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痴”进行到底

痴,未尝不是一种通透!

将“痴”进行到底

大师钱锺书

民国时期,出现许多奇闻异事,这不,清华大学招收了一名特长生,该生严重偏科,英文一分未失,国文特优,主管招生的老师啧啧称奇。可数学只得15分,惨不忍睹。主管老师不敢录取,又不忍将其退回,便上报校长罗家伦,罗家伦阅其试卷,毫不犹豫地拍板:破格录取!

将“痴”进行到底

钱锺书雕像

一入清华,如龙归大海,该生横扫清华图书馆,勇夺读书和发文两顶桂冠,荣膺清华“三才子之首”殊荣,清华外文系之龙——这霸气的奖项,也被他揽入怀中。

别人是读书,而他是摄录,凡过目之书,皆能倒背如流,想要哪段来哪段。他惊人的记忆力,震惊中外,国人认为:除了史学大师陈寅恪,无人能出其右;国外学者称其为:照相机似的记忆力。

他是一位大家:中国现代作家和文学研究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这可能是老天的安排,让他终生与书相伴,他在周岁时抓周,小手就抓到了一本书,因其姓钱,又是锺字辈,故而得名:钱锺书。

将“痴”进行到底

钱锺书与《围城》

可就是这样一位国宝级人物,却被一个“痴”字贯穿一生。

据杨绛回忆:我曾看过他们家的旧照片。他的弟弟都精精壮壮,唯他瘦弱,善眉善眼的一副忠厚可怜样。这样一个外表忠厚可怜的孩子,读了《三国演义》、《说唐》和《西游记》,心中就有了这样的痴想:关羽用八十斤的青龙偃月刀,肯定打不过李元霸那一对八百斤重的锤子,李元霸的锤子遇到孙悟空那一万三千斤的金箍棒,一定得甘拜下风!他百思不得其解:一条好汉怎么只能在一本书里称雄呢?

钱先生在孩提时,就有这种“穿越”思维,可见 ,穿越剧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钱锺书,他的灵光似乎都与书有关。生活中,穿鞋分不清左右脚,穿衣服有时前后颠倒。小时候最喜欢的游戏:一个人盘腿坐在帐子里,披着一条被单,喃喃自语。

从清华到牛津,他读的书卷帙浩繁,其实也是“痴读”,纯粹出于喜好:读极俗的书,能捧腹大笑;读戏曲,且看且笑且演;读哲学美学书,如品美食,一本本细细读完;百科全书大辞典,逐条细读不厌倦。

在家庭中,他痴心不改,趁妻子午睡,想给她画一个大花脸;给妻子画肖像画,添上胡子;在女儿小时候,趁其熟睡,在她圆滚滚的肚子上,画一个大脸。

将“痴”进行到底

杨绛

等女儿稍大一点,他又发明一个恶作剧游戏,每天临睡在女儿的被窝里埋雷:玩具、镜子、刷子、砚台、毛笔,他在旁边等着女儿的一声惊叫,就觉得快乐无比!颇有成就感。

有一次,他很严肃地对杨绛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女儿小名)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能对得起阿圆呢?”,父亲对女儿‘“痴情”若此!

对书“痴”,在妻女的面前“痴”,对家里的猫,也很“痴宠”,曾半夜拿准备好的竹竿,帮助自己的宝贝小猫与邻居家的猫打架,这引起了杨绛的忧虑:邻居是大名鼎鼎的林徽因,她称自家的猫为“爱的焦点”。

当然,钱先生绝不是玩物丧志之辈,他所著的《管锥集》、《谈艺录》,表现了他的好学深思;《槐聚诗存》,可见其忧世伤生;《围城》,则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就是这样一个痴痴的大师,曾婉拒了某外国著名记者的采访:“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还不错,又何必要去认识那只下蛋的鸡呢?”

他引以为豪的是:早晨,用自己的“拙手笨脚”,为妻子煮鸡蛋、烤面包、热牛奶、做香喷喷的红茶。

钱先生曾精辟自评: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简单解释就是:我不是狂妄清高,只是不愿同流合污。

对于自己的丧事,他嘱托:“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肯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

钱锺书先生,终生不改其“痴”,大痴即大智,他早就悟到:世事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大痴——大通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