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王朝“戰痘”300年:天花來了

小小的天花病毒,始終是大清朝的心腹大患。“戰痘”的成功,奠定了清朝穩固江山的基礎;而固守祖宗的“人痘”防治法,不接受被歐洲人發展出的“牛痘”疫苗,則成為清王朝氣數喪盡的象徵。

1649年——正是清王朝入主北京的第五年——春節剛過,北京城裡一片恐慌。並非是又有敵方的軍隊打過來了,而是天花(俗稱痘疫)爆發了。

(一)清王朝“戰痘”300年:天花來了

消息在坊間迅速流傳,“京城百姓亂作一團。正月三十日,攝政王多爾袞下令,北京戶籍居民中未曾出痘者,以及無北京戶籍的生人(不論出痘與否),按朝廷避痘制度“約定帶出二十里外”。

對於老百姓來說,這不啻是場災難。後人在京城巡視南城御史趙開心1645年的一份奏摺中,看到這樣敘述:稍有發熱或生疥癬等瘡的百姓無不被驅逐。

貧苦百姓被趕到城外,無居無食,往往將年幼體弱的子女拋棄道旁,任其餓死。老百姓們被驅趕,皇族大臣們則四處躲避。

順治皇帝早早跑到城外的南苑避痘去了,留在城裡的滿清貴族們也一個個深宅緊閉,戰戰兢兢等待瘟疫早點過去。

儘管重重設防,天花病毒卻防不勝防。農曆三月十八日,順治帝的親叔叔豫親王多鐸在經歷了天花病毒數十天的折磨後,終於嚥下了最後一口氣。

(一)清王朝“戰痘”300年:天花來了

這位被後來的乾隆帝贊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的傑出將領當時年僅36歲,正值壯年。如此強健且擁有最好醫療條件的豫親王尚且難逃天花病毒的魔爪,天花疫病危害之大已不難想象。

天花,這個可怕的幽靈,一直盤桓於清王朝300多年的統治期間。

就在多鐸死前的三四十年,他的滿族祖先們還不知道天花為何物。

事實上,祖祖輩輩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族人(當時稱為建州女真)原本沒有天花這種疾病。

他們世代生活的東北地區天寒地凍,地廣人稀,天花病毒很難存活與傳播,直到明朝末年中原地區仍流傳著“北虜(包括蒙古和滿族在內的北方少數民族)不出痘”的說法。

(一)清王朝“戰痘”300年:天花來了

可以肯定,是中原的漢人帶來了天花病毒。明朝末年,關內大批破產農民移民遼東,與建州女真雜處其間。

他們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技術和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帶來了肆虐中原的天花病毒。它不僅通過接觸感染,甚至通過飛沫、塵土或者帶有病毒的空氣都可以傳播,傳染性極強。

這種不受歡迎的病毒其實也非中國原產。據考古資料證實,它源自北非的古埃及,公元前1143年去世的埃及法老拉姆西斯五世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天花病人。

大約在公元前250年,天花病毒輾轉由匈奴傳入中國。1000多年的天花肆虐,中原漢人雖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防治經驗,但仍有高達百分之三四十的死亡率。

剛接觸天花的滿族人對這種病毒則完全沒有抵抗能力,感染者死亡往往十之八九。為防天花,滿族人制定了一套嚴格的“避痘制度”。

(一)清王朝“戰痘”300年:天花來了

他們的第一招,是逃避。比如,遇有痘疫流行,滿族人一般都不去公眾場所。即使遇到重大的國家慶典,如正好發生天花疫情,即使是皇族,只要是未曾出痘的,都可以迴避缺席。

比如1631年正月,皇太極長兄大貝勒代善第五子巴喇瑪染天花而死,皇太極、代善與諸貝勒們,就沒敢親臨治喪。

其次,是隔離。滿洲治下的八旗軍民一旦患上痘疫,即被強行驅逐遠離都城。滿族人對皇族的規定尤為詳盡,已出痘和未出痘的皇族不得共聚一處。凡是未出痘者患病,須9日後方可探視。

入關前,為了消耗明朝國力,皇太極曾不斷派出精銳騎兵繞過山海關抄掠河北山東等地。為避免感染天花,皇太極總是儘可能揀選已出痘的貝勒。同時,還儘量避免在天花疫情容易爆發的四月至八月出兵。

儘管每一次進攻都那麼小心翼翼,努爾哈赤的兩個孫子——名將嶽託及其弟弟瑪瞻仍然在抄掠山東途中感染天花英年早逝。

下一期預告:(二)清王朝“戰痘”300年:順治之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