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筹”类求助为何大多出现在农村?

“轻松筹”类求助为何大多出现在农村?


近一两年来,“轻松筹”、“水滴筹”等医疗费用众筹模式频繁在农村的出现, 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我拟从农村社区转型的角度透视发生的原因。为了方便探讨,后面将这类众筹模式统一简称为“轻松筹”。

“轻松筹”类求助为何大多出现在农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社会的基础是该社会的经济关系的体系,即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首要的、决定的部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经济基础派生和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农村社区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社会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对“轻松筹”的探讨自然也离不开对农村社区经济基础、人口聚居规模、血缘与地缘关系、社会结构等的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经济结构的变化是诱致“轻松筹”使用的关键。轻松筹的出现是农村社区发展变化中的一个微观缩影。传统的农村社区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社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的劳动力逐渐的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而第二、第三产业大多不在自己所在的社区,使得人们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离开自己所在的社区。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统一,这种自然性意味着极易受到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等的影响,社会性体现为长期以初级农产品一直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大多数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获利空间比较有限。农民在遭遇突发重大疾病时,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家庭或“侵入现金经济”比较低的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自然比较有限。而进城变成居民或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则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收入和比较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在遭遇突发重大疾病时的经济承受力整体会更强一些。这些使得原居住于农村且依托第一产业的农民极有可能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生产的老乡请求援助。

“轻松筹”类求助为何大多出现在农村?


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分工的加快以及劳动力的流动,

使得人们对第一产业的依赖会呈现大幅度下降,进而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和增多,使得同质性的农民逐渐分化为异质性的群体。农民从同质性的个体转化为异质性的个体,从农村转向城市,农民对农村的依赖程度降低。随着“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的增多或转变,使得农民之间的交流因为缺乏农业生产的互助而变得减少,因为空间距离的增加而使得近距离的沟通、交流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农民之间异质性的存在,使得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共同交际空间不断压缩,信任程度不断下降,久而久之人们之间因为信任缺乏而产生的心理疏离感会彼此增强,使得即便同村邻居在遭遇困难时有时也很难获得帮助。这种帮扶可能性的降低,使得原来居住在村子的农民不得不通过其他方式来筹措资金,而“轻松筹”“水滴筹”等是其选择的重要方式。

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农村社会以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为主要形式。改革开放后,主干家庭主要承担者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主要责任,主干家庭是农村家庭的稳定的结构形式。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父子家庭的分开以及子女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得核心家庭的数量增多,而联合家庭减少。这种核心家庭的增多看似使得家庭经营的灵活性、自主性、独立性增强,但是相对于联合家庭,这种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会下降,尤其是非体制内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劳动能力的丧失,加之医疗保障的有限性,使得这样的核心家庭极容易陷入被动。家庭主要成员靠不住、医疗“过滤性”报销的存在,使得这样的核心家庭只能依赖外部给予援助, 自然,寻求“轻松筹”是一条缓解核心家庭医药费用高支出压力下的被迫选择。

“轻松筹”类求助为何大多出现在农村?


人际关系的变化。社会的转型,使得传统农村社会中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的人际关系不再是仅仅局限于熟人的信任,而是显现了现代性的特征,突出表现为经济利益交换趋势明显、人际关系理性化、功利化突出、业缘关系的重要性增加。市场经济对农村社区的渗透使得人际关系处理的方式自然也发生了变化,依托于第一产业的农民只能被动的参与市场,接受既定的价格,难以摆脱“谷贱伤农”的陷阱。而相反,已经进驻城市或已经落户的农民,大多拥有相对比较稳定且比在家务农的农民更高的工资收入,使得在遭遇重大疾病意外时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通过对微信、QQ 朋友圈“轻松筹”链接的观察不难发现,这种链接既见于建立在血缘、地缘关系基础上的熟人关系的朋友圈,也见于建立在业务关系基础上的同事的朋友圈。

“轻松筹”类求助为何大多出现在农村?


人际互动方式的变化。传统社会的人际互动主要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熟悉情景的互动或混合式互动,而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们传统的人际“线下”互动转向“线上”网络互动,这种互动的超时空性、匿名性、符号性以及自由性的存在,使得平凡的个人也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互动,为“轻松筹”捐赠模式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支撑。回到现实,“轻松筹”在微信、QQ 朋友圈的分享,在大多数时间,实际上捐款人并不知道被捐款人是谁,但是因为对分享人的了解或者出于怜悯、同情、共情之心的存在,使得即便未见被捐款人本人或者家属,我们也会慷慨解囊,尽自己绵薄之力来“挽救”生命,盼望对方早日康复。利用互联网的这一优势,使得“轻松筹”即便被分享到一个陌生的群中,因为“人性的弱点”的存在,使得获得捐赠成为可能

总之,“轻松筹”的出现与使用,一方面,为农村,也包括城市弱势群体提供了一条获得医疗资金捐赠的机会,通过“大家”资金众筹的方式解决“小家” 资金的短缺,有效的降低了单个家庭的支出压力,尽管获得捐赠的资金多少有时并不可控;另一方面,从一定程度上讲,说明农村社区在实现转型,传统农村社区共同体的互助功能正在走向衰微,试图通过农村社区内部主体之间的互助获得支持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这些也召唤着国家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以及积极重塑农村社区共同体等途径来化解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支出压力。


网络笔名:索朗扎西

作者单位及职务:西华师范大学教师

主要研究:农业经济与基层政府治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