面向太平洋彼岸的故土方向,不知埋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悲歡。

  

廣東籍僑領劉可偉介紹,早在1918年,蒂華納小鎮已有40多名華僑及其眷屬,最初的蒂華納華人團體會便於該年成立。1928年時,華人團體會改名為華僑工商會,順應了華人在當地工商業發展勢頭興旺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